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 药物随着配置溶液的种类不同,出现不同的渗透压值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渗透压
细胞外液不同渗透压下的细胞状态
低渗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等渗
高渗
机密 仅供内部发行
临床常用药物的渗透压
药物名称
阿霉素 5-Fu 长春新碱 TPN 20%甘露醇 5%碳酸氢钠 50%葡萄糖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渗透压 mOsm/L
280 650 610 1400 1098 1190 2526
4.护力人员因素
① 专业知识缺乏,药物特性、使用方法等 ② 临床经验不足,对外渗判断能力差 ③ 被动输液治疗,输液工具选择不当 ④ 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差,穿刺部位选择不当 ⑤ 责任心欠缺,巡视不到位 ⑥ 药物外渗风险宣教不到位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血管收缩药处理
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 处理:立即用酚妥拉明5mg-10mg加生理盐水10ml~15ml作局部
环形封闭或采用酚妥拉明稀释液(生理盐水50ml加酚妥拉明 40mg)局部湿热敷(40℃左右),禁止冰敷。 原理:酚妥拉明能阻断 α受体的兴奋作用,扩张血管,使周围血 管痉挛解除,改善微循环。
1.生理解剖因素
① 老年人血管硬化或脆性变大、血液流速减慢,药物起始局部药液
浓度相对高,刺激作用增强 ② 小儿血管壁薄,血管腔细小,比成人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
两者均引起炎性介质释放,致血管损伤并液体外渗。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2. 疾病因素
① 昏迷、休克、肺心病:微循环障碍,血管 通透 性增加
② 癌症患者反复使用化疗药物,血管脆性增加 ③ 糖尿病:糖、脂肪代谢障碍,致外周血管病变 ④ 静脉压增高:如静脉血栓、上腔静脉压迫综合
症及乳癌术后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3. 药物因素
n 药物酸碱度(pH值) n 药物渗透压 n 药物浓度(稀释程度) n 药物毒性作用及变态反应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六、药物外渗的处理
静脉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一经发现, 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根据外渗药物 的性质,作出适当的处理。
原则:将创面局限,避免扩大损伤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一般药物外渗处理
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 治疗的药液,用50%硫酸镁或95%酒精湿敷,也可以用新鲜的马 铃薯切成薄片贴敷外渗部位。如局部肿胀明显,可抬高患肢。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二、药物渗出的分级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
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 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15cm,循环障碍,
中度到重度程度疼痛, 任何容量血液制 品、刺激性或腐蚀性药物的液体渗出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三、药物外渗的相关因素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pH值
正常血液
液体的属性 – pH值
7.35
7.45
6.80 - pH是药物配伍禁忌 的一个主要原因
酸中毒 - 过酸/过碱的药物影 响血管内膜通透性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7.80
碱中毒
PH值—列举部分药物PH值
环丙沙星 多巴胺
血液pH ^
环吡嘧啶
强力霉素 吗啡
顺铂 庆大霉素
钾盐
5-Fu
大仑丁
万古霉素
四、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
高渗性药物 开始肿胀、疼痛 、 红润约8-12h 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 2-3天呈暗紫色或黑色。
造影剂外渗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20%甘露醇外渗
血管活性药、刺激性药物外渗 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 红白相间,呈条纹状 ,刺痛、烧灼痛 ,约 8-10h变性坏死。
0级:没有症根状据INS的标准,将药物渗出分为5级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皮肤
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2.5-15cm之间,
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
15cm,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
高渗溶液: > 340mOsm/L 药物外渗如预防1和0处%理葡分析萄糖、20%甘露醇
渗透压
▪ 渗透压越高,对血管内膜刺激越大 高度危险 >600mOsm/L 中度危险 400-600mOsm/L 低度危险 <400mOsm/L 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 造成化学性静脉炎
四、临床常致渗漏性损伤的药物种类
1、血管收缩药:多巴胺、间羟胺、垂体后叶素、 去甲肾上腺素
2、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钙、 氯化钾、七叶皂甙钠
3、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50%葡萄糖、 脂肪乳剂、TPN
4、化疗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柔红霉素 长春碱类、诺维苯、紫杉醇、氮芥、丝裂霉素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氨苄青霉素
阿霉素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酸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生理pH


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为240-340 mOsm/L 渗透压影响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移动
低渗溶液:<240 mOsm/L 如0.45%氯化钠 溶液
等渗溶液:240-340mOsm/L 如0.9%氯化钠溶液、5%GNS溶液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多巴胺外渗
碳酸氢钠外渗
化疗药 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
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 ,局部红润 、苍白、 灰白,继之黑红 、紫黑 、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
长春瑞滨(诺维本) 外渗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表阿霉素 外渗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各种药物外渗表现
药物外渗如何 处理?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2016.4.26
主要内容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一、概念
药物渗出:
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药物或 溶液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药物外渗: 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药物或
溶液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二、药物渗出的分级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甘露醇外渗处理
停止在该处继续输液,抬高患肢; 50 %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 也可将洗净的马铃薯切成薄片外敷于液体
外渗处 。 具有兴奋平滑肌和加强血液流通的作用。
药物外渗预防和处理分析
造影剂外渗处理
用50%的硫酸镁局部湿冷敷,绝对不能热敷,因热敷会增加血管 的通透性,使血管内向外 渗出更多,肿胀更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