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学第二章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受教育的权利)(二)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上培养什么人,是由社会政治所决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政治经济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教育活动与政治活动在学校合二为一。

(三)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

它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有什么形式的政治制度就有什么形式的教育制度,集权制国家:我国和法国;地方分权制美国、加拿大;中央和地方合作制的国家,英国。

2.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是指学校不能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而受政治经济制度所左右,不能放弃学校自身的教育任务而直接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二重表现。

它可以表现为积极地创造条件,作出保证。

也可以表现为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消极地限制,教肓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也具有双重性,它可以成为巩固政权的武器,也可以成为被统治阶级手中的武器,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一)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当前世界上出现了“专家政治”的倾向,一些专家学者进入了国家的领导集团,这就表明学校教育对政治的作用更为重大。

(二)宣传思想、形成舆论,学校的政治局势常常是社会政治的晴雨表(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l 、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与时间(有人、有闲)2、生产力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有钱)甚至每一个人的受教育的程度,也与家庭的经济状况或他可能获得的经济资助密切相关。

(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肓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提出了普及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以来,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

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现代社会,自然科学的内容大大增加,强调文理渗透。

生产活动决定教育活动,这是生产力与教育相互关系的根本性质。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可能的劳动力,只有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才是一个真正的劳动力(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在未用于再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的含义: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三)人力资本理论教育能够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说明教育具有经济效益。

美国舒尔茨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最基本的主要手段,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其次,科学的发展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存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发展水平就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二)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三)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一代,(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以及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

(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以科学技术教育为核心,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在科研方面职能的加强,正是现代教育的新特点。

(四)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三、信息技术与教育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一)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文盲”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会使用计算机等先进工具或不会检索、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人将成为新文盲的特征”。

(二)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和新教学观两种教学观的根本分歧在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着眼点在何处,原有意义上的有固定场地、固定班级、同定活动的学校教育形式,将成为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处所,而知识的学习将让位给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信息技术。

(三)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第三,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这将极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

人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再迎接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即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开始迈向网络时代。

网络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是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

另一方面,是指在网络上构建“网绍学校”,每个人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和娱乐,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传统学校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阶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传统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的或观念性文化,主要指的是与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有关的方面,经济、政治对教育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而教育与文化是互相包含、互相作用、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教育与文化二者的关系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呈现出各自的相对独立性。

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一)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二)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第一,随着文化发展,教育体系和办学形式将会多种多样,受教育的层次将日益上升,受教育的内容将大大拓展。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传播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人们在学校以外也可以通过许多不同渠道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第三,随着文化的发展,学校教育中校内外活动也越来越多样化第四,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广泛性和渗透性。

(三)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社会文化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变革的第一个表现是课程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科门类逐渐增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是删去或压缩课程中已陈旧或相应显得简单的内容社会文化促进教学内容的变革的第二个表现是课程结构的变化。

总趋势是自然科学的内容迅速增加,文理渗透加强,(四)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学校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将由多种形式的教育网络式结构所取代。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文化的保存、传递、交流、融合、创造、更新等。

三、学校文化(一)学校文化界说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即形成独特的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突出地表现在它所使用的教材或者说传递的教学内容上。

学校通过下列方式将文化积聚在一起的:(1)将文化以各种方式加以集中、积累和系统化,使学生发挥着一种类似“文化容器”的功能;(2)通过专业化教师将这些文化整合传授给学生;(3)将已认同接纳文化的学生输送给社会,通过他们返还出可供再生的文化。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校园文化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为了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建造和设置的各种物质设施和环境的总称,是校园文化的第一个层面,是载体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

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施设备、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是保证学校教学、管理、生活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形成整体校园文化环境的中闻环节。

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存在于头脑中的价值观念、社会态度、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现象的总称。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往往从根本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心理特点。

学校精神文化如下四重基本成分;一是认知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价值成分,四是理想成分。

校园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

尤其对学生个性和品德的陶冶和导向作用,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替代的。

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是一所学校风气的总称,它是学校成员中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史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

(学校文化——校园文化——精神文化——校风)(三)学生文化1.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有着自己交往的同年龄的群体,逐渐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规范等,构成一种与成人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

(3)师生的交互作用不同的师生互动模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社会气氛和不同的行为方式。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渴望与自己的老师建立一种亲切、和谐的关系,渴望与教师平等交流,想了解教师权威后面遮盖的真实生活面貌(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礼区的影响2.学生文化的特征(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