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电子政务外包
源予以整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绩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
(2)外包的特征
外包不同于单纯的市场交换 外包是一种具有中间性质的纵向 非一体化过程 外包是一种基于契约关系的合作 过程 外包具有专用性特征 外包的内容是可以整合在企业内 部的;
外包不仅涉及相关的资源转移, 而且涉及相关的管理职能的重新 定位;
新升级时的融资风险较大。
2.7 BBO模式
购买—建设—经营 (buy-build-operate,BBO)。 现有电 子政务服务系统被出售给那些有能力改造或扩建现有系统 的企业。企业在特许权下,永久性地经营电子政务服务系 统。 这种方式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能够得到销售资金,不用为 设施更新买单,但丧失了设施的实际控制权;对于私人部 门而言,提高收入的机会增加,但风险巨大。
Management Science,1999,45(7):954- 971)
1990年, C·K·prahalad 和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
表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章,首次在学术文献中提出了“
外包” (企业将非核心的业务职能交由外界的专家)这一概念 。 在外包一词出现之前, 人们经常使用的词汇是转包或分包 (subcontracting), 其核心是契约或合同(contract)。转包一词的历 史十分悠久, 早在 16 到 18 世纪,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始形式— ——对外分活制, 就可以看到转包的雏型。
务的外包,是政务实行电子化所需要的网络平台的开发、建设
和运营的外包.
(3)电子政务外包的主要特征
电子政务在建设过程中一般有两类模式:一类是自建模
式,另一类就是外包模式。
自建模式是指政府通过投资建设属于自己的主服务器和 电子政务系统来实现内部业务或公众服务电子化的一种 建设模式。在该模式中,电子政务系统一般通过招标的 方式委托第三方建设,政府自己(也可能委托第三方)维
第七讲 电子政务外包
一 电子政务外包概述
二
电子政务外包的实践模式
三
国内外电子政务外包的发展
四 四 四 电子政务外包的风险与控制
1 电子政务外包概述
管理大师德鲁克(Drucker)在其《大变革时代的管
理》中认为:“再过 10 或 15 年, 组织也许会将所有‘支 持性’而不‘产生收入’的工作以及所有不提供升入 高级管理层职业机会的活动都委托给出外单位去做。
(O&M Contract)、合作组织、租赁一建设一经营 (LBO)、购买一建设一经营(BBO)、建设一转让一经 营 (BTO)、建设一拥有一经营一转让 (BOOT)或建设 一经营一转让 (BOT)、建设一拥有一经营 (BOO)。
2.1一般模式
电子政务外包的一般模式是指引入市场机制,由专业企 业、研究院所等非政府机构根据政府的授权或委托承担电子政 务的建设和运营任务,通过合理的方式参与电子政务项目的筹 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这种模式的典型特征是电子政务项
(4)采用外包模式建设电子政务的优势
节约政府政务成本
固定设备与系统、管理维护人员的专业化
提高政府效率以及服务质量
拉动信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优化的资源配置
……
2 电子政务外包的实践模式
E.S.萨瓦斯(E.S.Savas)提出了基础设施民营化
的9种主要类型,分别是:出售、租赁、运营和维护
中得到益处并节约成本, 但有可能出现私人部门破产或 绩效的欺诈问题; 对于私人部门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避免法律、管制和民事责任问题。
2.4 BOT模式
建设—经营—转让 (build-operate-transfer,BOT)。 在政 府部门和承包商企业达成协议的前提下,由政府向承包商颁 布特许权,允许其筹集资金建设某电子政务服务系统, 在特 许权规定期限内管理和经营该系统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 并在特许权期满后,无偿将系统交给政府接管。这种方式对 于政府而言,能够加快项目建设的进程,但是政府要承担经 营和管理成本上涨的风险;对于私人部门而言,刺激私人部
时间一般为 5~15 年。
2.3 BTO 模式
建设—转让—经营 (build-transfer – operate,BTO)。
企业为电子政务服务系统建设融资并负责其建设。一旦建 设完毕,企业就将该系统的使用权转移给政府部门, 政 府部门再以长期合约的形式将其外包给企业。
这种方式对于政府而言,能够从私人部门建设的专业经验
通过征收所得税和财产税增加收入,但缺乏有效管制电子政
务服务价格的机制; 对于私人部门而言,能够以最大效率 提供服务,但缺乏竞争。
2.5 BOO模式(续1)
BOT模式与BOO模式的区别就在于: 在BOT项目中,项目公司在特许期结束后必须将项目设施交 还给政府,而在BOO项目中,项目公司有权不受任何时间限 制地拥有并经营项目设施。
目的外包承担者完全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
非政府组织。这种模式是国内外目前最为普遍实行的一种外包 模式。
2.2 LBO模式
租赁—建设—经营 ( lease-build-operate,LBO)。 在这种模式 中,企业被授予一个长期合同,利用自己的资金扩展并经营现 有的电子政务服务系统。 它往往享有根据合同条款回收投资并 取得合理回报的权利,同时必须向政府部门缴纳租金。 这种方式对于政府而言, 可以以较低的方式向民众提供服务, 但降低了政府对电子政务控制的可能;对于私营企业而言,采 用这种方式有利于私营企业避税,但其风险增加。 这类协议的
政府IT服务外包(IT Outsourcing Managed Service in
government). (1) 理论背景 新公共管理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劳动分工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 木桶理论 代理理论等
(2)电子政务的内涵
通常所说的电子政务外包概念是从信息技术外包引申而来 的。上面已经对信息技术外包的概念做了详细的说明,所以电 子政务外包就是指政府在政务信息化过程中,将电子政务项目 建设、日常运行维护以及相关服务等工作,部分或全部委托给 专业的IT外包服务提供商完成的一种管理运行模式。 宽泛意义上来说,电子政务外包就是指电子政务系统的使 用者与建设者是非统一主体的建设模式,是电子的外包而非政
2.8 PPP模式(续3)
(2)PPP模式的优势
可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可使私营资本更多地参与到电子政务建设项目中,以提高 效率,降低风险;
有利于政府机构加强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在质量和水平上的
管理和控制; 有利于政府角色的转换和重新定位. ……
2.8 PPP模式(续4)
(3)应用PPP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BOT模式,项目发起者可拥有一段确定的时间以获得实
际的收入来弥补其投资,之后,项目交还给政府。而BOO模 式中,项目的所有权不再交还给政府了。
2.6 TOT模式
转让—经营—转让 (Transfer-Operation-Transfer)。 政 府把已经投产运营的项目在一定期限内的特许经营权移交 给外商或民营企业经营, 待特许经营期结束时,政府再 将其项目的所有权收回。这 种方式对于政府而言,能够降低政府经营的成本,但面临 合同到期时政府重新成为电子政务服务提供者的可能;对 于私人部门而言,能够保证设施建设和经营的效率,但更
护、管理和更新,系统产权属于政府.
接上页
外包模式与自建模式的比较
(l)产权的不同 电子政务外包模式与白建模式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产权的转 移。 (2)资金投入的比较
(3)服务更新速度的比较
(4)一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比较
(5)安全性的比较
(6)设备采购的比较 ……
接上页
电子政务的外包过程,不能完全等同现有企业的
(1)外包的概念理解
资料来源:尹建华,王兆华,苏敬勤.资源外包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3,24
(1)外包的概念理解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 对外包的定义大多是从战略管理的 角度进行阐述的, 引用较多的定义为“外包是在企业内部资 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 优势的核心资源,而把其他资源借助于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
2.8 PPP模式
PPP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伙伴)模式是20 世纪90年代在英国兴起并在西方国家广为流行的一种公共产品和 服务供给新模式,主要在国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实质是政府公共部门根据社会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提
出建设项目,通过招投标确立私营部门合作伙伴,私营部门负责项
IT 外包活动而必须展现出其基本的公共性特征:
外包目的的公益性
外包内容的限定性
外包方式的规制性
(3)电子政务外包的多元动因
基于战略的考虑 费用压力 就业推动 精简组织的规模
公共需求诱发
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技术弹性刺激电子政务外包 为法治化提供条件和基础 ……
——彼得·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1 电子政务外包概念的理解
1.1.1 外包
从语源上看, outsourcing 作为一个英语词汇最早出现于 1982 年.
(Van Mieghem J.A.,Coordinating investment, production, and subcontracting[J].
1)
这种模式强调政府的公共部门(Public)与私营机构(Private) 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Partnership),并以“契约约束机制” 督促私营部门按政府规定的质量标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 产,公共部门(或政府)向私营部门付费作为对其生产成本的补偿
和收益的回报。在这种模式下,公共部门不是把重点放在拥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