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明代德化窑瓷器《福建文博》 2005-04-14 11:00 霍吉淑(英·大英博物馆) 王芳翻译阅读:4977明代德化窑瓷器的代表作品是粗糙的甜白胎、施泛冰蓝或浅玫瑰红色泽的奶油色亮泽釉的器皿和人像,烧制于中国东南部福建省的德化窑。
在西方这些单色白瓷器因19世纪中叶法国鉴赏家使用的术语“中国白”而闻名。
因为19世纪的法国独步于中国瓷器和其他手工艺品的鉴赏、研究领域,故用来描述这些器物的许多词汇都出自法语。
大英博物馆的收藏是世界上明清德化陶瓷收藏最多最好的之一,约有一千件;主要由帕特里克·唐内利积累而得,但少为人知的是,还有其他的收藏家如奥古斯塔·沃勒斯顿·弗兰克斯爵士和乔治·尤默弗坡卢斯也有收藏。
事实上,唐内利遗赠自己的庞大收藏之前,他形容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就范围和品位来说已然非凡”。
显然涵盖明代收藏的全部于本文的编目是太多了,故从这大量收藏中仅选择15件文物于此。
其他的明代德化器物将另卷与清和现代德化器并述。
选择这些器物是因为他们半数以上就铭文或海洋考古资料可确切地断为明代。
有铭文或海洋考古记录的包括1件1511年的供养水盂(见编目17:1),1610年的瓷塑像(见编目17:8)和1643年的“哈彻”沉船打捞的6件德化器,后者包括3个盒、1个杯、1个碗和1件水注(编目17:2—17:7)。
无法定年的物品仅限于明代的佛像和民间神像。
不像景德镇,在德化不设御窑厂,年款在此使用甚少,但主要在明晚期和清朝许多匠人在作品上签名或钤自己的印鉴或钤作坊名于皮革般坚硬的瓷土胎上。
这种在个人手工制品上签名的做法与宜兴陶工在紫砂茶具上刻划或钤印名款类似,在中国陶瓷业圈他处使用甚少。
对这种款识的兴趣导致某些当时匠人名声鹊起,如何朝宗,他的签名为后人仿制。
对于签名的兴趣与贵族阶层当时时兴的鉴赏趣味紧密相关。
德化瓷器的款识有上釉前刻划的,釉深入到笔划里,也有在上釉前用铁锈色或釉下蓝彩书写的。
生产中国白的瓷窑遍及厦门以北110公里(70英里)、景德镇以南480公里(300英里)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全县。
德化县以制作塑像和器皿的瓷土来自本地的30多个瓷土矿。
最有名的是位于德化县北部的屈斗宫窑址,这里从宋代至清代生产白垩质胎的陶瓷器;祖龙宫生产富有装饰感的杯、柱状刻槽的香炉、小杯和碗;安溪生产盒。
德化县,像环绕景德镇的地区,多山、主要河流穿境而过于福州入海。
此地区沟壑纵横,适于提供动力给锤子以击碎岩石做瓷土以及水运成品。
瓷土的制作方法与景德镇的相似。
例如,1604年由陈懋仁编撰的《泉南杂志》,提到瓷土从山侧的竖井挖出,研磨并使用浸洗的过滤方法制作。
虽然德化器的瓷土是以类似景德镇的方法制作的,德化白瓷在外观上与景德镇瓷大不相同。
首先,德化瓷石甚至比景德镇的白,它的使用使得德化瓷胎更显白净,白是由于相对缺少铁杂质。
实际上德化的瓷石氧化铁含量低于0.5%(0.2%),而景德镇胎的氧化铁含量刚好略低于1%,宜兴紫砂器的含量为9%。
其次,德化器呈现的粉红或黄粉红的色调是由于在氧化气氛约1280℃烧制的结果,而景德镇的青白色泽是对相似温度烧还原焰的反应。
第三,德化瓷烧制时,胎与釉完美接合,因此在接合处没有聚釉或釉起翘。
德化釉的助熔剂氧化钾含量很高,根据奈杰·伍德的最新研究结果,德化釉含氧化钾高达7%,是景德镇釉氧化钾含量的两倍。
这是德化器透明质感的原因。
第四,德化胎所用材料颇能对抗高温导致的变形,故极适于生产由复杂部件组成的塑像。
德化窑炉构建也与景德镇不同。
在龙窑的基础上,利用当地山地的地理特点,德化窑炉被划分成宽长方形窑室,一级高于一级、像轩敞的楼梯,以取得烧瓷时火焰的均匀。
虽然是工业生产规模的,德化窑的产量少于景德镇。
除了“中国白”外,还生产青花、釉彩瓷和酱釉器。
德化瓷生产到北宋时期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而不是从明代才开始。
发掘于菲律宾的北宋时期的德化青白釉盒用化妆土堆塑花纹并溢出釉线,通常腹壁呈多边形。
碗、盒、执壶和瓶有粗白垩质的胎、平底或窄足缘,施浅黄釉。
德化从南宋至元代,特别是屈斗宫窑,通常有莲瓣纹装饰。
装饰与雕花银器和卷草纹堆朱雕漆器紧密相关。
宋元时期的这类器物在菲律宾和中国国内都发现过。
德化白瓷中确切的年代为14世纪晚期到15世纪(约1368-1490年)的一段为公立博物馆收藏所无。
生产肯定是延续着的,但实物证据的欠缺使得难以为这一时期的器物断代。
据1490年版的由黄仲昭编撰的《八闽通志》载,弘治期德化烧制瓷器。
现在存世一批可断代的16世纪正德、嘉靖、万历时期的器物。
这些白瓷与元代产品迥异,光滑的高温烧成的胎、闪亮的釉面,而不是元代的白垩胎和薄釉。
例如,大英博物馆藏的有纪年的1511年的供养水盂(见编目17:1),高温烧成的光滑的细胎和略带粉红的奶油色釉,与元代器物截然不同。
附带说一下现在在德化陶瓷博物馆藏有两组福建墓葬里发掘出的器物。
其中一组包括(图1)两带扦的烛台及烧在一起的底座,两敞口附耳球腹长颈瓶,一个小的盛清水的钵,一个三足圆香炉,一个供食物的碟子和一方墓志铭。
这些瓷器都是从一个1519年正德期的墓中发掘出的。
它们奶油白的胎质特征与大英博物馆藏1 5 11年正德期的水盂相似。
另一座发掘过的德化1559年嘉靖时期的墓葬,出土两敞口长颈瓶,两柱形三足香炉,一个盛清水的钵,一个插香用的小碗,三个带底座但无头的塑像(可能塑的是神仙)和一方墓志铭(图2)。
▲图1 一组德化瓷器,包括一方釉下蓝彩书的墓志铭,出土于1519年的墓葬,现藏于德化陶瓷博物馆(陈建中摄)▲图2 一组德化瓷器,包括一方釉下蓝彩书的墓志铭,出土于1559年的墓葬,现藏于德化陶瓷博物馆(陈建中摄)正德和嘉靖时期的塑像很难溯源,但文字资料似乎能证明其时有生产。
大规模生产瓷塑至万历时已经进行得很顺遂了。
万历时产品的代表是大英博物馆藏1610年的塑像(见编目17:8)及私人收藏的曾被唐内利图示过的有1593年年款的花瓶。
由此我们可知至17世纪早期胎土益发精细,同时德化窑工的技能益发提高。
崇祯期产品的标本比之前的万历时更丰富。
例如在伦敦帕西瓦尔·大卫中国艺术基金会有1639年的瓶。
1639年的“哈彻”沉船船货的不到1%是“中国白”,即23,000件陶瓷器里的845件。
这条船载着贸易货品从中国驶往东南亚,途经南海时沉没。
在“中国白”里有柱状香炉、水注、玩赏杯和盒。
船货的几件也将在后文描述。
实物资料证明在南明时期德化的生产仍在延续。
一件写有“大明隆武元年”(1645年)的墓志碑现藏于德化陶瓷博物馆。
12345下一页11/5为清代德化瓷断代则容易得多,因为有许多有铭文的物品、油画描绘的德化瓷,财产清单和大量的文字材料。
1655年的Blaeuw's Nieuw地图装饰着一组德化观音像的版画。
汉普顿宫的玛丽二世女王的收藏里有六尊大型观音像。
“带底座的狮子”列为肯辛顿1696-1697年玛丽二世女王收藏的一项。
还有伯利大屋(1688-90年)的财产目录和1721年德累斯顿萨克逊选帝侯的财产目录。
至于油画,如1681年列奥那德·库依夫即在画中画了“中国白”。
德化瓷在“平顺”号船货中占了13%,此船于17世纪90年代沉没在越南南部沿海。
船货的大部分是青花,其中的德化器包括锥状的杯、碗、盘、汤匙、盖上有模印桃花的盒、观音塑像、槟榔盒、神仙和动物塑像。
沉没于南非海岸的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伍斯特兰德”号上打捞的“中国白”塑像残片里有1697年的佛教狮子狗香炉。
1745年沉没于瑞典水域的“哥德堡”号上也有一些“中国白”的船货。
1745年沉没的“捷尔德马森”号装载了“中国白”的塑像——立在长方底座上的道教的民间神像、盖盒和带人物的龛。
能为清代器物作断代依据的还有德化陶瓷博物馆藏的两个德化瓷瓶,两件皆有釉下蓝彩书。
一件带环状耳,彩书“康熙七年”(1669年);另一件无錾,纪年日“雍正七年”(1729年)。
例外的是1817年沉没的“黛安娜”号,船货里没有“中国白”。
德化窑的生产在19、20世纪一直延续着,这一点从大英博物馆藏的一对烛台可以看出,烛台是为迄今尚在的供奉张公相公的董坂宫烧制的,董坂宫靠近德化陶瓷学院。
明代“中国白”塑像有五个主要特点:1.甜白色的粗糙的胎;2.釉呈奶油白或粉红或天鹅白;3.胎很厚,用模制,再辅以手工添改的细节;4.常有装烧时因空气释放形成的釉面开片;5.衣纹刻划很深,褶皱处线条僵硬。
清代的德化器一般来讲胎较薄,刻划不深,有更多附加的细节从而显得更繁缛。
现代产品则常为注浆,胎更纯白有糖状的解理,一般很轻。
景德镇亦仿德化的白瓷塑,但胎极易区别开。
日本的仿烧品则“过于完美,呈一种技术化的表象,不同于中国的器物”。
其他的仿烧塑像在福建福州、广东潮州都有,制作时先用德化原始塑像拓出模具再翻模。
今天在中国仍烧“中国白”塑像,如1995年德化陶瓷学者由东方陶瓷学会资助访英时赠与大英博物馆的一尊布袋和尚像,就出自福建厦门的瓷厂。
与明晚期德化白瓷塑像生产同时,16世纪晚期和17世纪在漳州制作着牙雕像(图3)。
因瓷土比象牙便宜多了,瓷塑原本是作为牙雕的廉价的仿制品存在的。
明代的瓷塑和牙雕像基本上都是本土风格的,刻画的是民间信仰的神佛,他们能带来好运,送子、旺财、护佑、保长寿、仕途发达等。
明代送这样的塑像可能约略等于21世纪德化人送祝福卡片或其他祝福的礼品。
对16世纪晚期闽人家居的描述显示出房子装饰着许多小雕像,它们寓意吉利、健康、财富和欢乐。
1575年马丁·德拉达在他的《叙述》里写道:“我们极目之处充斥着如此多的偶像,数不胜数,每个房子都有庙宇和专门供奉处之外的自己的偶像……”德化器也模仿了其他奢侈品如犀角杯和银器。
瓷器上的银介质因 _很久以前明末银荒时熔化铸钱而缺失。
▲图3 牙雕张果老,明代,16世纪晚-19世纪(由L.E.S.大卫女士赠,OA1952.12-19.9)德化的民间神形象已与同时期的木版制图紧密相关,它们追随的是类似的程式化的传统。
如第12章所讨论的,16-17世纪印刷业和木版插图的方言小说、戏剧和节略本在文化圈和识字的人中的流通盛极一时。
印刷业者分布在福建建阳的麻沙和书坊,安徽徽州和江苏苏州。
德化器的收藏在海外不计其数。
在国内,北京故宫博物院、泉州外销瓷博物馆、福建博物院、厦门南普陀寺、广东省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也都有重要的收藏。
德化器促生了很多欧洲仿制品,其制造地如麦森、圣克劳德、文森斯、商蒂利、切尔西、伦敦东区的BOW和布利斯托尔。
-------------------------------------------------------------------------17:1 水盂,有奶油色化妆土透明釉和釉下酱彩书福建省德化窑明正德,1511年高8.4cm,口径16.6cm购买,OA1930.7—15.1这件胎很厚的钵腹壁呈球状,颈部收束,厚直圈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