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教案 讲义第六章 购买性支出

财政学教案 讲义第六章 购买性支出

第六章购买性支出6.1行政支出6.2国防支出6.3文教科卫支出6.4农业支出6.5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6.1行政支出6.1.1行政支出的概念与特点(1)行政支出的概念所谓“行政支出”,是财政提供的用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外事机构在行使其特定职能时所需要的各项支出。

行政支出是财政支出中重要的经常性支出项目。

(2)行政支出的特点行政支出,一般表现以下几个特点:公共性:行政管理是面向全社会的公共服务,所以具有公共性。

消耗性:行政支出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通常只产生一定的间接经济效益,所以将其归结为一种消耗性支出。

稳定性:政府职责的稳定性和政府机关设置的稳定性决定了行政支出应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2.2行政支出的内容:我国的行政支出主要包括如下三个部分:(1)行政经费:立法机关、党政机关经费支出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经费支出(2)公检法支出:公安、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人民武装警察支出1983年国家改革军队体制,将担任内卫、守护任务的地方部队从军队中划出,移交公安部门,同公安部门原来实行义务兵役制的武装、边防、消防三个警种统一组建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1983年4月5日正式成立,其任务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维护社会治安,保卫党政领导机关、重要目标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经费列入行政管理费。

(3)外交支出:驻外机构经费、国家公务人员出国访问经费、外国代表团招待费、应缴国际组织会费、对外捐赠支出等6.1.3行政支出的增长从世界范围看,行政管理费的绝对数是上升的,相对数是严格控制的,虽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变化却较小。

一般来讲,市场经济国家行政管理费相对数是较低的,这与其“小政府,大服务”的传统信念相一致。

中国目前此比例仍过高,今后还应降低。

6.1.4 行政支出增长的影响因素外在因素(1)财政收支水平(2)经济发展水平(3)物价指数水平内在因素(1)政府机构膨胀(2)财政秩序紊乱(3)预算约束软化(4)政府部门运作效率低下6.1.5行政支出的管理及改革1、管理:我国的行政管理费无论是总量,还是结构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管理有一定的漏洞。

1998年之前采用的是“预算包干”和“预算支出定额管理”的办法,1998年后,采用的是“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项拨款,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新预算管理办法。

2、改革:从今后的发展看,行政管理费的改革应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变“吃饭财政”为“办事财政”,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转出高效率,要努力控制行政管理费过快的增长,使其比例合理化,重点控制人、车、费、话、会。

从目前来看,我国行政支出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范围。

强化政府的法律、经济和社会职能,弱化政府的行政职能(2)严格控制机构膨胀和人员增长。

(3)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

(4)认真落实政府采购制度。

(5)改进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

另外,还要加强上下级之间、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使行政支出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6.2国防支出6.2.1国防支出的概念与内容(1)国防支出的概念国防支出是指财政提供的用于军队建设和其他国防建设的支出。

(2)国防支出的内容按预算收支科目分类,国防支出包括军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动员预编经费、招兵事业费、专项工程经费等具体项目。

按军队兵种分类,国防支出包括国防部支出、战略部队支出、陆海空支出、武警支出和预备役支出。

按支出目的分类,国防支出包括维持费用和投资费用。

6.2.2国防支出的有效提供国防是纯粹公共产品,是一种经典的公共产品。

国防服务是国家为所有人提供非竞争性的收益,而不考虑他们是否付钱,由于国防由私人市场供应存在严重的失灵,其供应方式只能采取政府预算供应,但其生产方式可采用公共生产和私人生产相结合的方式。

6.2.3 国防支出的规模国防经费的规模与国际、国内的形势变化密切相关,一般来讲,战争及社会动荡时期,规模大,比例高;和平、稳定时期,规模小,比例低。

从近年国际形势看,其发展趋势为:绝对数呈上升趋势,相对数呈下降趋势,或较平稳状态。

我国的国防费支出顺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开支控制的比较好,有力地支持了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十七大报告说:“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6.2.4国防支出的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2.国家管辖范围的大小3.国际政治形势的状况4.军事现代化程度5.兵役制度中国实行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义务兵役制的军事人员薪金较低,有助于减少直接的军事开支费用,但国家需要更多地承担他们复员后的基本生活保障性需求,从而增加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

志愿兵役制可相应减少退伍军人的生活保障开支,但志愿兵役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兵力动员,将增加军费开支的需要。

6.2.5国防支出的经济效应(正效应)传统的观点认为,国防支出是一国国防安全产品及劳务的非生产性投资,是政府的一项沉重的财政负担,削减国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效应。

从特定角度而言,国防支出与一国的经济增长是有矛盾的。

事实上,国防支出对一国经济增长既可能产生负效应,也可能正效应。

如果处理得当,正效应是可以占据主导地位的。

具体说来,在当代社会里,国防支出的正效应主要表现为:1.带动高新技术发展2.促进民用领域技术水平提高3.拉动一国需求,刺激经济增长6.2.6国防费支出的管理及改革(1)管理:按国家规定的军队及国防单位财务规则进行管理。

目前,国防经费实行的是:“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分项经费,归口管理,规定限额,经费包干”的管理办法。

(2)改革:从今后的发展看,国防经费的改革应本着“保障供给”、“厉行节约”的原则,控制规模,提高使用效率。

应采取的措施有:第一、走精兵强军之路。

(提高战斗力,提高待遇)第二、走军民结合之路。

(提高生产竞争力、降低维持费)第三、走标准化管理之路。

(提高应变能力,降低财务成本)6.3文教科卫支出所谓财政的“文教科卫支出”,是财政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文物、体育、地震、海洋等事业的经费支出的统称。

它由国家财政用于这些事业的日常经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两项内容构成。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虽然有了快速的增长,在财政支出中的地位上升到第二,但由于财政收支“两个比重”的下降,科教文卫事业费支出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例还是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科教兴国战略仍然面临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6.3.1教育支出所谓财政的“教育支出”,也可以称作财政性教育经费,是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按照来源和负担情况划分,教育支出主要包括财政的预算内教育支出,各级政府征收的由于教育的税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以及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的教育经费。

按照性质划分,教育支出主要包括教育基建支出和教育事业费支出。

按照教育层次来分,教育支出可以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学校三级教育经费支出。

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首先具有私人性。

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是教育服务还具有较强的公共性。

换言之,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尤其是越基础性的教育,其公共性越强,对于整个社会的利益与好处就越多。

教育之供应方式教育是典型的具有正外部效应的混合产品,不属于纯粹的公共产品,市场供应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灵,其供应方式应采取混合方式,即政府预算供应与私人市场供应相结合的方式。

又由于教育服务具有可收费性,即可以向受教育者征收学费,因而可以考虑市场机制的运用,包括允许和鼓励私营部门办学。

政府教育供应之政策导向:因基础教育的公共性较强而市场化程度较低。

所以教育经费应向基础教育倾斜,教育拨款的大部分都应用于保证基础教育的需要;而高等教育的公共性较弱些而市场化程度较高些。

所以高等教育一般不是政府教育投入的重点,政府应通过控制甚至降低高等教育拨款促使高校寻求更多的其他经费来源。

1.教育公共性的体现教育具有强烈的正外溢性。

具体表现:(1)教育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来源。

(2)教育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

(3)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4)教育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

(5)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完全。

尽管教育也有一定的负外溢性,如提高犯罪技能等。

但总体说来,教育的正外溢性大大高于负外溢性,这是近现代国家大体上都必须大力介入教育,直接为教育提供大量经费的根本原因所在。

2. 教育支出效应分析政府部门安排教育支出,主要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即: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和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

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相当于对个人的定额补助,目的是让居民享受到一定数额的免费教育,主要用于中小学义务教育方面。

定额补助越是补给哪些对“义务教育”需求比较强烈的经济不发达地区,效果就会越好。

它是国家实现义务教育的好支出形式。

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它会增加家庭的个人收入,使个人总消费支出增加,不仅使教育支出相应增加,还会使非教育支出也增加,可在一定保证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消费,因此收入补助只有补给哪些对教育需求比较强烈的低收入家庭才会有较好的效果。

应该说是政府实现收入再分配的好形式。

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目的是为了鼓励私立学校降低学费多招学生。

对私立学校的学费补助降低了学费,所以会增加居民对教育的消费,但不会增加居民对非教育产品的最大消费.拨款补助学校的做法经常面临一种风险,即学校当局可能在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将补助用于提高自己和教师的待遇上。

因此对私立学校的学费补助只有补给对哪些社会需求比较强烈且管理规范的学校才会有较好的效果。

3. 教育支出规模分析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百分之四,达到发展中国家八十年代的平均水平。

”我国教育支出规模变化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预算内教育经费绝对规模扩大。

(2)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教育经费投入格局逐步形成。

(3)教育支出占GDP达4%的目标尚未实现。

年份财政支出文教科学教育教育支出占(不含债务支出)卫生事业费支出 GDP的比重1952 172.07 13.47(7.83 %) 11.03(6.4 %) 1.62%1957 295.95 27.76(9.38 %) 27.98(9.45%) 2.62%1978 1122.09 112.66(10.0 %) 75.05(6.69%) 2.06%1995 6823.72 1467.06(21.5 %) 1196.65(17.46%) 1.97%2000 15886.50 2736.88(17.23%) 2179.52(13.72%) 2.20%2005 33930.28 6104.18(17.99%) 4531.30(13.35%) 2.46%2006 40422.73 7425.98(18.37%) 5411.59(13.39%) 2.57%6.3.2科技支出所谓财政的“科技支出”,是财政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专项支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