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应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中部崛起

我国应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中部崛起

我国应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促中部崛起作者:刘云中东中西优势互
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我国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中部地区如果不能崛起,中国区域发展的总体目标就不能实现。

而在中部崛起
的战略中,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
是充分发挥中部地区各种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途径。

一、中部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一般认为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

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

这是对物流或者物流业一个比较窄的理解,如果从“大市场、大流通”的角度来
看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的内容将更加丰富,不仅仅包括上述
的内容,还应该包括一个完整的流通市场体系,如商业批发、零售和国
际贸易等。

(一)中部物流产业发展是国家物流产业“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关
键环节,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国家物流产业体系无论是狭义的物流业,还是包括商贸流通的大物流业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行业的网络特性,只有在形成完整的网络之后,物流产业才能发挥行业优势。

而中部
地区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我国经济和政
治的战略腹地和交通中心,初步建成了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
高速公路网络,是我国重要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中心。

同时
伴随着中部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以及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建设,中部地区将形成我国继东部沿海地带之后的又一个市场中心。

在全国物流网络中,
中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是全国网络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2004 年的数据(2005 年数据尚未公布),中部六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933 亿元,占全国的20.4% ,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从业人数达到15万人,占全国的14.2% ,销售额516 亿元,占全国的9.2% ,从投资角度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59 亿元,占全国的20.4% ,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282 亿元,占全国的22.2% ,这些数据都说明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地位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长足发展,全国的物流产业就难以形成完整的网络,将阻碍国家物流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是促进中部地区形成大市场和大流通的主要内容温家宝总理指出,中部地区崛起要“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而“大市场、大流通”就是要建设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品种、全方位、开放统一的市场和流通体系。

多层次指不同空间尺度上,如全国、省、市、县及广大农村地区相互衔接的市场体系;多形态的市场指有形的交易市场、无形的电子交易和信息交易平台、批发、零售、连锁经营等各种业态齐全的市场体系;多品种的市场指商品交易、金融交易、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市场统一;全方位的市场是指运输、仓储、配送、销售等功能齐备,为生产和生活领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市场;开放统一的市场是指向国际、国内、省内全面开放的、打破了地区封锁和商品及要素流动障碍的市场。

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包括完善的交通运输和通信信息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物流园区和物流枢纽的规划与建设以及便捷高效的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建设中部地区“大市场、大流通”的主要内容。

(三)发展中部地区物流产业能够有力促进中部地区商品粮基地、重要
原材料基地、能源基地的建设
按照中央的部署,中部地区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
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因此,未来中部地区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农业生产加工基地、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以及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未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将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运用全新的管理理念,通过对物流全过程多要素的计划、实施和控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从而完成物流业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快速及时目标和低成本目标。

从宏观上看,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 ,可以提高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效率,从微观上看,物流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等资源,只有大力发展物流业,提高物流效率,才能降低物流成本,最终降低各生产企业的成本。


中部地区具有优势地位的粮食、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有色金属等重
要原材料都是运量大、运距长、金额相对也比较大的货物,物流成本比较高,物流业在这些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中部地区各产业基地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现代物流业在降低商品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经济高效运行、改善地区投资环境和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发展中部地区物流产业能够促进中部地区承接国际和国内的产业转移产业在国际和国家内部的转移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尤其是部分制造业和服务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向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转移,给中部地区的崛起带来了机遇。

然而一个产业能否成功转移、能否扎根并成长起来,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非常重要,如果投资环境不好,产业不会向这个地区转移,即使是转移过来了,也难以生根发芽。

而交通是否便捷、信息是否畅通,也就是物流产业是否完善和配套是构成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土地、电力、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考虑,部分产业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的省份例如安徽、江西、湖南等省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域接近,已经承接了东部转移的一些产业,例如安徽就已经充分准备承接上海比较成熟的行业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行业一方面是国际、一方面是产业转移,对于中部而言,的大幅对外转移。

.国内市场的开拓,转移进来的产业和产品要有市场,这其中的一进一
---------- 学资学习网--------
出都与物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没有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就不会有产业转移和市场开拓。

二、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一)物资流通体系初具规模,但与其内地物流中心的地位还有很大的距离
经过体制和机构调整,目前我国物资流通体系主要指批发业,既包括传统的生产资料批发业,也包括生活资料的批发业。

2004 年中部地区限额以上批发业法人企业数为2413 个,仅占全国的16.2% ;批发销售总额为4382.8 亿元,占全国的比重更低,只有11.5% ;从业人数41.8 万人,占全国的23.4%(见表1)。

这些指标均低于中部地区人口在全国人口中28.1% 的水平,说明目前中部地区物资流通体系并不发达,与沿海地区比较起来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与其内地物流中心的地位还有很大的距离。

(二)外贸流通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进出口贸易量在全国的地位还有待大幅度提高
中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不很优越(主要是远离国际市场),外向型经济起步比较晚,速度也不快。

2004 年中部地区外贸流通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统计,进出口总额只有418.8 亿美元,占全国的
3.6% ,其中出口额达241.5 亿美元,占全国的
4.1% ,进口额177.2 亿美元,占全国的 3.2%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占206.2,其中出口额达 3.0%亿美元,占全国的349.5 为全国的
3.5% ,进口额143.3 亿美元,占全国的2.6% 。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划分的进出口总额要少于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统计的进出口总额,说明
中部地区的商贸尤其是进出口经营能力要比企业的生产能力偏弱,在全国的地位还有待提高。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