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转型跨越式发展对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分析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是中央政府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之后,提出的又一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全面促进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意见。
自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持续较快发展,2004~2007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保持16%以上的增速。
2008年,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下,中部各个省份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加紧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生产总值增速仍达到了12.2%,同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整个中部地区的地位凸显无遗。
山西省作为中部六省之一(山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河南),拥有得天独厚的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是整个中部崛起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一直在进行大踏步的发展,尤以工业中建立在资源优势基础上的重型工业结构最为突出,充分发展和巩固了其作为全国能源基地的地位。
从整体上看,山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符合经济状态的比较优势,不仅能够带动山西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可以为全国经济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持,因此其发展好坏直接关系到中部崛起战略能否顺利实现。
一、总论(一)历史回顾改革开放的32年,开创了山西国民经济发展史上的最佳时期,期间GDP总量由1980年的108.8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358.3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5.64%(按可比价格计算)1,完成了山西经济从弱到强、从小到大、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尤其自2004年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山西的经济发展更是一日千里,为中部地区乃至我国的GDP增长贡献了力量。
21 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统计年鉴2010》,2010年7月,/kns55/navi/result.aspx?id=N2010120028&file=N2010120028000011&floor=1 2 窦志达、董晓玲:《山西经济发展八大趋势》,转自山西统计信息网,2006年11月8日,,2005年以后数据根据历年《山西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单从增长速度而言,山西经济发展除了在2008年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大幅下滑外,其余各年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首先从量上满足了国家经济增长的需要。
由于经济基础逐步完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水平逐渐成熟,山西的经济增长潜力更是有逐级抬高的趋向。
如上世纪八十年代GDP年均增长率为8.6%,九十年代提高到10.1%,进入新世纪后更是提高到了13.9%。
图1.1 1980年以来山西GDP分时段平均增长率同时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出现了逐步平稳的趋向。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增长率总是有些年份高,有些年份低,但是,当经济增长的高点与低点差距过大时,对长期经济发展将造成大的损害。
所以,现实中常常把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高点与低点的绝对落差作3 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3月10日,/html/2010-3/2010310163817172385702.html为衡量经济运行机制及结果是否成熟健康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山西省国民经济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内,经济增长波幅呈显了逐步缩小的趋势(2008年由于受到特殊的外部冲击,故08、09年的波动较大)。
4图1.2 山西1980-2010年GDP增长速度波动图山西省在不断加强GDP量的增加时,也十分注重GDP质的增强。
截至2010年底,其三次产业产值分别为563.5、5161.2、3363.4(单位:亿元,按照一、二、三产业顺序),充分说明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方面呈现出稳步升级的趋向,社会资源不断从低收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转移,社会产出结构也不断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进而由物质生产部门转向非物质生产部门,这是世界各国产业演进的共同规律。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的高速增长,山西产业结构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
1981年山西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5.6%,1995年下降为15.7%,期间平均每年下降0.66个百分点;1996年至2010年又进一步由15.3%下降为6.2%。
山西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的加速下降,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的事实。
5表1.2(二)相关研究山西经济发展成绩斐然,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也同样突出。
因此,4 数据来源:《山西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3月9日,/macro/more/201103/09/t20110309_22283900.shtml5数据来源:《山西统计年鉴》。
对其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的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众多学者在面对诸如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升级、跨越式发展等问题时,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值得借鉴和思考。
表1.3 文献综述表6王玫:《“中部崛起”之山西经济定位思考》,载《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7 王香槐:《中部崛起山西篇——机遇不可再失》,载《有色金属工业》2005年第10期。
8 王再文:《比较优势、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山西经济发展历史的解释及启示》,载《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2期。
9 张文丽:《促进中部崛起与山西经济发展》,载《运城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26卷。
10 郑建国:《把握三个重点促进山西发展》,载《中国财政》2009年5月。
11 刘普、高鑫:《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突破方向》,载《生态经济》2010年第1期。
12 张建武:《以战略转型带动跨越发展》,载《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年10月总第201期。
以上学者的研究,从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利用各种研究方法,对山西经济发展,乃至整个中部崛起规划进行了分析,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本文将进一步利用已有成果,深度剖析山西经济发展现存问题,并进行规划。
二、山西省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面对经济结构深层次矛盾的困扰,面对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繁重任务和安全生产的巨大压力时,山西省经济截至2010年底,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908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3.5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5161.2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3363.4亿元,增长9.1%。
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448.3亿元,增长6.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54.1亿元,增长7.1%;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675.5亿元,增长18.4%;房地产业增加值192.0亿元,增长5.5%。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385元,按2010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3900美元。
图2.1 2006-2010年山西省总产值及其增长速度经济增速喜人,经济发展波动日趋平稳,经济结构逐步合理化,但是依然无法掩盖一些山西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硬伤。
(一)产业结构单一,粗放型经济增长特征依旧明显煤炭、焦炭、电力、冶金四大行业占山西工业比重85%以上,这种产业结构的单一性使得其高度依赖省外市场。
与此同时,山西省万元GDP耗能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是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而高强度的开采并未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反而使得山西经济的抗压能力变得脆弱,从而导致一旦国际上或国内经济发展出现问题,山西经济也出现新的问题。
(二)煤矿的过度开采所导致的水资源的进一步短缺,严重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
但过度开采使山西“长项不长,短项更短”。
采煤造成严重的水资源破坏,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
据包括10多位院士在内的专家学者鉴定的课题研究表明,山西每挖1吨煤损耗2.48吨的水资源。
每年挖5亿吨煤,使12亿立方的水资源受到破坏。
这相当于山西省整个引黄工程的总引水量。
而山西省人均水资源量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不到1/5。
据统计,山西采煤对水资源的破坏面积已达20352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3%13。
如此巨大的代价,使得经济发展背上了沉重包袱,从而无法加速前进。
(三)国内市场和消费需求开发不足对于以内需为主体的山西经济,社会最终产品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新增资本和消费。
1995年山西省总消费率为57.5%,其中居民消费率为44.6%,到2005年分别下降到47.6%和34.0%,消费率的持续下滑不利于我省社会产品价值的正常实现,也不利于山西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图2.2 山西省居民消费水平变化图1413 王炤坤、陈忠华、王炤:《我国煤炭业亟待告别粗放经济》,2007年9月17日,/cygc/a/200709/11233.html14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数据库,目前山西省消费率不但大大低于世界上同等发展状况的国家的平均水平(75%左右),而且近年来呈明显下降态势,这种状况不改变,山西第三产业就不可能发展起来。
(四)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快速工业化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城镇化或城市化,是指第二、第三次产业在城市的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的城市转移,使得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从山西省近几年人均收入和城镇化水平来看,2000年人均收入超过691美元,而城镇化率为38.8%,仅为人均收入500美元常态城市化水平的73.6%。
2008年人均收入水平超过3000美元,而城镇化水平还没达到50%,与常态城市化水平相比,山西省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
表2.1 2000-2009年山西省人均收入及城镇化率(单位:美元、%)15(五)区域微观经济主体的能动意识不强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除了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有关之外,还与地方民众的首创精神有关,而这则受到当地传统文化、习俗、背景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时代,产生了一批新富阶层——煤老板,他们跑到大城市购车买房,名噪一时。
但是,煤老板阶层吃的是资源饭,对社会环境破坏大,政策风险也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效应差,不能形成广泛的经商创业文化。
山西微观主体的总体创新意识不强,范围不广,影响了山西民营经济的活力。
(六)双轨制导致财富大量流失“双轨制”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制度安排,它是国有企业改革在体制下放过程中“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情况下,在原http://219.235.129.58/reportView.do?Url=/xmlFiles/cef83b4463244ff7912a01a29c518693.xml&id=d 89a965080b5438583efa5040c63b497&bgqDm=2005000015 卢建明:《关于山西省城镇化的认识》,载《前进》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