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经济学教案

发展经济学教案

课题: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原理;教学目的:让学员初步了解发展经济学及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重点: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发展的度量、经济发展的协调难点:经济发展的度量、经济发展的协调教学过程: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经济学:指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从欠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

发展经济学:就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经济发展趋势、结构变化内在规律和法制因素各种内在关系的科学。

经济发展有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结构性的抓边,如城乡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等的变化;二是经济社会质的方面的改善,如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程度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增长注重效益性等等;三是国民经济量的增长和扩张,如增长速度、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的变化。

二、发展经济学的任务发展经济学的任务是:最切合实际地分析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本国或者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把握发展的趋势,指导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有关发展的政策,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在长期的过程中,成本最小、时间最短、最节约稀缺资源地完成从经济不发达到经济发达的过度,即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首先,发展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

其次,发展经济学应当揭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

第三,发展经济学还应当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出发,探索经济发展道路,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

总之,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科学,必须从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出发,探索实现经济发展的道路、途径和方式,参与选择和制定发展战略。

这也是法制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概括地说,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经济不发达状态向经济发达状态演化的条件和规律的科学,是发展中国家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科学依据。

第二节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体系和分析方法一、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体系发展经济学作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门科学,应当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以及经济发展的一般情况有一个概括的考察和分析。

因此,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首先概述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包括发展中国家的性质、结构和特点,经济发展的含义和衡量等等。

整个发展经济学理论的逻辑关系为:经济发展的一般原理——肌体特征——成长因素——制度因素——结构状态——空间状态——系统开放——动态调控二、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首先,发展经济学与西方宏观和微观经济学不同的是,西方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时点上或者一个横截面上经济运行的状况,它侧重于一个短期内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流量问题,因此所用的是静态的分析方法。

而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短期经济运行量上的平衡和经济运行结构的均衡和优化,因为从长期来看,一个动态经济系统运行状态的平衡和结构的均衡,实际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停滞。

所以,发展经济学要将结构演化和法制体演进的理论分析长期化和动态化。

因此,发展经济学侧重于动态研究方法。

其次,发展经济学侧重于结构分析。

第三,发展经济学侧重于制度分析方法。

第四,发展经济学运用非均衡、非平衡和平衡、均衡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但侧重于非均衡和非平衡的方法。

第五,发展经济学较多地运用经验、比较和模型分析方法。

第三节西方几级学说史中的经济发展思想一、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者的财富观念是极其狭隘的,在他们的心目中,金银货币成了社会财富的唯一代表。

重商主义者把金银货币等同社会财富的观点,决定了他们对国内商业和国外贸易的看法。

他们对国外贸易的重要性则十分强调,把它置于理论和政策建议的中心地位。

照他们看来,对外贸易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源泉,只有在对外贸易中保证做到商品输出大于商品输入,才能有更多的金银货币流入国内,从而才能不断地增加一国的国民财富,才能实现一国的经济增长。

二、威廉·配第威廉·配第被称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

他十分重视商业和对外贸易,认为人口的稀疏是贫困的真正原因,主张国家应合理地干预经济生活。

他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的人数比起从事工业的人数将相对地减少,从事工业的人数比起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又将相对地减少。

三、重农学派重农学派尖锐地批评重商主义者对社会财富及其来源的看法。

重农学派认为,金银货币并非国民的真正财富,因为金银货币既不能提供消费,又不能不断再生产财富,货币的只能不过是作为流通手段,货币如果脱离流通过程,不和其他财富相交换,就甚至不能促进国家财富的经常再生产。

他们还认为,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是农业,社会财富就是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社会财富的增加可以保证人口的增长,人口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反过来又使农业发达,商业兴旺,工业繁荣,并进一步促使社会财富不断地增长。

这种循环周六、生生不息的经济增长观点,是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源头。

四、亚当·私密亚当·私密无意是把经济增长问题作为论证中心、作为分析的总题目的第一位经济学家。

他论证的焦点始终是经济增长问题,始终是什么因素促成国民财富的增加或减少。

斯密的论证思路是这样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宏观问题,它表现在社会财富活国民财富的增长上,因此,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必须得到说明;国民财富的增长决定于两个条件:一是专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是人口和资本的增加引起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的增加,因此,人口、分工、资本必须重点分析;在一个封闭经济中,国民财富的增长要受到资源与技术条件的限制,但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利用外部经济条件促进增长,因此,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必须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增长不是一个短期现象,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从长期看,一国的经济增长可能有多种前景,因此,不仅要注意增长的现状,还应当研究增长的结果。

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决定于劳动生产率和从事劳动的人数;分析了资本积累的增加对劳动数量增加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所起的作用;他认为对外贸易的出发点是从事贸易双方的国家在某些特定商品的生产上各自占有绝对优势;“自由放任”是斯密所主张的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

由此概括可以看出,他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经济增长最基本的决定因素。

五、李嘉图他把研究重点从生产转向分配。

关于国民财富的增值,他认为,国民财富的增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劳动——这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数量,还可以增加其价值;另一种是不增加任何劳动数量,而使等量劳动的生产效率增大——这会增加产品的数量,但不会增加其价值。

关于报酬递减规律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作用。

他认为,由于土地数量有限而质量有异,农业生产的报酬是递减的,而这将会对国民经济增长起到约束作用。

他说,生产技术的进步,可能抵消或延缓报酬的递减,这种情况在工业生产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就农业而言,技术的进步只能短期地、间歇地提高生产,但在长期中不能扭转报酬递减的趋势,生产发展的长期趋势是:工业生产的报酬递增,农业生产的报酬递减。

关于经济曾咋的前景,总的来说,他的调子是悲观的、忧郁的。

六、马尔萨斯他关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看法有两个层次:首先,他认为增长的人口是经济繁荣的一种表现或结果。

其次,继续增长的人口是经济发展的重大约束条件。

他还提出了忧郁消费不足而引起的经济停滞的理论。

七、约·斯·穆勒他集中分析了经济增长对投入要素价格的影响。

他把人口增长、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逐个地作为变化条件来观察对投入要素价格升降所起的作用,这是当代经济发展理论常用的分析方法。

八、“静态的插曲”这一时期中,价值理论、分配琳琳和资源配置理论,在经济思潮中成为主流。

马歇尔的学说是西方经济学的第二次系统综合,从而对经济发展问题不免有所论述,他不只注意到现实资源的配置,还注意到资本积累的来源和劳动数量与质量。

他十分强调通过教育来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熊彼得把经济发展看成是对现存经济关系的格局的一种突破,而突破的力量则来自企业家的“创新”。

“创新”的间歇出现引起经济的周期波动,也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发展。

第四节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和演变一、发展经济学的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由于战后经济重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促使了三部早期关于发展问题著作的发表,即斯塔利的《世界经济发展》、曼德尔保姆的《落后的地区的工业化》和罗森斯坦—罗丹的《东南欧工业化问题》。

二、发展经济学的演变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60年代中期以后为第二阶段。

(一)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演变在第一阶段,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曾有三种主要看法:第一,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第二,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第三,强调计划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形成发展中国家的初期,一般重视物质资本的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是很自然的。

首先,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说,生产投入要素有三:自然条件、劳动力和资本。

其次,谋求工业化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愿望,也体现了经济上摆脱依附、实现独立的民族感情。

再次,发展中国家必须实行计划化的重要根据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不完全性。

如果把上述三个侧重点综合起来,这一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具有下述的一些特点:一是结构主义的影响;二是反单一经济学传统的倾向;三是自认为经济发展理论是“宏大的理论”;四是内向发展战略倾向;五是反新古典主义的基调。

(二)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学的演变一是对经济计划化的得与失重新评估;二是重新对市场作用作出评估;三是对农业的偏见得到了纠正;四是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重新得到强调;五是社会项目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的兴起。

综上可以看出,两个阶段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学比较注意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的特点,图谱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统一体系,提出了不少特殊理论。

第二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则在许多问题的分析中恢复了新古典主义的观点,并扩大了新古典主义的应用,无论在计划化的批评上、市场作用的重估上、农业重要性的强调上、国际贸易的再认识上,还是在社会项目评估的研究上,都可以看出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的深刻影响。

第二章经济发展的原理第一节经济发展及其度量一、经济发展的含义与实质经济发展: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哭平均的实际福利的增长过程。

简而言之,就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

经济发展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在一个长时期内持续而稳定地增长。

二是居民生活环境包括全面的公共福利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三是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金、物力资本及自然资源等,其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从而保证社会总产出的长期、持续和稳定增长。

四是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的组织制度结构、生产关系结构、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等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