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即国民生产总会或国内生产总值出现的增量。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直接因素是指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
间接因素是指影响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经济增长的总体特征。
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主要由增长因素数量增加产生的增长,我们称为外延(粗放)型增长;主要由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而引起的增长,我们称之为内含(集约)型增长。
经济发展是指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生活质量提高、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
经济增长的模型:一:哈多模型:它以下列假设为前提: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2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3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不变,即规模报酬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优点:简洁性缺点:这个模型不具备自身调节的能力,一量出现不均衡,就只能任其发展下去二:索洛模型:总量生产函数、资本积累、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结论:人均产量的长期增长率决定于劳动倍增型技术进步的速度,技术进步是外生的。
罗斯托主认为一个国家要顺利实现经济起飞,第一,要有10%以上的投资增长率;第二,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第三,要有制度上的保证。
第一个条件是首要的。
人类发展历史划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作为起飞前提的阶段、起飞、成熟、大众高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
波特的竞争发展理论:四个阶段: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和衰落阶段或财富推动阶段。
刘易斯指出经济发展理论的中心问题是要理解一个由原来的储蓄和投资占不到国民收入的4%~5%的社会变为一个自愿储蓄增加到国民收入12%~15%以的经济的过程如何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利用汇率进行换算,进而就可以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是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部分要素生产率是产量与某一特定要素投入量之比资本(用于生产,扩大再生产或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分为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什么是资本形成?它的过程?资本形成是指社会不把其全部的生产活动用于直接消费品的生产,而以一部分用于工具、机器、交通器材、工厂及设备等各种可用来增加生产效能的物质资本的生产。
资本形成的实质是将社会现有的部分资源抽调出来增加资本品存量,以便使将来可消费产品的扩张成为可能。
资本形成是一个多环节的复杂过程,它的来源是储蓄,储蓄经过一定渠道转化为投资,投资最终产生一定的生产能力,这个过程就是资本形成过程。
资本形成的来源:1初始资本与资本形成2储蓄与资本形成3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如何认识资本形成和经济发展关系?资本形成理论1大推进理论2临界最小努力3起飞理论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
资本形成雄起经济发展的副作用:有增长而无发展;忽视技术进步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形成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容易忽视资本的合理配置;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比例失衡。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穷之所以穷是因为它穷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长期贫穷,是因为经济中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贫困恶性循环。
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是实现经济起飞和摆脱贫困的先决条件。
世界人口增长:人中转变理论: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生活条件的变化。
世界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大体经历了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仍维持较高水平和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时下降三个阶段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论,用以说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停滞不前的原因。
主要观点:在发展中国家,当人均收入增加后,由于生活条件改善,人口增长速度也必然随之提高,结果人均收入水平又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上,人均收入的增长都被人口增长所抵消。
在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到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个所谓“人口陷阱”,冲破陷阱的最好方法是大规模投资。
什么是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
它是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劳动力的质量。
如何获得人力资本(5个途径)?1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2在职培训3正规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非企业组织的成人在职教育,包括农村的一些推广项目5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个人和家庭的迁移。
什么是教育深化?什么是知识失业?两者有何关系?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公众对教育的需求无限增长。
另一方面,在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供给往往由公共部门决定,由于社会公众的压力,政府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不得不努力满足这些要求。
这就是教育深化的过程。
知识失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不愿意在非正规部门就业,都挤在正规部门寻找工作,而正规部门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是有限的。
智力外流?(内在,外在)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完成学业后的高级专门人才从母国迁移到其他国家定居或工作的一种国际移民活动。
外在的(external)智力外流是身体和脑袋都迁往国外;内在的(internal)智力外流是身体留在国内而脑袋迁往国外。
相比于外在的智力外流,内在的智力外流在发展中国家,甚至更为普遍、更为严重。
内在智力外流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人员往往不去研究国内迫切的问题,而把注意力转到国际尖端科学的研究。
自然资源租?在资源经济学中常表现为资源价格与边际或平均开采成本的差。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地污染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市场机制的缺陷,即经济活动会产生外部效应。
环境属于“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也就是说不能阻止不付费者使用该商品,并且一个人对该商品的消费不影响其他人对该商品的消费。
因此,环境资源的成本并不计入产品的价格,这就造成了生产者的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
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人们并不珍惜这种资源,“经济人”的理性行为在这里难以见到增长极限论:在以往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个系统就会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技术进步的含义?狭义的指在生产、流通、信息交流方面所使用的工具和程序水平的提高,也就是在“硬技术”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广义的是指产出增长中扣除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增加的作用之后,所有其他因素作用的总和。
技术进步的途径?1本国的研究和开发2技术引进3干中学4人力资本投资什么是技术引进?技术引进的心要性,?技术引进与本国研发的不同(1)技术引进能够大量节约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成本。
(2)技术引进能够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
(3)技术引进有利于本国人才的培养。
必要性: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很大,二者之间的科技差距在60-80年;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科研资金不足、人才缺乏、制度不完善等制约技术进步的因素。
如果发展中国家不通过技术引进快速缩小差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可行性:技术商品的特点促进和推动了技术的输出,技术输出国可以通过技术转移来获取较大利益。
实际上,发达国家一般也是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但并不情愿把最先进的技术转移给发展中国家。
什么是技术扩散?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要注意哪些问题?1根据国情,结合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目标,制定有关引进工作的目标、方针、政策措施,要尖端、先进、中间技术相结合,既考虑提高劳动生产率,又创造就业机会安排就业。
2引进与创新并重,推动创新;引进技术是加快本国技术进步的手段,科技发展最终要依靠自主开发、创新。
3不仅技术、科研成果,还要:“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教育培训技术等,加强人员交流等,形成开发创新能力4总之要遵循技术发展客观规律。
中间技术和适用技术?中间技术理论,舒马赫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最适用的发展技术是中间技术,即介于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之间的技术。
它侧重于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选择适应发展中国家实际发展水平的技术,这种观点充分考虑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与需要。
适用技术的基本含义是发展中国家在技术选择时,要根据本国资源禀赋现状、社会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容量和技术吸收及创新能力等因素,选择适应的技术,以通过引进技术来推动技术进步,从面获得最佳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库兹涅茨的倒“U”形理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别变动的长期趋势是先扩大,再缩小,即长期变动轨迹呈倒“U”形。
产权成本是什么?交易成本是什么?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借助物品和劳务和让渡实现权利让渡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其中包括谈判、签订、监督执行和维护交易契约的费用。
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指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比较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技术变迁中路径依赖是什么?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制度分为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一系列规则,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非正式约束数目更多影响更为广泛,也更根深蒂固。
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因素。
什么是市场失灵?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狭义的是指市场运行的结果未能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造成效率损失的状况;广义的除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市场在解决收入分配等社会问题时的无能为力。
产生的原因:公共物品、垄断、外部影响和非对称性信息。
什么是政府职能?什么是政府失灵?1校正市场2培育市场,推动市场成长政府失灵表现在1没有能力实现其政策目标2反生产性——干预出现了与意愿相反的结果3不受人喜欢的“负效应”,一种干预带来了所盼望的结果,但同时不受人喜欢的结果也一起出现了4各种干预之间存在冲突。
5干预成本过高什么是工业化?一类认为工业化是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另一类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
什么是城市化?所谓城市化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的过程,更确切的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城市是如何形成的?什么推动它形成?什么拉动它形成?推力方面:农村人口的增长使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从而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难以提高低收入水平使农村人口离开农村迁入城市寻找新工作的机会成本较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交通的发展…….拉力方面:城市较多的工作机会、较高的收入水平和较优裕的生活条件;教育与大众媒介的发展……四个模型内容假设?最低临界值原理;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循环累积因果机制;磁场效应机制。
农业与经济发展关系?(4个贡献)产品贡献(食品贡献原料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资本贡献劳动贡献)和外汇贡献可持续发展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