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与出路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与出路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湖北省某县的个案分析2016-06-20 11:01:21 《当代教育科学》吴亚林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小规模学校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发展农村教育必须解决好小规模学校问题。

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今后若干年内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建设发展小规模学校是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课题。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2001年以来,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一直在持续进行,经过了几轮布局调整以后,全国各地区改变了“乡办高中、村办初中、自然村办小学”的学校布局格局。

学校布局调整以后,在广大农村地区,初中和完全小学规模大幅度缩小,所谓的“必要存在”的教学点运行艰难,农村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几乎都成为小规模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由于人口减少、城镇化流动及打工外出等原因,学校规模普遍偏小,其生存与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存在着难以调和的新矛盾。

小规模学校是指与常模相比,学校人数少、师资结构不合理的学校,主要分布在农村,大部分是人数少的中小学校和教学点,其基本特征是学校学生总数偏少,学校班级偏少,班级人数偏少,教师人数少且师资结构不合理,班师比不合理。

也正是从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把农村教育放到了“重中之重”的地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义务教育投资新机制的实施,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

但是,现阶段的农村教育仍然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主要体现为农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农村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当前农村的学校大多为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的生存状况如何呢?我在河南、湖南、贵州等省调查农村教育问题的基础上,采取田野调查方法调查了湖北省崇阳县的小规模学校。

崇阳县是鄂南山区县,版图面积1968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总人口47万余人,是湖北省首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验县及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样本监测县之一。

我实地调查走访了60余所小规模学校,察看学校校园校舍、周边环境及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访谈了多名校长和教师,观察了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

调查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有八大困境。

其一,小规模学校的存与亡的困惑。

小规模学校学生人数少、教师人数少。

教学点学生班级人数大多在3-10人之间,学生总人数为20人左右,完小学生人数大约在60人左右。

很多小规模学校还存在着复式教学和包班教学现象,学校规模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

没有规模,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发展与教学质量都是空话。

那么,这些小规模学校是继续撤并还是必要保留呢?如果继续撤并,不利于山区群众子弟就近入学;如果必要保留,学校又是低效低质运转。

当前小规模学校的存与亡的确是个问题。

其二,小规模学校的基础设施严重缺乏。

小规模学校大多处于村落中,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周围文化环境差,学校信息化基础薄弱。

我察看了校园校舍、运动场所、文体设施、图书资料等基础设施,大多数学校校舍破旧,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大多数学校没有远程教学设施,少数有设施的学校基本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运动场所缺乏,文艺体育设施差。

学校缺乏图书资料或图书资料基本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其三,教师资源配置极不均衡。

小规模学校的教师配备极不均衡。

主要表现为编制规定上的绝对富裕与学校运行需要的绝对贫困。

例如,我以崇阳县港口乡游家小学和油榨小学教学部2012年秋季学期的师生比分析,按照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农村小学教职工与学生比的编制标准是1∶23,分析两所学校的教师配备,游家小学的师生比为1∶9.66,油榨教学部师生比刚好合乎标准。

但是,如果按照班师比,游家小学的班师比为1.17∶1;油榨教学部的班师比为1.5∶1。

这就说明,这些小学还存在着复式教学和包班教学的现象,教师编制数字上的富裕掩盖不了学校运行需要的贫困,教师资源配置的浪费与教育发展现实需要的矛盾难以调和。

其四,教师队伍结构失衡。

我调查的大多数小规模学校,即使教师人数配备比较充足的,也都存在着结构失衡问题。

这种失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现象严重;第二,教师学历层次与职称层次偏低;第三,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失衡。

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说,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年龄老化和美术、音乐、体育、英语等学科教师的缺乏,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导致学校基本运行困难,成为制约农村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的关键问题。

其五,教师专业发展前景渺茫。

小规模学校教师人数少,教师任教多个学科,半数教师任教学科在2门以上,教师包班教学甚至一人一校的现象大有存在。

当前,教师的工资、绩效工资都得到了解决,多数教师表示愿意终身从教。

但是,很多教师希望到好一点的学校任教,担任某一学科的专门教师,以促进专业发展,年轻教师希望有培训与进修学习机会,这说明大部分教师的关注点从生存问题转向发展问题,而很多老年教师则难以胜任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希望早点退休。

教师的规模小人数少,任教学科不能专门化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年龄老化、能力素质差、工作乏力是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个主要因素。

其六,教师流动、退出与补充困难。

当前全国各个县市由于编制的限制、财政困难等原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补充人数很少,这就造成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流动难、教师补充难和教师退出难。

调查表明,农村小规模学校在近些年几轮布局调整过程中,教师按照能力水平、学历与年龄优势及社会关系从村向乡镇及县城流动,不能流动的教师大多来自原来本乡本土的转正民办教师,少数是支教的特岗教师。

当前小规模学校是该进来的教师进不来,该退出的教师退不出,师范毕业生就业难,年老乏力的教师不能退出。

这就说明,当前亟需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流动、补充与退出机制。

其七,教学质量缺乏保障。

农村小规模学校没有规模效益,教师任教专门化程度低,专业化发展就成为空谈,学生所学学科不齐,学时不足,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就是空谈。

由于基础薄弱、教师结构本身不合理、学校分布地域广数量多等原因,小规模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运行问题仍然严重。

有些学校开不齐规定的课程,有些学校的课程开不足学时,很多学校课程教学质量普遍不高。

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是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缺乏保障的主要原因。

其八,小规模寄宿制学校运行艰难。

在农村广袤的地域上,学校服务半径较大,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建设寄宿制学校,方便了人民群众子弟上学。

但是,由于基础差、底子薄、扶持力度小等原因,许多小规模寄宿制学校的运行还是很艰难。

寄宿制学校的主要困难有三:第一,寄宿制学校教职工编制不足,学校的生活教师、保安与校医严重缺乏,既加大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又形成了粗放式的教育管理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第二,寄宿制学校的支持经费不足,学校经费压力大,靠种植、养猪等方式来改善食堂伙食,加大学校运行负担,学生伙食营养不足;第三,很多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差,投入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寄宿制学校的这些困难客观上给校长和教职员工增加了压力,也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存在价值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尤其是小学教学点,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一句空话。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小规模学校大多地处偏僻的农村,底子薄,基础差,数量大,多年以来的乡村办学、乡村管理的管理模式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社会的束缚,使农村小规模学校处于“合法合理”的受歧视之中。

事实上,很多县市教育部门领导表示目前对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前景没有信心,很多小规模学校的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发展没有多大的要求和希望,他们改变现状的心情并不急切。

我国有些地方采取了“一乡一校”的决策,[1]基本上一个乡只建一所学校,解决了学校规模效益问题,但是,“一乡一校”解决不了农村地广人稀、学生就近入学的问题。

农村小规模学校在今后若干年内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更有其文化价值,建设发展小规模学校应该是当前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课题。

首先,农村小规模学校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小规模学校的存在是保障农民权益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需要。

教育发展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各个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我赞同对教育发展进行嵌入性分析。

“嵌入性视角将社会行动发生于其中的不同条件及这种条件的形成机制视为解释社会行动的优先条件,而不是脱离社会背景关系与机制孤立地分析个体行动及其生成的因果关系或机制。

”[2]小规模学校在当今农村社会的基本格局中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它更主要的是个社会问题,是社会环境与社会结构及其机制整体博弈的产物。

学校是国家政治力量和政府公共服务的体现,是人民群众的需要,既是政治问题,又是民生问题。

小规模学校负载着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需要与各种利益诉求,办好小规模学校是政府应尽的职责。

新世纪以来,国家发展农村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

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许多省市和地方也推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等制度和措施。

农村不管如何边远偏僻,农民无论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需要与权利,政府要从社会效果来考量,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而不是从经济效益来考量,关停转并小规模学校。

其次,小规模学校具有农村自然和文化保护价值,是彰显基于农村自然、社会与农村人的农村教育特质的需要。

我们今天所说的农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指“城市教育在农村”,或者是“落后的城市教育”,世界现代化的进程疏远了农村社会和农业文明,我国建国以来,教育的一元化设计与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农村教育事实上成为弱化和落后的城市教育。

当今农村教育基本上就体现为小规模学校,不能因为小规模学校之“小”和“弱”而忽略其承担的农村自然和文化保护价值。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乡土的价值,处理好城镇化建设与保护乡土和乡村自然环境的关系,要从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保护、农产品与食品安全等高度来看待农村学校的功能,要通过小规模学校传播先进的思想理念与培养新型农民。

农村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衰落不等于没有其价值,我们忽视了基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农村教育,我们没有去发现和创造培养农村人的农村教育。

小规模学校在保护自然价值、传承传统文化、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进步、培养农村人等方面大有作为。

最后,小规模学校具有非常大的潜在经济价值,是保证农村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今我国正在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农村大量的土地需要人耕种,农业发展需要生产方式的转换,需要高素质的农民,需要大批稳定的农村人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