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章—电化学腐蚀原理(三)
第2章—电化学腐蚀原理(三)
第2章 电化学腐蚀原理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10 2.11 电化学腐蚀热力学判据 腐蚀电池及其工作历程 电极电位与电化学腐蚀倾向的判断 电位—pH图及其应用 实际中的腐蚀电池类型 腐蚀电池的电极过程 腐蚀速度与极化作用 析氢腐蚀 耗氧腐蚀 混合电位理论 金属的钝化
-FeOOH,Al的钝化膜是无孔的 -Al2O3或多孔的β- Al2O3。
在浓HNO3中Fe的钝化膜厚度:2.5~3.0nm,碳钢约为9~ 10nm,不锈钢约为0.9~1nm。 Al在空气中氧化生成的钝化膜厚度约为2~3nm
2.11.4 钝化理论
(2)吸附理论 :
认为金属钝化只要在金属表面或部分表面上生成氧或含氧粒 子的吸附层即可,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金属表面本身反应能力的 降低,而不是由于膜的机械隔离作用。(依据:单分子层的钝 化物质就有明显效果) 解释假说: (1)从化学角度解释,认为金属表面原子的不饱和键在吸附 了氧以后变饱和了,使金属表面原子失去了原有的活性。 (2)从电化学角度解释,认为金属表面吸附氧之后改变了金 属与溶液界面的双电层结构,使金属离子化作用减小,阻滞了 金属的溶解。
阳极: M 阴极:H2
Fe2+
3; + ne
2H+ + 2e
Fe3+ + e
2.11 金属的钝化
2.11.1 钝化现象 腐蚀速率: 0Cr12不锈钢:2.29mm/a Q345A碳钢:1.91 mm/a 在92.5%浓硫酸中
2.11 金属的钝化
2.11.1 钝化现象 现 象: 铁在稀硝酸中腐蚀很快,而在 浓硝酸中则腐蚀很慢。 概 念: 在某种环境中条件下,金属失 去了原来的化学活性的现象被称 为钝化,金属钝化后所获得的耐 蚀性质称为钝性。金属获得的耐 蚀状态为钝态。
在不发生钝化现象时,因氧的溶解度和扩散系 数都很小,所以单纯的耗氧腐蚀速度较小
2.10 混合电位理论 问题:
如果一个十分纯净、无缺陷的单晶金属放到海水中,是否会 发生腐蚀? 2.10.1 理论模型 针对一个电极上同时进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反应的情况,不 需要原电池存在的前提条件。
混合电位理论在腐蚀理论中地位极为重要,它与腐蚀动力学 方程一起构成了现代腐蚀动力学的理论基础。
i i
2.10.2 腐蚀电位
对于非平衡电极,当从金属 到溶液和从溶液到金属间的电 荷转移速率相等时,就可以达 到稳定电位。稳定电极电位也 称为开路电位或自腐蚀电位,
即外电流为零时的电极电位。
2.10.3 多种阴极去极化反应的
腐蚀行为
例如金属M在含氧化剂Fe3+的酸溶液中发生腐蚀。
2 M 2 O3 4H 2 O M 2 O7 8H 6e
(5)EF区:氧的析出区
4OH O2 2H 2O 4e
2.11.2 有钝化特性金属的极化曲线
阳极钝化的特性曲线特点: (1)整个阳极钝化曲线通常存在着四个特征电位 E corr Epp E p Etb 四个特征区(活化溶解区、活化—钝化过渡区、稳定钝化区~、 过钝化区)和两个特征电流密度(ipp、ip),是研究金属或合 金钝化的重要指标。 (2)电极电位所处的范围不同,其电极反应不同,腐蚀速度也 各不一样。如果金属的电极电位保持在钝化区内,即可极大地 降低金属的腐蚀速度。
2.9 耗氧腐蚀
2.9.1 发生耗氧腐蚀的必要条件与特征 特征: (1)电解质溶液中,只要有氧存在,无论在酸性、中性还是碱 性溶液中都有可能首先发生耗氧腐蚀。 (2)氧在稳态扩散时,耗氧腐蚀速度将受氧浓差极化的控制。 (3)氧的双重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于易钝化金属,可能起着腐 蚀剂作用,也可能起着阻滞剂的作用。
2.10 混合电位理论
2.10.1 理论模型 混合电位理论的基本假设: (1)任何电化学反应都能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局部氧化反应 和局部还原反应;
(2)电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可能有净电荷积累。
2.10.1 理论模型
电化学过程遵从电荷守恒定律,即一块金属在溶液中发生腐蚀时,氧化反应的总 速度等于还原反应的总速度,阳极电流等于阴极电流。
2.11.2 有钝化特性金属的极化曲线
(1)AB区: 正常阳极溶解 M +mH2O→Mn+· mH2O + ne Fe→Fe2+ + 2e(形成低价离子)
(2)BC区:活化—钝化过渡区。 3M + 4H2O → M3O4 + 8H+ + 8e 3Fe + 4H2O → Fe3O4 + 8H+ + 8e (形成高价离子)
2.11.3 影响金属钝化的因素 易钝化金属在氧化能力不同的介质中的钝化行为
2.11.3 影响金属钝化的因素 搅拌对钝化的影响
2.11.3 影响金属钝化的因素 合金成分的影响
2.11.4 钝化理论
(1)成相膜理论:
认为金属钝态是由于金属和介质作用时在金属表面上生成一种 非常薄的、致密的、覆盖性良好的保护膜,这种保护膜作为一个 独立相存在,并把金属与溶液机械地隔开,使金属的溶解速度大 大降低,亦即使金属转变为钝态。 这种保护膜通常是金属的氧化物。Fe的钝化膜是 -Fe2O3、
阴极反应产物
腐蚀的控制类型
阴极控制、混合控制和阳极控制都有, 阴极控制居多,并且主要是氧扩散控制,阳极 阴极控制较多见,并且主要是阴极的 控制和混合控制的情况比较少 活化极化控制
影响显著 影响较小
合金元素或杂质 的影响
腐蚀速度的大小
在不发生钝化现象时,因氢离子的浓 度和扩散系数都较大,所以单纯的析 氢腐蚀速度较大
2.9.2 耗氧腐蚀的步骤
(1)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氧的总还原反应为: O2 + 2H2O + 4e → 4OH具体可能由以下一系列步骤组成: O2 + e → O 2 O -2 + H2O + e →HO 2 + OH(2)在酸性溶液中,氧的总反应为: O2+ 4H+ + 4e → 2H2O 具体可能分成以下几个基本反应步骤: O2 + e → O -2 O -2 + H+ → HO2 HO2 + e → HO 2 HO 2 + H+ → H2O2 H2O2 + H+ + e → H2O + HO HO + H+ + e → H2O
2 M 2 O3 4H 2 O M 2 O7 8H 6e
2.11.2 有钝化特性金属的极化曲线
(3)CD区:稳定钝化区 2M + 3H2O → M2O3 + 6H+ + 6e 2Fe + 3H2O →γ-Fe2O3 + 6H+ + 6e
(4)DE区:过钝化区
生成高价的可溶性氧化膜
作 业
1、教材上第3章的11、13、14、15题;
2、教材上第5章的1、2、5~8题。
2.9.3 氧还原过程的阴极极化曲线:
(3)随着极化电流iC的增加,转化为 氧扩散控制的氧浓差极化(FSN段)。
iC E C E b lg 1 i L
e O
(4)在耗氧与析氢共存时,SQG段:
iC iO2 iH2
不同金属上氧的离子化过电位
金属 Pt Au Ag Cu Fe 电流密度ic/(mA· cm-2) 0.5 0.65 0.77 0.87 0.99 1.00 1 0.70 0.85 0.97 1.05 1.07 Sn Co Fe3O4 Cd Pb 金属 电流密度ic/(mA· cm-2) 0.5 1.17 1.15 1.11 1.38 1.39 1 1.21 1.25 1.26 — 1.44
去极化剂的浓度
浓度大,酸性溶液中氢离子作为去极 化剂,中性或碱性溶液中水分子作为 去极化剂
氢气,以气泡形式析出,使金属表面 附近溶液得到附加搅拌
浓度较小,在室温及普通大气压下,在中性水 中的饱和浓度约为10-4mol/L,随温度升高或盐 浓度增加,溶解度将下降
水分子或氢氧根离子,以对流、扩散、或迁移 离开金属表面,没有附加搅拌作用
Ni
石墨 不锈钢 Cr
1.04
0.83 1.12 1.15
1.09
1.17 1.18 1.20
Hg
Zn Mg 氧化处理 Mg
1.80
1.67 ~2.51 ~2.84
1.62
1.76 ~2.55 ~2.94
2.9.4 耗氧腐蚀的影响因素: (1)溶解氧浓度的影响 (2)溶液流速的影响
氧浓度影响,电位升高
2.9.2 耗氧腐蚀的步骤
耗氧腐蚀可分为两个基本过程:氧 的输送过程和氧分子在阴极上被还原的 过程,即氧的离子化过程。 氧的输送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子步骤 (如图所示): (1)氧通过空气和电解液的界面进 入溶液; (2)氧依靠溶液中的对流作用向阴 极表面溶液扩散层迁移; (3)氧借助扩散作用,通过阴极表 面溶液扩散层,到达阴极表面,形成吸 附氧。 通常扩散过程是最慢的过程,因而 是控制过程。
(3)电化学钝化 :
采用外加阳极电流的方法,使金属由活性状态变为钝态的现象, 称为“电化学钝化” 或“阳极钝化”。 如铁、镍、铬、钼等金属在稀硫酸中均可发生因阳极极化而引 起的电化学钝化。
化学钝化是强氧化剂作用的结果,电化学钝化是外加电流的阳 极极化产生的效应,“电化学钝化”和“化学钝化”之间没有 本质的区别。
2.9.2 扩散控制——浓差极化
J D( dC ) x0 dx
id nFJ
dC C0 CS id=nFD( ) x0 nFD dx δ
iC=id=nFD
iL=nFD
C0 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