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玉器是中国之粹,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结晶,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持续不断、连绵发展长达万年之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关键字: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基石;红山文化;四大名玉正文:根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从出土玉器考证,公元前四五千年前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黄河时代距今8000-4000年之间,此后玉器与钢器并用了约1000年,玉器盛行上下约3000年,我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且绵延时间最长的国家,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
可见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
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
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
而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
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很广,蕴量丰富。
昆仑-祁连山、东北-内蒙、秦岭、天山-阿尔泰山、阴山、喜马拉雅山及东南沿海等地是我国宝玉石资源主要成矿带。
目前已发现各种玉石170余种,其中软玉、硬玉等高档玉9种,其他为中低档玉,印章石和彩石。
最著名的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辽宁岫玉和湖北绿松石,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1.新疆和田玉:又称和田软玉,主要矿物组分为透闪石。
和田玉引领了中国几千年的玉文化,是中国古代的当之无愧的“玉石之王”。
特点:“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紧密,声音洪亮”2.河南独山玉:因产于河南南阳独山得名,又称南阳玉、独玉,属于一种蚀变辉长岩。
特点:独山玉色泽艳丽且颜色比较丰富杂,有白、绿、黄等色,硬度高。
3.辽宁岫玉:又称岫玉,产于辽宁岫岩县得名,属蛇纹石质玉石。
特点:多呈绿色至湖水绿色和白色等,具备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
4.湖北绿松石:绿松石是深受古今中外人士喜爱的古老玉石之一,远在新石器时期就为人们所饰用,中国清代称之为天国宝石。
特点:呈淡天蓝色蓝到深蓝色,也有绿色和浅黄色等,不透明,具有油脂般细腻的色泽。
说到中国的玉文化,不能不提的是出土“中华第一龙”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一定是古玉,古玉一定要玩,而且必须多玩,才能使中国古玉得以还原。
古人这样、玩玉。
称为“盘玉”。
凡出土的古玉,多数有色沁,但暗淡不显,因此以、还原为贵。
如果得到一块真旧而有多种色沁的古佩玉,藏而不玩,则等于暴殄天物,得宝如得草而已,通常出土的中国古玉,因为出土的地点不同,所以蚀锈和色沁的性质亦不同。
比方,南方出自水坑的,或地气特别潮湿、地层特别多积水的,出土的古玉就多水锈。
北方出自干坑的,多数古玉的土蚀亦多。
如果出自火坑的,古玉的玉身便干燥。
由于土吃水蚀,加上千湿不同的经年累月煎熬,古玉即使有最美丽丰繁的色沁,亦会隐而不彰,藏而不露。
玉理本身有深浅色,同时亦侵积了不少污浊之气。
我们若不加以盘之玩之,便玉理不显,色沁不出,污浊之气不除了。
若要上佳色沁的古玉显出宝石之色,必须讲究、盘功。
中国古代民间玩玉,主要分为三种盘玉的方法:一为急盘,二为缓盘,三为意盘。
先说急盘法。
急盘就是必须佩带在身边,用人气、养之;因人体有热、有汗气。
佩带了几个月之后,古玉的质地会渐渐变硬,那时,我们可以用干净的旧布擦它,擦至稍有起色,再用新布来擦。
不过,切勿用有色的布,应该用白布和粗布比较适当。
我们愈擦,古玉便愈热,所以不可间断。
愈擦得多,灰土的浊气和燥性愈易自然褪去,受色的地方自然能够凝结,色光愈内蕴就愈靓。
虽云、急盘,但同样要日久有功,除了急盘之外,中国古玉的第二种、盘功是缓盘。
所谓缓盘法,就是时常把佩玉系在腰间,借人气来养之。
、缓盘则必须有耐性,不能急躁,亦可说是古人养性的一种方法。
通常缓盘两三年,古玉的色微显而已,非要“养”好几年,色素不易鲜明。
若佩系十多年,可能使古玉复原。
不过,据丛刚的玩玉专家经验,秦汉时期的古玉,佩系于腰间十多年,才可复原。
冒正,夏商周三代的古玉就不能了,必须佩系更久,以五倍,六倍的时间才行,亦即六十多年,始易复原。
有些战国时代咐厶古,出土后也要缓盘二十年,方易为功。
故古人说,上佳宝玉可通灵,宜终生佩带。
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龙,是中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神。
因此,红山文化玉龙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
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
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
颈背有一长鬃,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
鬃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
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
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
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
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
值得注意的是,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
红山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
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中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红山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
红山文化玉龙曾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虽然此后我们又发现了更早的龙形的踪迹,但红山玉龙的典型意义仍不容置疑。
中华民族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
红山玉龙对于研究中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从这一点上来看,怎样估价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均不为过的。
玉促进了文明社会的产生,从而为国家产生打下了基础。
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在国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会的产生。
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现象和内容很多,比如文字的起源和应用、专门治人的劳心者阶层的形成、手工业工匠和作坊的产生、宗教和巫师的出现、工艺美术、装饰绘画及其它艺术品的大量创作和运用等。
玉本身的性质也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谁掠夺和占有的越多,谁的地位就越高。
这种过程逐步演化,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在这许许多多的文明现象中,玉器和其他文化产物相比,有过独占鳌头、特别引人注目的地位。
同样的,在医学方面,玉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古医书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并称玉是人体蓄养元气最充沛的物质。
认为吮含玉石,借助唾液与其协同作用,可以“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热,平烦懑之所,滋心肺,润声喉,养毛发。
”因而玉石不仅作为首饰、摆饰、装饰之用,还用于养生健体。
玉的养生机理已经被现代科学所证实。
据化学分析,玉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锌、镁、铁、铜、硒、铬、锰、钴等,佩带玉石可使微量元素被人体皮肤吸收,活化细胞组织,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故有中医所说“有的病吃药不能医好,经常佩带玉器却治好病”,道理就在于此。
倘佩带玉手镯长期的良性按摩,不仅能被动除视力模糊之疾,而且可以蓄元气,养精神。
在文化方面,玉更是密切地融于其中。
古往今来,关于玉的诗词是数不胜数。
例如玉女,玉色,玉貌,玉体,与人等都用来形容美女或其某一特征;玉楼玉虚玉京等用来形容古代仙宫或者皇帝居住之地;《诗经》中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说;另外玉更是出现于文学著作中,尤其是《红楼梦》这一部恢宏的巨著本身写的就是一块“玉”,曹雪芹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一块通灵宝玉。
这块玉大如雀卵,可大可小,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正是玉典型的特征。
把玉的形、色、质、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金玉缘主人公叫贾宝玉,通灵宝玉佩在身上,莫失莫忘,不离不弃,是贾宝玉的命根子。
而另一位女主人公叫林黛玉,又是玉,一个是良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
还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就是妙玉,又是一块玉。
曹雪芹在判词中写“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玉带林中挂”倒过来念,就是林黛玉,写妙玉“可怜金玉质,终陷泥草中,”把妙玉比为金玉质。
玉文化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
可见玉在人们的心中是神圣的,纯洁的。
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学、历史著作。
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总而言之,玉器是中国之粹,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结晶,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持续不断、连绵发展长达万年之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
英文摘要:In Chinese, "jade" refers to a fine, beautiful stone with a warm color and rich luster, that is skillfully and delicately carved. In Chinese culture, jade symbolizes nobility, perfection, constancy, and immortality. For millennia, jade has been an intimate part of the lives of Chinese of all ranks and classes. It is viewed as the most valuable of all precious stones.参考文献:[1].姚士奇,《中国玉文化》[M](上、下),凤凰出版社,2007年4月[2].臧振,潘宁永,《中国古玉文化》[M],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年1月[3].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4].古方,《冰清玉洁》[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5].张雪秋,张东中,《红山文化玉器》[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