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知识构建:考试的要求:Ⅰ、对所学知识要知道其含义,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并直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

Ⅱ、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确切含义以及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解释,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加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应用”。

要求Ⅰ:质点、参考系、坐标系。

要求Ⅱ:位移、速度、加速度。

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物体与质点1、质点: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而言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时,为研究问题方便,可忽略其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看做一个有质量的点,这个点叫做质点。

2、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条件:①研究的物体上个点的运动情况完全一致。

②物体的线度必须远远的大于它通过的距离。

(1)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就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2)平动的物体可以视为质点平动的物体上各个点的运动情况都完全相同的物体,这样,物体上任一点的运动情况与整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可用一个质点来代替整个物体。

小贴士:质点没有大小和形状因为它仅仅是一个点,但是质点一定有质量,因为它代表了一个物体,是一个实际物体的理想化的模型。

质点的质量就是它所代表的物体的质量。

●参考系1、参考系的定义:描述物体的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另外的物体。

2、对参考系的理解:(1)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参考系而言的,例如,肩并肩一起走的两个人,彼此就是相对静止的,而相对于路边的建筑物,他们却是运动的。

(2)同一运动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例如司机开着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以车为参考系,司机是静止的,以路面为参考系,司机是运动的。

(3)比较物体的运动,应该选择同一参考系。

(4)参考系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

小贴士:只有选择了参考系,说某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物体怎样运动才变得有意义参考系的选择是研究运动的前提是一项基本技能。

●坐标系1、坐标系物理意义: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从而,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

2、坐标系分类:(1)一维坐标系(直线坐标系):适用于描述质点做直线运动,研究沿一条直线运动的物体时,要沿着运动直线建立直线坐标系,即以物体运动所沿的直线为x轴,在直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例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其位置可用离车站(坐标原点)的距离(坐标)来确定。

(2)二维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适用于质点在平面内做曲线运动。

例如,运动员推铅球以铅球离手时的位置为坐标原点,沿铅球初速方向建立x轴,竖直向下建立y轴,铅球的坐标为铅球离开手后的水平距离和竖直距离。

(3)三维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适用于物体在三维空间的运动。

例如,篮球在空中的运动。

归纳整理: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运动学乃至整个力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

质点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理想化模型。

质点的运动是相对的。

为了描述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

坐标系则是参考系中各个点的定量表示。

本节重点内容是对质点概念的理解以及研究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二、时间和位移●时间和时刻:①时刻的定义:时刻是指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相对于位置、瞬时速度、等状态量,一般说的“2秒末”,“速度2m/s”都是指时刻。

②时间的定义:时间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都是指的时间。

●位移和路程:①位移的定义: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变化,是矢量。

位移用又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又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

②路程的定义:路程是物体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一个标量。

在确定的两点间路程不是确定的,它与物体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位移与路程的关系:位移和路程是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两者都和参考系的选取有关系。

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的大小。

只有当物体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是两者才相等。

三、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瞬时速度、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或是某一时刻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能够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大小和物体运动的阶段有关系。

定义式:v=s/t适用于所有的运动形式。

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时间之比。

平均速率是标量。

定义式:v=s/t.注意: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相等的,只有物体做无往复的直线运动时两者才相等。

归纳整理:物体的运动有快慢之分。

不同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可以用速度来描述。

本节重点围绕与速度相关的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瞬时速度、瞬时速率等概念及相关的公式和应用。

四、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打点计时器的分类: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

1、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记录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间隔内位移的仪器。

它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在10V以下,当电源的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02S 打一个点。

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如图所示。

2、电火花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是220V.电火花计时器的构造如图所示。

主要由脉冲输出开关,正负脉冲输出插座、墨粉纸盘、纸盘轴等构成。

3、计时原理:电火花计时装置中有一将正弦式交变电流转化为脉冲式交变电流的装置当计时器接通220V交流电源时,按下脉冲输出开关,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接正极的放电针和接负极的墨粉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

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点迹,当电源的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个点。

●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处理这类问题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与某点相邻的点间距离所对应的时间很短。

只有0.02S,故只要测出某点与其相邻点间的距离x,再利用v=x/t求出平均速度,就可用这个平均速度来代表某点的瞬时速度;二是利用某点左侧的位移与时间(0.02S)的比值求出速度v1,再利用某点右侧的一段位移与时间(0.02S)的比值求出速度v2,利用Va=(v1+v2)/2就可得出a点更准确的瞬时速度。

【篇二】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力学的建立力学的演变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而物理学的其它分支,直到近几个世纪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首先接触最多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其中最简单。

最基本的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种运动称之为机械运动。

由此我们注意到,力学建立的原动力就是源于人们对机械运动的研究,亦即力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机械运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

了解了这些,可以对力学的主脉络有了一条清晰的线索,就是对于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

首先要涉及到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变化和时间的关系,继而阐述张力之间的关系,然后从运动和力出发,推广并建成完整的力学理论。

正是要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引入新的物理概念和方法,此间,由“物”及“理”的思维过程和严密的逻辑揄体系,逐步得以完善和体现。

明确了以上观点,可以使我们在学习及复习过程,不会生硬地接受。

机械地照搬,而是自然流畅地水到渠成。

让我们走入力学的大门看一看,它的殿堂是怎样的金碧辉煌。

静力学研究了物体最简单的状态:简单的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并且阐述了解决力学问题最基本的方法,如受力情况的分析以及处理方式;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和正交分解法。

应当认识到,这些方法是贯穿于整个力学的,是我们研究机械运动规律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运动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物体的运动,但并不涉及其运动的原因。

牛顿运动定律的建立为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即动力学。

至此,从理论上讲各种运动都可以解决。

然而,物体的运动毕竟有复杂的问题出现,诸如碰撞。

打击以及变力作用等等,这类问题根本无法求解。

力学大厦的建设者们,从新的角度对物体的运动规律做了全面的。

深入的讨论,揭示了力与运动之间新的关系。

如力对空间的积累-功,力对时间的积累-冲量,进而获得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个途径-功能关系和动量关系,它们与牛顿运动定律一起,在力学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二、力学概念的引入前面曾经提到过,力学的研究对象是机械运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

为达此目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引入许多概念。

以运动学部分为例,体会一下力学概念引入的动机及方法,这对力学的复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让我们研究一下行驶在平直公路上的汽车。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确定汽车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为了能精确地确定汽车的位置,我们可将汽车看作一个点,这样,质点的概念随之引入。

同时,参照物的引入则是水到渠成的,即在参照物上建立一个直线坐标,用一个带有正负号的数值,即可能精确描述汽车的位置。

而后由于汽车位置要不断地发生变化,位置的改变-位移亦被引入,至于速度的引入在此就不再赘述。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这类问题可以说比比皆是。

因此,只有搞清引入某一概念的真正意图,才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说真正地掌握了一个物理概念。

而在物理中,引入概念的方法,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的研究手段,例如:用比值定义物理量。

该方法在整个物理学中具有很典型的意义。

#p#分页标题#e#把握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和准确定义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避免一些相似概念的混淆。

如功与冲量。

动能与动量。

加速度与速度等等。

所谓学习物理要“概念清楚”,就是这个含意。

三、力学规律的运用物理概念的有机组合,构成了美妙的物理定律。

因此,清晰的概念是掌握一个定律的重要前提。

如牛顿第二定律就是由力。

质量及加速度三个量构成的。

在力学中重要的定律定理有:牛顿一。

二。

三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

掌握定律并非以记忆为标准,重要的是会在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

如牛顿第二定律,从形式上看来并不复杂,然而很多同学在解决连结体问题时,却总是把握不好这三个量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此可举一例。

水平光滑轨道上有一小车,受一恒定水平拉力作用,若在小车上固定一个物体时,小车的加速度要减小是何原因?常见的答案显然是:合外力不变,质量变大。

然而,若回答合外力变小,是不是正确的呢?这里显然是由于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同而造成的不同结果。

在此,研究对象的确定和公式各量的对应性问题,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也恰恰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时的重要环节。

运动学规律及动力学关系在解决问题时,也有许多应当注意和思考的地方。

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我们似乎并未明确指出哪些公式属于运动学关系,哪些属于动力学关系,但在实际问题中却可使人困惑。

例如:在一光滑水平面上用绳拴一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由公式v=2nr/T可以知道,若增大速率V可以减小周期T.然而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我们却不能用增大V的方式来改变周期T,若仅在V=2nr/Th大做文章定会百思不得其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