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不应该有围墙”反方破题思路解析
这道题对反方的立场并没有太大的天然不利,而反方一直打不好的原因,就是对于正方的一个攻击点束手无策,这个攻击点非常明显——安全,安全的重要性无须论述,谁也不敢说安全不重要,而有些数据也确实支持大学围墙对校园安全有着非常大的正面影响。
那这个攻击点对反方而言真的无解吗?当然不是。
先讲反方的破题思路。
看看辩题关键词,三个分别是“大学”、“应该”、“围墙”。
这三个词看似都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其实不然,从哪一个词上下手,都能引出一条破题思路,当然,最好互相结合一下,会让观点变得很丰满。
先说大学吧,什么叫大学?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
”《辞海》的解释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
如果只看这两条解释,确实没什么可说的,难道我们除了这个就没有别的知识量了吗?梅贻琦先生的著名论断就没有人知道吗?“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不能作为此次破题的论点,但可以给我们打开一个思路。
那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大学呢?有很多,但只说一条对我们最有用的。
服务社会职能,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不是我们杜撰出来的,这起源于美国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教
育部长袁贵仁也说要天津大学“坚持服务社会”。
而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应该不算毁三观吧。
既然大学应该服务社会,那一堵围墙把社会和大学隔开了,大学就不能很好的服务社会了。
当然大学可以允许社会人员自由的进出,但这远远不够呀。
说完“大学”说“应该”,什么叫“应该”?“应该”是一种应然判断,不是一种实然判断。
我们不能光说大学现在是什么样子的,而是要说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说大学应该就是威斯康星那个样子的。
大学是国家的大学,既应该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也应该为国家提高全民整体的文化素质服务。
这就是“应该”,应该的东西可以稍微理想一点儿,离现实有段小距离是可以的。
威斯康星思想的核心就是“大学要走出围墙,把大学的知识和技术优势推向社会,传播于社会……”哦,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威斯康星大学没有围墙,这个……真没有。
说完了“应该”,我们再说说“围墙”。
什么叫围墙,我觉得还是不要去查百度或者辞海了,查了也白查,这就是我说的百度和辞海害人的一面,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们不妨想一想,如果我在马路上看到一块砖头,那算墙吗?如果看到一排砖头呢?那砖头要垒到多高才算围墙呢?很不好意思,这个应该由正方回答。
如果说只要起到保护作用就算是墙,那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墙,起到保护作用呢?如果单从
高度而论,多高算墙,齐膝?齐腰?齐胸?一人高?两人高?翻不过来?显然正方很难给出具体的答案。
而我们认为隔离带、防护栏都不是墙,墙就是墙。
厘清这几个概念之后,破题思路也就呼之欲出了。
当然,在完整的出思路之前,我们还需要解决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正方一定会打的安全问题。
没了围墙,安全问题怎么办?校园环境变得脏乱差怎么办?
这时反方有点儿像政策性辩题的正方,你必须得给出解决方案才能让人觉得你不是在胡说八道。
那有没有解决方案呢?显然有。
就说安全问题吧。
大学生应该享有怎样的安全?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一下,答案或许会变得多样。
为什么呢?大学生有什么特点,这里说大学生的两个特点,一是成年人,二是即将走向社会。
就从这两个点出发,大学生既然是成年人,就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即便部分学生由于特殊原因未满十八岁就上学了,那也说明你走出了独立的第一步。
这样来看,大学生大可不必被围墙围起来才能确保其安全。
而且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去掉围墙,让大学和社会融合的更加紧密一点儿,那大学生也就可以和社会融合的更紧密一点儿。
不管是人身安全,还是财物安全,大学生应该跟所有的成年人一样,学会增强安全意识。
当然,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不等于说置大学生的安全于不顾,任其自生自灭。
所以我们给出
一个替代方案,“护栏+管理”什么意思呢?用“护栏+管理”来解决安全问题。
只要有护栏,就可以不让大学变成公共交通道路,可以解决交通事故的问题。
管理无非就是提高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提高警察、保安的管理能力,这样一来,安全问题完全可以解决。
而用围墙来保障安全,其实就是学校和政府治安管理水平差造成的,是懒政。
另一个方面,那种认为大学一旦没有了围墙,犯罪分子就会蜂拥而至,游客就会摩肩接踵,环境就会脏乱不堪的想法根本就是假想,而且是不成立的假想。
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近在咫尺的水上公园,水上公园拆除围墙之后就是实行的“护栏+管理”的模式,也没见水上公园变成刚才假想的人间地狱啊。
一个公园的管理者尚可为了服务社会而不懒政,我们开风气之先的大学为什么不能?
当然,如果有围墙有利无害,我们当然也不赞成取消它,但围墙显然是有利有害的,而经过我们分析发现,它带来的利可以用其他方式代替,而害,却不拆之不足以消除。
对于“智能式围墙”,显然还是围墙,是围墙就会挡住社会望向大学的目光,就会阻拦人们靠近大学的向往。
“智能式围墙”也只不过能够解决人们“可以来”的问题,但是却无法让人感觉到“欢迎来”,只有一个大学敞开了怀抱,欢迎所有向往学术的人进来,她的价值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顺道查了一下资料,国外很多大学都没有围墙,上海交
大给出的世界大学排名前十名里只有哥伦比亚大学是有围墙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查不到,排名第11的耶鲁也没有围墙。
我觉得可以多找一些国际知名的大学没有围墙的例子,这样的工作很辛苦,很枯燥,但是只要勤奋就能做到。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从2003年起,杭州市图书馆就开始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
这一举措推行以来,一直引起一些读者的不满。
杭州市图书馆馆长楮树青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