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3.应用移项法 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则 对 方 程 进 (1)x-3=-12, 移项得_______
行 相 应 的 变 (2)2x=4x+6,移项得_______
形。
(3)3x+1=2x-2,移项得_______
怎么设计教学活动?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教学活动(执行评价任务)
系数化1篇
1. 运 用 等 式 的 基 本 活动一: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将形如“ax=b”方程化成
活动三:火眼金睛
其变形依据。3. 将 方 程 的 系 数 化 观察下列方程的解法对吗?如果不正确,怎么改正?
为1。
解方程:-3x=2
解:系数化为1得, X=-3/2
怎么设计教学活动?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教学活动(执行评价任务)
解方程篇
活动一:典题引领(教师示范,学生展示)
目标3:
1.应用所学知识解简单 解一元一次方程
3.通过典题讲解与习题训练,知道解简单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体会解方 程过程中方程的转化过程,运算时要细致、认真。
PART 02
评价任务的设计
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例
什么是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是指为检测学生学习目
标达成情况而设计的检测性、评价性 项目(学习任务)。
主要形式:传统的纸笔测试;表现性 任务。
并求解。(应用)
注意:每一个评价任务或这3个评价任务都是检测、评 价目标3、目标1、目标2的达成度或匹配度。
“一对一”或“一对多”
PART 03
教学活动(执行评价任务)
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例
什么是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是基于教学目标,明确
评价任务,然后教学活动内嵌评价任务 ,通过有序的环节帮助学生达成目标的 过程。通俗地讲,就是对评价任务的具 体执行。
前言 “教-学-评一致性
基于课程标 准学情与教
材等资源
学习目标:我要把学生学生到哪里?
评价任务:我怎么知道他们已经到哪里? 教学活动:如何安排学习让学生更容易更快更
安全到那里?
实施目标 导向的教 、学、评 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三位一体)
学生学 会了什 么,教 师如何 再改正
PART 01
目标确定的依据
扩展或剖析关键词
形成剖析图
写出学习目标
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例
第一步:分解内容标准,寻找关键词 能解一元一次方程。
核心概念
行为动词
一元一次方程

行为程度 能解一元一次方程
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例
第二步,扩展或剖析关键词。 将上述关键词予以扩展或剖析。扩展可采用概念认知图展开、词汇 意义展开、理论概念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教师可自行决定 最佳的方式。 如说出、分析、比较等.
“一对一”或“多对一”
怎么设计评价任务?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将方程的系数化为1。(探究)
目 通标过2具:体的系数化1的专项训练,2.总结系数化1的方法,说明其变形的依据。(理解)
知道如何将方程的系数化1,明 白其变形依据。
3.将方程的系数化为1。(应用)
注意:每一个评价任务或这3个评价任务都是检测、评价 目标2的达成度或匹配度。
通 过 典 题 讲 的一元一次方程。
(1)8=3-5y
(2)3x+18=4+10x
解与习题训
活动二:总结解方程的具体步骤:
练 , 知 道 解 2.总结出解简单一元一 ①___→②___→③___(小组展示)
简 单 一 元 一 次方程的具体步骤,说
次 方 程 的 步 出应注意的问题。
活动三:拓展延伸
骤,体会解
可操作,可监控,因此必须辅以可行性强、结合实际的行为方式 、方法。 • Condition——行为条件(在什么条件下):行为条件要明确规 定 • Degree——水平(行为程度)——做到什么程度和标准):表 现程度要有数量、水平
目标领域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水平 知识/了解/模仿
掌握,导出,分析,推导,证明,研究,讨论,选择,抉择 ,解决问题
经历,观察,感知,体验,操作,查阅,借助,模仿,收集 ,回顾,复习,参与,尝试
设计,梳理,整理,分析,发现,交流,研究,探索,探究 ,解决,寻求
感受,认识,了解,初步体会,体会
获得,提高,增强,形成,养成,树立,发挥,发展
教学目标叙写的步骤 分解内容标准,寻找关键 词
活动(环节):………… 活动(环节)2:………… 活动(环节)3:…………
……………………
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一致性 (三位一体)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的教学设计遵循的路线: “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
图2 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关系
PART 01
学习目标:清晰、精准 评价任务:“可想”“可 说”“可写”“可做” 教学活动:看的明白,做 的痛快,体会深刻
以“一元一次方于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第3节,是对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 次方程概念的进一步深化,主要探究“移项”并如何应用“移项”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同时也为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奠定相应基础,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 步骤,形成系统知识结构。本节的难点是对“移项”的探究和应用,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 程的具体步骤。
关注点: (一)设计顺序:即“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教学过程”,即逆向 设计。 (二)与目标的一致性,贯穿整 个教学过程。
(三)描述清晰可执行:“要求 学生做什么”“怎么做” 。
(四)任务方式多样性:不同角 度、不同层次、差异性。
与学习目标的区别及联系?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说做的结果,做了之 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探究”:通过具体探究,理解移项法则和将方程的系数化1。 “训练” :通过典题训练,知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并能应用。
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例
第三步:形成剖析图
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例
第四步,写出学习目标。 1.通过对方程变形的探究和训练,理解移项法则,并能应用移项法则对方
程进行变形。
2.通过具体的系数化1的专项训练,知道如何将方程的系数化1,明白其变 形依据。
关注点:①学生已学什么?②达到目标还差什么?③困难和障碍在哪?
依据3 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叙写
课标要求:能解一元一次方程。(以7.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例)
目标叙写基本规范
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方式)+行为程度
即“ABCD法描述学习目标” • Audience——行为主体:教学对象(学习者) • Behavior——行为动词(做什么):行为动词要具体,清晰,
关注点:①地位与作用;②教材编写思路;③教材内容。
依据2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一元一次方程进 行简单的变形,同时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对方程有了初步的认识。要想掌握解一 元一次方程的步骤,除了要熟练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2将方程的系数化为1外,对“移项” 的探究、理解及应用是关键,对初一学生来说并不简单,应针对“移项”的发生、生成和 应用过程进行重点探究学习,同时应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进行重点练习,引导学生形成 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
“一对一”或“多对一”
怎么设计评价任务?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应用所学知识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 目标3: 通过典题讲解与习题训练,知 2.总结出解简单一元一次方程的具体步骤,说出应注意 道 解 简 单 一 元 一 次 方 程 的 步 骤 ,的问题。(理解) 体会解方程过程中方程的转化 过程,运算时要细致、认真。 3.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理解/独立操作 掌握/应用/迁移
经历/模仿 发现/探索 反应/认同 领悟/内化
行为动词 了解,体会,知道,识别,感知,认识,初步了解,初步学 会,初步理解,求
描述,说明,表达,表述,表示,刻画,解释,推测,想象 ,理解,归纳,总结,抽象,提取,比较,对比,判定,判 断,会求,能,运用,初步应用,初步讨论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方程进行变形。(探究)
目标1: 通过对方程变形的探究和训练,
2.观察上述变形过程,说出移项的依据,总结出移项应 注意的问题。(理解)
理解移项法则,并能应用移项法 则对方程进行变形。
3.应用移项法则对方程进行相应的变形。(应用)
注意:每一个评价任务或这3个评价任务都是检测、评价 目标1的达成度或匹配度。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是说“做”——怎样做, 做什么(操作性)
学习目标描述的是预期的学习结 评价任务描述的是过程,要清晰
果(结果性)
(过程性、可执行性)
目标:能应用移项法则对方程进 行变形。
任务:应用“移项”法则对下列 方程进行变形(学生自主独立完 成)。
评价任务的设计方法有哪些?
设计方法
“一对一”设计法:即一个评价 任务只检测一个学习目标。
(1)x-2=5
(2)2x=x+3
活动二:(教师示范)观察上述变形过程,找出发生的变化,总
结移项应注意的问题。(小组展示)
活动三:小试身手(自主独立完成)
1.下列方程的移项正确吗?如果不正确,怎样改正? (1)由方程z+3=1,移项得z=1+3 (2)由方程3x=4x-9,移项得3x-4x=9 2.对下列方程进行移项变形,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
目标2:
性 质 将 方 程 的 系 数 “x=c”的形式.(自主独立完成)
通过具体的 化为1。
系数化1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