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4)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研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2.教材分析
《皇帝的新装》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6课。
这个单元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诗歌、神话、寓言故事。
这些文学作品的共同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
本文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昏庸而又穷奢极欲的皇
帝上当受骗、当众出丑的故事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愚蠢虚伪、自欺欺人的丑行。
无论是作者扣人心弦的叙述,还是那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都将使学生
增加阅读兴趣去体悟,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理想观,提高文化品
位和审美情趣、发展语言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好教材。
3.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涉及“童话”,要精确地介绍这种文学体裁知识,要求学生自己了
解一些安徒生在这一领域的成就。
这种情节曲折的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但对
童话的讽刺意义很可能明于心而不明于口,教师应适当点拨,使之对主题的理解
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
2.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领会主旨的
深刻内涵,复述课文,从语言、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根据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主要是:对童话主旨和借助想象、夸张反映生活的写法的理解。
【评价任务】
(1)针对评价目标一
设计三个问题一个活动,用一些词语概括《皇帝的新装》一文语言留给你的深刻印象吗?有关童话故事的主要情节如果用一个字来勾连、概括,全文的情节其实就围绕一个“骗”字展开,我们来看看各色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人物各自有什么性格特点?
(2)针对评价目标二
设计一个问题,皇帝在游行大典结束后回到宫中会发生什么事呢?试以“游行大典结束之后”为题给本文写一个续篇,大胆想象,合理夸张。
【教学活动设计】
(一)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动画片段,
将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来到童话屋
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积累,谈一谈对童话的认识,
说一说对安徒生的了解,在学生回答补充之后,教师投影出示作者,作品
及文体知识简介。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学生了解童话,积累文学知识而设计的,同时训练
学生的说话能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作者:安徒生(1805-1875)全名:汉斯·克利斯坦·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近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体裁: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它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
(三)听录音,回答问题
接下来,请同学们边看课文边听录音,注意课文中的新字、词,读完全文,可提出问题: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是新装。
进一步追问,全文是怎样围绕“新装”展开的?
明确:故事情节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有的开头有引子,结尾有尾声。
请围绕“新装”这一线索梳理本文结构层次,并用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
结合刚才所作的标住,可以总结出爱新装——织新装——看新装——穿新装——揭新装——议新装(教师板书)
通过这些训练,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四)颁奖仪式
童话的一个特点就是:富有想象,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评论家,给课文中的人物颁个奖。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想一想,议一议”下面的问题:谁最是可笑的?谁是最可恨的?谁是最卑鄙的?谁又是最可爱的?(找出证据来)
最可笑者皇帝:昏庸无能、爱慕虚荣、愚蠢、虚伪
最可恨者骗子:狡猾伪善
最卑鄙者大臣:虚伪愚昧、阿(ē)谀(yú)奉承、自私
最可爱者孩子:纯洁天真、无私无畏、直言不讳
(五)合作探讨,强化认识
为了让教学能向纵深发展,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就事论事上,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
(展示)有哪些人上当受骗,(展示)骗子为何能得逞?(展示)为什么他们心甘情愿地受骗,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展示)小孩为什么说真话?文章反映了什么中心思想?
这一系列问题,既把课文串成了一条线,又培养了学生敢说真话的品质,从而实现了文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为了突破难点,我还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哪些是现实,(展示)哪些是夸张?(展示)哪些是想象?
讨论时,无论学生得出的结论多么荒诞离奇,我都予以鼓励或引导。
如在评价这两个骗子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可能会得出不同结论:骗子骗皇帝是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是以毒攻毒;骗子行骗是社会病态;骗子不值得肯定……,对这些回答,教师都应该有预见性,更需要在课堂上随机应变。
此设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又紧扣教学重难点。
(六)拓展创新,训练思维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在本堂课上设计的创新是:首先,求异创新。
大胆改变原有情节,多设想几个“如果……那么……”比如:如果没有人说真话,或者有人说了,
皇帝没有听见,那么以后的情形又是怎样?假如皇帝游行完毕,在皇宫门口碰到两个骗子,他们之间将会有怎样的一段对话?如果宫中有个敢讲真话的人,向皇帝直言进谏,这又将是怎样的一番情形?……这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求异创新思维的问题,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应当给予肯定。
其次,迁移创新。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像皇帝这样的人吗?如果有,我们应该怎么办?可以“我们身边的‘皇帝’”为题,让同学们即兴表演,在编演中鼓励学生合作。
这既是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又是进一步深化文章内容,使语文教学最终回归生活。
(七)课后作业,提高素养
1、为培养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能力,课后布置作业,阅读《安徒生童话》集。
2、有人说这篇童话没有写完,还可以接下去写,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当当小作家,给这篇《皇帝的新装》写一篇续文。
要求:1、以“皇帝回到皇宫之后”为题
2、字数不少于150字
3、充分运用想象和夸张
(八)、小结
一场闹剧,以骗开场,以骗收束,围绕“新装”,刻画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荒诞、可笑,揭露他们的虚伪、愚蠢、腐朽的本质笑声过后,留给我们的却是严肃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保持纯真的童心,不虚伪,不说假话,敢说实话,敢说真话,让我们的社会保持纯净,这就是对每个人的考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