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

山东省日照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

“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缘于A.个体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B.农耕文明不断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的长久推行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2.右表为清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所占有情况。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租佃制日益普遍B.农业收益提高C.自耕农经济盛行D.土地兼并严重3.重农抑商政策是在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

这长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A.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B.适应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C.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D.推动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4.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形式的铸币以及黄金同时存在,大量流通,而高利贷竟然也成为一种有社会信誉的行业。

这种现象说明A.商品经济空前发展B.“工商食官”传统格局被打破C.社会秩序高度失控D.诸侯争霸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5.周安平在《中国古代市肆考略》中指出:北宋以前,“市”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壮大态势。

但之后,“市”不再是零售活动的唯一形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官府的重视程度随之下降。

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市镇开始兴起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坊市制度逐渐打破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6.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

这说明A.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被废弛D.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7.郑板桥(1693~1765年),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他制定《板桥润格》“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

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这一现象最能反映A.封建文人重商意识增强B.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C.科举制度已经走向没落D.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8.下表为英、美、德三国工业生产上升情况简表(以1913年为100%)。

据此推断A.资本主义各国城市化迅速完成B.英国经济发展呈现衰退趋势C.科技对经济发展作用愈显重要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9.右图为18世纪初国际贸易状况示意图。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形成B.工业革命已向欧美各国扩展C.中国被迫开放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玉米等作物多路径传入非洲10.以1851年到1911年,中国民间或官方参加了大大小小80余个国际博览会,并于1910年举办了略带国际性质的南洋劝业会,成功吸引了全国22个行省和14个国家及地区参展,展会特设专门展陈外国轻工、农副、工艺、美术等商品的参考馆。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全力追赶西方B.主动融入世界C.重视兴办实业D.维护国家权益11.上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B.中国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C.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D.中国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12.右图为中国漫画先驱丁悚《百美图》中的一幅,画中诗为“佳期约定故迟迟,转眼宵深到子时。

壁角电铃微响处,暂凭一线话相思。

”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A.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B.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改变C.传统伦理观念彻底颠覆D.社会生活习俗日趋文明开化13.列宁说:“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

”为此,苏俄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第一个五年计划D. 市场经济体制14. “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材料表明苏联农业集体化A.遵循经济发展规律B.引入市场经济因素C.注重维护农民利益D.服务于工业化建设15.右图为漫画《新政疗法》。

漫面《新政疗法》(克利福德·贝里曼)小注:新政医生罗斯福总统正试图拯救病重的“山姆大叔”,且不忘告诉护士(国会)“当然,如果我们没有取得成效,我们可能要改变治疗方法。

据材料可以推断A.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制衡B.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C.作者对新政成效略带悲观D.新政对经济进行局部干预16.上表为英国1983-1984年度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单位:英镑)。

据材料推断,英国的福利政策利于A.缩小社会贫富差距B.减轻政府财政负担C.实现社会公平公正D.激发国民工作热情17.上表为1950~1955年亚非和西方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

表中数字变化说明A.国际政治风云影响经济发展B.当时我国对外贸易较为落后C.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全面展开D.国民经济形势已经基本好转18.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因国民经济调整而被迫推迟的经济计划是A.第二个五年计划B.第三个五年计划C.第四个五年计划D.第五个五年计划19. 1991年1月,邓小平同志说有一个大失误,就是在搞经济特区时没有把某一城市加上,必须加快这一城市的开发。

不久后党中央就做出了相应的重大决策。

这个城市应该是A.珠海B.天津C.厦门D.上海20. 1986年《理论月刊》第10期载文《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党委书记工作的三个转变》。

实行“厂长负责制”的直接目的是A.实行市场经济B.增强企业活力C.建立现代企业D.加快中外接轨21.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被誉为“欧洲的出生证”。

这里“欧洲”的内在含义主要是A.和平的欧洲B.平等的欧洲C.联合的欧洲D.稳定的欧洲22. 某文件规定“……所有三国的国境对过境的陆上运输车辆完全开放。

”这应该是哪一组织成立的文件A.欧洲共同体B.东南亚国家联盟C.北美自由贸易区D.亚太经合组织23. 1971年12月,西方10国在美国华盛顿签订了《史密森协议》,协议规定: 1盎司黄金的官价从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

这表明A.美元不再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B.西方国家出现金融危机C. 美元地位上升而黄金出现贬值D.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24. 右图为漫画《自筑壁垒》,画中人物正在用砖砌圆形井。

其意在说明贸易保护主义A.既害人又害己B.既有利又有弊C.违背贸易自由D.使美国陷入孤立第II卷二、非选择题,共3道题,第25题16分,第26. 27题路各18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分)材料一:材料二:(1)材料一图中上方题诗“无数铃声遥过碛(沙漠),应驮白练(丝绸)到安西”,表达了作者对什么历史景象的追思?这种历史景象的空前繁荣说明了什么? (6分)(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欧洲航海家利用“帆船”完成了哪一历史壮举? 指出完成这一壮举的历史条件及历史意义。

(7分)(3)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指出与“帆船”相比,“汽轮”有何显著进步? (4分)26. (14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资本主义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且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苏联工业化的基本方针。

为了高速度实现工业化,斯大林提出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长期的、过大的保留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1926-1927年度,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已超过战前水平,斯大林一再要求提高工业增长速度,1933年苏联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苏共制定了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到二战爆发前,苏联成功地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

——摘编自陈国新《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和苏联模式》材料二中国前30年的工业化推行的是粗放型、封闭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工业化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

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

1978年以来,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前30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几乎停滞不前,从而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摘编自谭险峰、龚亚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发生的变化。

(8分)(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

(4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分)材料一英、法、德、西班牙四国于20世界70年代组建“空中客车”(民航飞机)跨国公司。

英国生产机翼,西班牙生产尾翼,德国生产机身,法国生产座舱和电子系统,最终都被运到法国图卢兹总装。

材料二四国政府每年也给空中客车以大量的补贴,空客公司还吸纳了欧洲一流的飞机制造技术和优秀人才,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也给了空客实实在在的便利,各国之间的货物交通运输免去了关税。

80年代后,它日益成长为全球第二大飞机制造企业。

对于空客的崛起,法新社评论说:“这不仅是欧洲繁荣的有力证明,也是欧洲各国精诚合作打败美国超级霸权的象征。

”材料三21世纪以来,美国波音(飞机)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为了争夺全球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竞争,美国指责空客公司接受政府补贴违犯贸易自由准则,并诉诸于世界贸易组织。

最终在WTO裁决下双方达成相互妥协的“空客协议”。

——以上均摘编自《波音和空中客车公司的竞争》(1)材料一中“空中客车”由四国联合生产反映了世界经济的什么特点?这种联合有什么积极作用? (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空客公司崛起的原因,说明其意义。

(7分)(3)材料三中两大公司的争端及最终解决说明了什么? (2分)1.B2.C3.A4.A5.C6.B7.B8.C9.A 10.B 11.B 12.D 13.B 14.D 15.C 16.A17.A 18.B 19.D 20.B 21.C 22.C 23.D 24.A25.(1)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古代中国商业的兴盛、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6分)(2)新航路的开辟。

(1分)条件: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罗盘的应用;地理知识的进步;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航海家具有人文精神;(6分,任答3点即可)(3)采用蒸汽机做动力,带来了海上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性变化;更加密切了各州之间的联系,加快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4分)26.(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积累依靠国内;牺牲农业;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实行计划经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