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刑法学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刑法: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不仅指刑法典,还包括单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也称附属刑法)。
狭义刑法: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
2、刑法的性质:刑法的阶级性、刑法的法律性: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广泛、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3、刑法的根据制定刑法的法律根据:宪法是刑法的母亲,刑法是宪法的子法.子法必须贯彻自子法的要求,,并为保障母法的实施服务.制定刑法的实践根据: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是刑法制定和修订的实践根据.4、刑法的任务我国刑法的任务包括惩罚和保护两个方面,惩罚犯罪是手段,保护人民是目的第二章刑法三大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法治的体现: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刑法》第3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2、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平等的体现:反对特权。
《刑法》第4条: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公平、公正的体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
《刑法》第5条: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第三章1、属地管辖权《刑法》第6条第1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领域的范围:通常是指一国具有管辖权的领陆、领水和领空,即理论界所称的“实质领域”法律有特别规定是指:(1)刑法第11条的规定: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2)刑法第90条: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全部适用本法规定的,可以由自治区或者省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和本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制定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施行。
(3)修订的刑法施行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特别刑法的特别规定。
(4)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作出的例外规定。
第6条第2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第6条第3款规定: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2、刑法的溯及力从新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有溯及力,但旧法不认为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要按照旧法处理从旧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没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要按照新法处理我国刑法溯及力的原则:从旧兼从轻第四章1、我国犯罪的概念:《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认识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2、但书的含义:刑法条款是传达立法意图的载体,以文字传达立法意图,其表达应符合语法的规范。
故当同一条款的后段与前段的意思发生转折时,大多使用“但是”一词予以表示。
这种以“但是”开始的文字在理论上被乘坐“但书”。
第六章1、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作为:不当为而为。
不作为:当为而不为。
1)作为:不当为而为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
行为人只能以身体活动来实施,身体的静止不可能实施作为犯罪;作为违反的是禁止性规范,即法律禁止去做而去做。
实施方式:(1)利用自己身体(2)利用物质性工具(3)利用自然力(4)利用动物(5)利用他人2)不作为:当为而不为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
条件: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作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行为人有能力履行特定法律义务;行为人没有履行特定法律义务。
不作为的义务来源有:(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如遗弃罪;(2)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
如玩忽职守罪;(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
如受雇的保姆的义务;(4)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如运输毒品车辆倾翻,司机的义务。
不作为犯罪的理论分类:纯正(真正)不作为犯不纯正(非真正)不作为2、危害行为的特征:(1)在客观上是人的身体动静(2)主观上是由行为人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3)在法律上是对社会有危害的身体动静3、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
有因果关系不等于有刑事责任;但没有因果关系必然无刑事责任第七章1、自然人的刑事责任能力概念: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本质:行为人行为时具备相对的自由意志能力,即具备相对自由的认识和抉择行为的能力。
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追究刑事责任,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不追究刑事责任,刑事责任能力减弱—刑事责任适当减轻内容:辨认能力:行为人具备对自己的行为在刑法上的意义、性质、后果的分辨认识能力。
控制能力:行为人具备决定自己是否以行为触犯刑法的能力。
辨认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基础,控制能力是刑事责任能力的关键2、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影响和决定人的刑事责任能力程度的有两方面因素:一是知识和智力成熟程度;二是精神即人的大脑功能正常与否的状况。
我国刑法采取四分法。
①、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凡不属于刑法规定的无责任能力人及限定责任能力的人都属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其实施犯罪行为依法负全部刑事责任。
②、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③、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仅限于对刑法所明确限定的某些严重犯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对未明确限定的其他犯罪行为无刑事责任能力。
④、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虽然具有责任能力,但其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降低。
外延为一定年龄的未成年人、聋哑人、盲人、精神障碍人。
3、与刑事责任能力有关的因素划分: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4、生理功能丧失第19条: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八章1、犯罪故意1)、犯罪故意的概念: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2)构成要素:意识和意志3)、犯罪故意的类型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2、犯罪过失1)、犯罪过失的概念: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2)、犯罪过失的类型: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3、事实认识错误1)客体错误:应当按照行为人意图侵害的客体定罪。
2)对象错误:A:行为人将不存在的对象当成存在的对象--未遂。
B:误以兽为人或者错误防卫的—过失或者意外。
C:具体目标错误---不影响或者未遂。
3)性质:或者过失或者意外事件4) 工具:未遂。
5) 因果关系的错误第九章1、正当防卫的条件(一)防卫意图:保卫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利益。
防卫挑拨、相互非法侵害行为、保护非法利益而实施的防卫均不是正当防卫。
(二)防卫起因:不法侵害的发生和存在。
假想防卫不是正当防卫。
(三)防卫对象: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
(四)防卫时间: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阶段。
不允许事前与事后防卫。
(五)防卫限度: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
相当说。
但是允许特殊防2、紧急避险的条件(一)避险意图:正当的避险认识及目的。
(二)避险起因:合法权益遭受损害危险。
假想避险不是紧急避险。
(三)避险时间:损害危险正在发生或迫在眉睫,对合法权益形成了紧迫的、直接的危险。
(四)避险对象:第三者合法权益。
(五)避险限度: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六)避险限制:只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
(七)避险禁止: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第十章1、故意犯罪停止形态1)概念:指故意犯罪在其产生、发展和完成犯罪的过程及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形态。
2)特征:犯罪的停止形态。
互不转化。
2、犯罪预备形态1)概念: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2)特征:客观上已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
主观上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但由于犯罪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不得不停止。
3)类型:(一)为实施犯罪准备工具的行为(二)其他为实施犯罪制造便利条件的行为4)处罚原则: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3、犯罪未遂形态1)概念: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2)特征:1。
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2。
犯罪未完成而停止3。
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3)类型: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4)处罚原则: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犯罪中止形态1)概念: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2)种类:1。
自动停止犯罪的犯罪中止2。
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3)特征:(1)时空性。
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
(2)自动性。
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
(3)彻底性。
行为人彻底放弃了犯罪。
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时空性、自动性、彻底性、有效性。
4)类型:预备中止、未实行终了的中止与实行终了的中止、消极中止与积极中止5)处罚原则: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第十一章1、教唆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概念:教唆他人犯罪的是教唆犯。
特征:1、客观上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
2、主观上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
刑事责任:1、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2、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3、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教唆犯的概念和特征教唆犯是指故意引起他人实行犯罪的意图,而自己并不直接实施犯罪实行行为的人。
教唆犯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客观方面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为。
教唆行为应符合以下几点:①教唆他人实施的行为是具体的犯罪行为。
②教唆行为的对象不要求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如果是教唆尚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犯罪,成立独立的犯罪,视为教唆人直接实施了该犯罪,也即国外刑法理论中的间接正犯。
③教唆行为的对象是没有犯意或犯意尚不坚决的人;如果他人已经产生了犯意,那么教唆行为人不成立教唆犯,而是帮助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