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间与数学》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时间与数学》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时间与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结合“共同的休息日”这一常见的生活情境,探索与时间有关的现实问题,探索并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2. 在观察比较、发现规律的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高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初步感受集合思想,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好朋友奇思,他的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他的母亲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1天后休息1天,奇思每个周六、周日休息。

了解了奇思一家人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如果他们一家人想去游乐场玩,应该选在哪一天?
师:这真是一个好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中的时间与数学。

板书:时间与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究新知
1. 共同的休息日。

师:用△标出父亲的休息日,用○标出母亲的休息日。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答案。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父亲休息的天数比母亲休息的天数少。

生2:爸爸妈妈同时休息的日期是4、8、12、16、20、24、28日。

生3:我发现每过4天,爸爸妈妈就一起休息一次。

……
师:用√标出奇思的休息日。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答案。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4、24日两天,全家都休息。

……
设计意图:以上2个环节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符号标记找出共同休息日的方法。

师:第一幅图表示的是父母共同的休息日,你看懂了吗?请你也这样表示出其他的休息日。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答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用集合圈表示共同休息日的方法。

2.日历中的规律。

师:观察日历中加框的4个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12比11多1,18比11多7.
生2:我发现11+19=30,12+18=30。

……
师:那换一组数试试。

师生共同总结:4个数上下差7,左右差1,斜着相加和为30。

师:观察日历中有阴影的9个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14-7=7,21-14=7,15-8=7,22-15=7……
生2:7+15+23=45,14+15+16=45,21+15+9=45……
……
师:换一组试试。

师生共同总结:9个数,上下差7,左右差1,一条线上的三个数相加和是45。

师:笑笑问大家“我选了横着相邻的两个日期,它们的和是25,你知道我选的是哪两个日期吗?”。

生:12日和13日。

师:淘气问大家“我选的是竖着相邻的两个日期,它们的和是37,你知道是哪两个日期吗?”
生:15日和23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逐步有序观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探索日历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师介绍少年高斯的故事。

经历并感受少年高斯发现计算方法的过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共同休息日”中掌握了寻找一家人休息日的方法,学会了用集合圈表示共同休息日;在探索“日历中的规律”活动中知道了在日历表中“左右差一天,上下差7天”的奥秘,收获颇多。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经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