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让学生学会对教材内容归纳梳理及对有关史料的分析等基本方法。
让学生了解《新青年》在传播新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让学生了解新旧观念的冲突,接受新观念是一种历史趋势。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内容──文学革命,还能对文学革命的代表胡适,陈独秀,鲁迅有清楚的认识;白话文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理念,提倡“学术思想自由”。
学生回答:
民主和科学
号召青年起来争取平等自由,以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向传统事物思想,道德和文化宣战。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胡适──倡导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
1)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还号召推到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预设学生Fra bibliotek动设计意图
一、回忆历史,导入新课
呈现图片材料“感受历史,肩负未来”
观看图片,自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就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
利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领导人,结合所学分析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引入思想领域学习西方的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教学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材料展示:
1.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
2.简讯
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
推崇
“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内容
1.兴起标志:《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李大钊、鲁迅、陈独秀、胡适、蔡元培等
3.阵地:《新青年》
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其关键就是要求学生理解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呈现图片材料:“袁世凯祭天祭孔”“袁世凯复辟称帝”
2.中国民众新春对联
3.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观念状况是什么?
4.陈独秀关于思想解放有关言论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和活动基地。引导学生观察、研究教材的《青年杂志》图片、有关人物图片
初中历史《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新文化运动》
姓名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初中历史
学校
学校名称
教龄
16年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设问蔡元培的办学理念是什么?为什么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
(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1)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
2)在知道基本知识的前提下继续提问:陈独秀提出二者有何意义?
新文化运动不但是一场思想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主要代表是谁?他们都有什么贡献?
学生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接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用材料的形式直接形象的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为下面的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板书设计
新文化运动:兴起、中心、内容、影响
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2.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2)1918年起,《新青年》全部使用白话文。
学生回答:
1.妇女解放,婚姻自由等口号的提出,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
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
让学生体会到思想解放前的社会心态和政治氛围和进步知识分子的观念产生的激烈的冲突。
让学生认识到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的思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