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届天津市十二区县高三毕业班模拟联考语文试题(二)

2022届天津市十二区县高三毕业班模拟联考语文试题(二)

2022届天津市十二区县高三毕业班模拟联考语文试题(二)2022届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模拟联考(二)语文试题一、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想寻找一条路径,可以最快满足我们对中国历史的好奇,那考古学绝对堪称最激动人心的选择。

自考古学从西方登陆中国后,一幅不同于我们所知道的“上下五千年”的画卷渐次展开,其景象之壮阔与奇绝,令人______、眼花缭乱;商朝并非虚言,夏朝疑云未散,在更悠远的新石器时代,文明便已萌芽兴盛,旧石器时代人类便已迁徙繁衍;而周秦汉唐帝国崛起,宋元明清百姓生息,科技与艺术传承______,外交与宗教融汇碰撞……物质文明的背后,另外矗立着一个与古籍文献所载的中国不同又相似的华夏,也许我们难说二者谁才是“真实”,但可以肯定的是,(),已经殊为精彩,蔚为大观。

而在最近十几年里,无论你是否到访过考古工地,结识过考古学家,相信“考古学”这三个字,一定触动过你的心弦。

风靡网络的“国家宝藏”,不少出自考古学家的手铲之下;打开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推荐列表,三星堆、敦煌、金字塔等考古遗址早已______;更巧的是,曹操墓、隋炀帝墓海昏侯墓等一批惊世考古大发现接连______,夺尽世人眼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瞠目结舌交替万人空巷破土而出B.张口结舌迭代耳熟能详横空出世C.瞠目结舌迭代万人空巷横空出世D.张口结舌交替耳熟能详破土而出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矗立着另外一个与古籍文献所载的中国相似又不同的华夏,我们也许难说二者谁才是“真实”B.另外屹立着一个与古籍文献所载的中国相似又不同的华夏,也许我们难说二者谁才是“真实”C.另外矗立着一个与古籍文献所载的中国不同义相似的华夏,我们也许难说者谁才是“真实”D.屹立着另外一个与古籍文献所载的中国不同又相似的华夏,也许我们难说者谁才是“真实”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考古学得益于中华文明的这场大戏的襄助B.考古学这场大戏得益于中华文明的襄助C.中华文明的这场大戏得益于考古学的襄助D.中华文明得益于考古学这场大戏的襄助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18世纪之前,在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农民和手工业者经验积累的社会里,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享有优势。

而当技术进步的范式从经验积累转变为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之后,中国开始迅速落后。

中国有其独特的科举制度可以让平民百姓晋升为统治阶级,考取功名对大众来说极具吸引力。

当科举在宋朝成为国家选取人才的制度时,数学也是其中的一项考试内容。

但皇帝随后发现,数学好的人没有用处,对皇帝的忠诚才更重要。

儒家思想更有助于培养忠君爱国的人才,宋朝以后科举制度要求考生熟记四书五经。

因此,有才华的年轻人没有学习数学和可控试验的动力。

中国缺乏拥有这两样人力资本同时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才,科学革命也就未能应运而生。

尽管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有助于中国维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与大一统,但它阻碍了中国技术创新范式的转变,因此,中国无法自发产生一场工业革命。

在 1978年的改革开放前,中国与绝大多数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没有找到利用"后来者优势"以加速经济发展的方式。

1978年之后,中国改变了发展策略,开始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形成了竞争优势。

没有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来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采用双轨渐进转型的策略,给传统的资本密集型重点工业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提供转型期保护补贴,并放开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准入。

这种务实的方式不仅为中国维持了经济社会稳定,也带来了强劲的经济发展。

我们从中国的发展中可以学到一些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用的经验。

发展中国家应发展与自身比较优势相适应的产业。

这些国家应该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将产业的潜在比较优势转变为国家的竞争优势。

在消除过去不当政策所造成的各种扭曲时,政府也要通过务实的方式维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选自林毅夫《李约瑟之谜和中国的复兴》,有删改)材料二(选自熊秉元叶斌蔡璧涵《李约瑟之谜——拿证据来》)材料三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封建官僚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

正面效应是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有效集中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中国井然有序,并发展了以整体论、实用化研究为主的科技。

负面效应是,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

在中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

在西方,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为主的科技得到发展,与商业阶级的兴起和他们对技术开发竞争的鼓励相联系。

除李约瑟本人外,对"李约瑟之谜"有许多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任鸿隽把中国无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之于没有使用归纳法。

钱宝琮、徐模等认为,中国为大陆文化,以农业为主,太重实用,因而自然科学难以发展。

陈立、竺可桢等认为,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然(近代)科学。

也有一些学者从语言文字方面找原因。

李世闻研究指出,汉字是具有整体结构的象形文字,导致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西欧的拼音文字具有分析性质,使得欧洲人擅长分析,而分析性思维正是近现代科学所必需。

费正清认为,中国语言的性质造成了士绅阶级对学术的包办,文字对人的桎梏也使中国学者未能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

伊懋可认为,中国最初的家庭耕作制度有利于技术进步,不过这种进步的成果被一轮又一轮人口增加所吞噬,国家不得不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去缓解人口压力。

因此,中国出现了在较高农业技术水平上维持大量人口的局面。

人口增加引起人地比率的上升,造成劳动力便宜而资源和资本昂贵,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降低,同时由于人口膨胀,中国没有足够的剩余去发展工业,便进入了一个"高农业水平、高人口增长和低工业水平"的高水平陷阱之中。

也有学者指出,西欧相对分散的政治体制以及有市民阶级参与的等级君主制、实行重商主义的专制君主制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制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东方型"的专制君主制及其抑制、打击商品经济的政策则是导致封建制长期延续的根本原因。

对"李约瑟之谜",林毅夫先生认为,根本原因是科举制度使知识分子无心去投资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人力资本,因而从原始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和上述学者的观点相比,林毅夫先生的这个解答有些浅陋。

其实,科举制只是一个工具而已。

从西方和东方的考试制度看,现代化也是离不开考试制度的。

(选自宋圭武《林毅夫先生若干观点批判》,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没有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而是通过双轨制推动经济转型,维持了经济社会稳定,也带来了强劲的经济发展。

B.材料二显示,历代书籍存量中科技类文献占比低,说明在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一直没有成为知识存量的主体。

C.材料二反映出宋以后总体知识存量和科技知识出现同步下降趋势,佐证了宋以后科举和儒教阻碍科学革命的史实,验证了林毅夫的观点。

D.有研究认为,汉字象形表意的特征无法培养分析性思维,不利于完整逻辑体系的形成,导致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

5.依据上述材料,下列有关西方产生工业革命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技术进步范式从经验积累转变为以科学为基础的实验,这种转变催生和促进了工业革命。

B.工业革命需要科学技术研究以还原论、公式化为主,取代以整体论、实用化为主的研究。

C.工业革命能应运而生,是因为社会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旺盛,让更多的人投身科研。

D.西方君主制实行重商主义,商人因此获得更多权利鼓励技术开发,助力工业革命的产生。

6.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在实验室里,一个科学家能在一年中做成百上千次试验,而这可能需要农民或手工艺者穷其一生才能完成。

B.科学革命的精髓是通过运用数学模型来归纳宇宙与自然运行的规律,并运用可控实验来验证数学模型中产生的假说。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实业的热情,民族工业迎来春天。

D.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时,步步照搬高收入国家的理论、思路和做法,尽管付出很多努力,结果却差强人意。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

世之有饥穰。

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乙)常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

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

今也仓廩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

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

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奸巧不生则民治。

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粟者,民之所归也;粟者,财之所归也;粟者,地之所归也。

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叁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

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

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

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

此务粟之功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纤至悉达到B.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通“疲”,疲乏C.岁恶不入(年成)不好D.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安抚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仓廪实而知礼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莫之振救未之有也C.天下财产何得不蹶青泥何盘盘D.一夫为粟二百石父母宗族,皆为戮没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B.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C.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10.《汉书·食货志》中的各句全属于其作者赞同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①仓廪实而知礼节②用之亡度③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④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⑤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⑥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⑤D.①②④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汉书·食货志》中,作者分析了汉代建国以来积贮少的情况和带来的危险,提出了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