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及典故整理汇总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及典故整理汇总

小学四年级语文成语及典故整理,拓展孩子知识面!1. 拔苗助长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

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

”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释义】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2. 一鸣惊人春秋时,楚庄王当国君的前三年,只知享乐,不管国事。

申无畏出了个谜语让他猜:“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笑着说:“这只鸟,要么不飞不鸣,要飞就直冲云霄,一叫就让人震惊。

”从此,他励精图治,成为霸主。

【释义】比喻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人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3. 风吹草动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杀,他逃到昭关。

由于楚军在关口盘查很严,他出不了关。

因为着急和忧愁,一夜之间他的须发全都变白了。

凭着相貌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他混出了昭关。

逃亡的路上,他经常在芦苇和草丛里穿行,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稍有风吹草动,他就赶紧躲起来。

【释义】比喻一点点动静或轻微的动荡。

4. 风雨同舟春秋时,吴、越两国相邻,但彼此之间争端不断,战争频繁。

有一次,两国的人同乘一条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风突起,大浪滔天,眼看着就要翻船。

在这危急时刻,人们忘记了过去的仇恨,齐心协力,共同排除险情,使渡船安全地到达了岸边。

在船上的两国人就像一家人一样。

【释义】形容不同的人或团体共同渡过危难。

5. 甘拜下风春秋时,秦、晋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也被秦俘获。

秦穆公对晋国的君臣们说:“尽管晋惠公忘恩负义,但我是不会将你们当俘虏押回秦国的。

”晋国的大臣们说:“我们是跪在您的下风头,希望您在上风头说的话能算数。

”【释义】真心佩服别人,认为自己不如对方。

6. 天罗地网春秋时,楚平王听信大臣费无忌的谗言,要杀害太子的师傅伍奢和他的儿子伍子胥。

太子连夜告诉了在樊城做守将的伍子胥。

当第二天费无忌的儿子来骗伍子胥回都城时,伍子胥将他痛打一顿,说:“如果不是太子告诉真相,我就被骗入天罗地网了。

”【释义】形容包围严密。

也比喻对敌人、罪犯等人严密防范。

7. 守株待兔春秋时,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看见一只野兔撞在树桩子上,折断脖子而亡。

他不费吹灰之力便吃到了兔肉。

从那以后,他什么农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树桩子旁边,等着捡兔子。

可再也没有野兔来撞这树桩子,他的行为被人们当作了笑话。

【释义】比喻不知道变通或妄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8. 无能为力春秋时,秦国和晋国要组成联军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非常焦急。

有人告诉他,有个叫烛之武的官员能够劝说秦国退军。

国君立即召见了烛之武。

烛之武对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如别人,现在年纪大了,就更没有这个能力了。

”【释义】多指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或解决某个问题。

9. 如释重负春秋时,季孙、叔孙和孟孙三个家族掌握了鲁国的军政大权。

鲁昭公为夺回权利,派兵去攻打季孙氏。

叔孙氏和孟孙氏知道后,立刻前来救援。

三家联合起来,把昭公的军队打得大败,昭公只得逃亡齐国。

因为他原来已经失去了民心,百姓反而感觉像放下沉重的负担。

【释义】形容人们解除了负担后的轻松心情。

10. 出类拔萃孟子是春秋末期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麒麟和一般走兽是同类,凤凰和普通飞禽是同类,圣人和百姓也是同类;而孔子作为圣人,远远超越同类人中的佼佼者,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了。

”【释义】比喻人的品德和才能超出一般人。

11. 退避三舍春秋时,晋国内乱。

公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待他很好。

当问及如何报答时,重耳说:“如我当上国君,要是两国交兵,我就退兵九十里以谢恩。

”后来,重耳成了晋国国君,称晋文公。

不久,楚晋两国发生了战争,重耳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释义】比喻退让和回避,以免引起冲突。

12. 卧薪尝胆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俘虏。

勾践被扣押了三年,他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

被释放回国后,他发誓要报仇血恨。

为激励斗志,他睡在柴草上,还在旁边挂了一个苦胆,每天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

经过长期准备,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释义】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3. 从容不迫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庄子,在一次与另一位哲学家惠子辩论时,指着水中的鱼说:“它从容不迫地游来游去,多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那条鱼,怎么知道?”庄子说:“鱼快不快乐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我们自己快乐,所以可以认为水里的鱼同样非常快乐。

”【释义】形容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14. 百发百中养由基,是春秋时楚国的名将,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身怀绝技,射箭技能很高。

还有一个善射的人,名叫潘党,能每箭射中箭靶的靶红心。

养由基对他说:“这还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子,才算差不多了。

”潘党不服,当即选定杨柳树上的三片叶子,并标明号数,叫养由基退到百步之外,顺序射去。

养由基连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号叶心,第二箭中二号叶心,第三箭中三号叶心,非常准确。

【释义】“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

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15. 无价之宝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

他把玉献给魏王。

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

”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

”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

【释义】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16. 画蛇添足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

人多酒少,不够喝。

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

大家赞同,画了起来。

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还在画,他又给蛇画了四只脚。

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那人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

”说完就把酒喝了。

【释义】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17. 事半功倍战国中期,战乱频频,民不聊生。

孟子对学生说:“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

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释义】比喻费力小,收效大。

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18. 四分五裂战国时,七国之中秦国最为强大。

其他六国想联合起来共同与秦国抗衡。

秦王的策略是各个击破,就派张仪去分化六国。

张仪对魏王说:“魏国无法与接壤的五国都相处得一样好,搞不好就会四面受敌,国家四分五裂,不如与秦国修好。

”魏王被说服了,与秦国结了盟。

【释义】形容不完整或不团结。

19. 负荆请罪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智勇双全,击败了秦国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被任命为上卿,老将军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后,尽量躲避。

他说:“秦国不敢来犯,就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为了国家,不必计较个人恩怨。

”廉颇听说后,很惭愧,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认错。

【释义】比喻向人认错赔罪。

20. 邯郸学步战国时,赵国都城邯郸的人以走路姿势优美而著称。

有个燕国人来到邯郸,要学习当地人如何走路。

他发现满街的人走路姿势各异,但都很优雅,就见一个学一个。

结果呢,什么姿势都没学会,连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家去。

【释义】比喻学人的长处没学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东西也丢了。

21. 栩栩如生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释义】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22. 刻舟求剑战国时期,楚国有个人坐船过江,不慎将佩剑掉进江里,他立即在剑落水的船身上刻上记号。

同船的人问他:“你刻这个记号有什么用?”楚国人说:“刚才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一会儿我可以顺着这个记号下去找。

”等船靠了岸,楚国人就从做上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

【释义】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变通。

23. 悬梁刺股战国时,苏秦发愤读书,深夜感到瞌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

后来终于成为那个时代著名的政治家。

汉朝的孙敬,为了不让打盹影响学习,用绳子系着头发,悬在屋梁上,一打盹,头皮就会被绳子扯疼。

他后来成为一位儒学大师。

【释义】形容学习非常刻苦。

24. 亡羊补牢战国时,楚襄王沉湎于享乐,不理朝政。

大臣庄辛劝他也没用。

后来秦军攻占了楚国不少地方。

这时,他问庄辛怎么办。

庄辛说:“丢失了羊,赶紧修补羊圈还算不迟。

大王现在振作起来,楚国还有希望。

”楚襄王采纳了庄辛的建议,后来收复了大部分失地。

【释义】比喻出了问题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再受损失。

25. 滥竽充数战国时,齐宣王特别喜欢听竽的大合奏,专门成立了三百人的大乐队。

有个叫南郭先生的不会吹竽,他混进了乐队里,摇头晃脑地“假吹”,似乎比任何人都投入。

齐宣王去世,继位的齐湣王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无法再混充下去,只好悄悄溜走了。

【释义】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里面充数,也用来表示自谦。

26. 门庭若市战国时期,齐国的邹忌问妻子和客人,自己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他们都说邹忌漂亮。

他遇到徐公,发觉自己比不上。

他对齐威王说:他们这样说,是因为偏爱和有求于我;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比我多。

齐王觉得很对,下令能指出自己缺点的,一律重赏。

于是,门口进谏的人像赶集的人一样多。

【释义】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27. 同甘共苦战国时,燕昭王继位之后,想恢复国力,为父报仇。

他去请教郭隗应该怎么做。

他按郭隗的意见,筑了黄金台,以招揽天下贤才;同时,他关心臣民的疾苦,与他们同甘苦,共患难。

用了二十年时间,使燕国国富民强,在讨伐齐国时打了胜仗。

【释义】比喻同享欢乐,共度患难。

28. 完璧归赵战国时,秦王说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赵王的宝玉“和氏璧”。

赵王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秦国。

秦王看到玉后,只字不提城池的事。

蔺相如捧着玉说:“大王如不用城池来换,我就和玉一起撞个粉碎。

”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带着完好的和氏璧回到赵国。

【释义】比喻将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

29. 惊弓之鸟战国时期,有个杰出的弓箭手叫更羸。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高大的台下,他们抬头看见一只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可以不瞄准就能使鸟掉下来。

”魏王说:“射箭技术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吗?”更羸说:“可以。

”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

更羸朝旁边射了一箭,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惊叹道:“(箭术)难道真的可以达到这种地步?”更羸解释说:“这是一只有伤的鸟!”魏王更纳闷了:“先生如何知道的呢?”更羸回答说:“它飞得慢,鸣声又凄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