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专题知识拓展提升讲义谚语、歇后语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专题知识拓展提升讲义谚语、歇后语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专题知识拓展提升讲义谚语、歇后语
五年级谚语、歇后语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并灵活使用谚语、歇后语。

2.积累常见谚语、歇后语。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谚语、歇后语。

2.积累谚语、歇后语。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二、教学过程
(一)谚语
1. 概念
谚语是人们口头上流传多年的通俗、简练、含义深刻的固定用语。

2. 作用
谚语一般都能揭示一个客观规律或反映一个事理,使人从中得到
启示。

在文章中使用谚语,可以使文章
生动形象,增强文字的表现力。

3.来源
谚语一般来自俗语、名言、警句、古诗词中的佳句等。

4.特点
①通俗性:它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口语化,易理解。

②警示性:谚语是人们在生活实际中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有教育、警示作用。

③灵活性:谚语在说法上,字眼相当灵活自由,不像成语那么固定。

如: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

还可以说成: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5.常见分类
(1)气象谚语
如:泥鳅跳,雨来到;蜻蜓飞得低,出门戴斗笠。

燕子低飞蛇过道,鸡不回笼喜鹊叫,大雨不久就来到。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同翻。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2)农业谚语
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庄稼要好,肥料要饱。

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补充:“24节气”
概念:24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作用:24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
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地位: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对应解释: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3)生活谚语
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食鱼要肥,食肉要痩。

牙痛不算病,痛起来要人命。

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

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4)哲理谚语
如:满招损,谦受益。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众人拾柴火焰高。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5)学习谚语。

如:活到老,学到老。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6)讽颂谚语
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毛主席。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宁吃少年苦,不受老来贫。

强将手下无弱兵。

(7)风土谚语
如: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车的羔羊一枝花。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济南趵突泉,美名天下传。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吉林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提示:使用谚语时,要正确理解谚语的意思,恰当使用;
为了更清楚的阐述某个道理,可恰当地多使用相关谚语。

如:为了阐述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清形势,可引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两句谚语。

6.课堂练习
(1)把下列谚语补充完整。

前人栽树,
冬练三九,
车到山前必有路,
明知山有虎,
,耳听为虚。

吃一堑,。

不经一事,
冰冻三尺,
此一时,
兵来将挡,
一年之计在于,一日之计在于。

(2)理解下列谚语的深刻含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

()③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
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A.多读
B.多练
C.多问
D.多思
(3)读一读,填一填。

初三初四,十五十六。

辨西东,知北南。

大雁北飞,燕子南归。

一场一场寒,十场秋。

(二)歇后语
1. 概念
歇后语是一种短小、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说明。

2. 分类
(1)谐音类。

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饭锅冒烟——迷糊了(米糊了)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

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2)喻事类。

如: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大白天点灯——浪费
大卡车开进小巷子——转不过弯
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

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3)喻物类。

如: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秋后的蚂蚁——蹦跶不了几天
自行车的铃子——见人就响
一只皮鞋一只拖鞋——成不了双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

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4)故事类。

如: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

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

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

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需要引起注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