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欣赏佛教美术作品收藏|作者: 不详|来源: 佛缘资讯浅谈如何欣赏佛教美术作品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迄今已历两干余年。
在漫长的岁月里,佛教种子可说已传递亚洲及至世界各国,不仅充实了这些国家的哲学背景和文化内涵,更丰富了他们在美术创作方面的题材与形式。
举例言之,印度阿姜塔的石窟艺术、中国教煌的辉煌壁画、云冈和龙门的佛教石雕、日本奈良的古寺建筑、斯里兰卡波罗奈梵的卧佛亘像、印尼爪哇婆罗浮图的大佛塔……等佛教艺术杰作,相信都已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这次,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的西夏文物中,以佛教绘画为主,这些出土的作品经过时间的长廊,仍能维持完好,诚属难得。
然而,尽管前人留下这么丰富的遗产,我们究竟该以何种态度去欣赏它?尤其,面对这批年代久远的佛教美术作品,我们应如何掌握其精蕴,而与个人的学佛相结合呢?一般来说,赏析一件美术作品,大致不出两种方式:一是“主观的欣赏”:另一则是“客观的认识”。
而佛教美术作品的观赏自然也可以从这两方面人手。
以下,先就“主观的欣赏”部份加以论述。
一真、善、美”是艺术创作的三大要件,这是人尽皆知的,藉着作者精心的创作,不仅呈现外在事物的具体造形,更传达了内在精神的抽象意涵。
就以佛教的造像来说吧,其中:佛、菩萨、天龙八部……等性格各异,致其美术的造形也随之不同。
如众周知,佛像多法相庄严,肃穆端凝。
而为了表现菩萨的慈悲,菩萨像大多相貌和蔼,平易亲切。
至于天王力士,则因为是佛教的护法,故艺术家多以嗔目裂齿,血脉贲张等外形,来刻画他们的威武勇猛。
凡此种种:“以形写神”的例证,充份道出艺术中“真”的特质。
接着,以“真”作基础,进而达致“善”的境界。
《历代名画记》说到:“夫画者,成软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
”所以,艺术还必须透过对“善”的诠释,达到教化人群的目的。
名雕塑家杨英风认为,“佛教艺术”乃是结合了艺术心灵与形上意象两者,并且相互辉映的华严境界!因此,透过此一灵性的浸润,使人在方外玄想中,获得无与伦比的禅悦之乐,并开启对于生命的智慧。
杨先生也认为,由于佛教艺术和中国造型美学有其相通之处,所以才能顺利根植于这片土地上。
因而可知,举凡艺术创作均透过造形理则和形上思惟的相互交感,引发人们的共鸣:进而藉着艺术的手段—“美”,使得艺术作品之呈现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境地。
由上述可以了解,一件真、善、美兼备的佳作,很容易引发欣赏者的共鸣。
以佛教的美术作品来说,晋朝顾恺之在瓦宫寺北殿所画的维摩诘像,颇有清蠃示病之容,隐机忘言之状,至今仍为世人传颂不已。
唐代吴道子绘制的变相壁画,人物众多,奇踪异相,生动活泼,也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备至。
再者,当我们造访印尼婆罗浮图大佛塔时,对于那宏伟的建筑,复杂的设计,以及精美的雕刻,莫不被深深震憾。
而至为重的一点是,这种种的感受,和欣赏者是否为佛教徒无关。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审美的角度自然有异。
有人偏爱北魏佛像的沈稳,有人欣赏唐代菩萨像的亲和,也有人喜好宋代造像的秀致。
总之,在主观的欣赏角度上,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美学家李泽厚说过::不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
宗教艺术也是这样。
一般来说,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
它们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基不教服务的。
”因此,要真正地了解佛教美术,我们还必须采究作品的内涵和思想,亦即从客观的认识上来着手。
并且,经由一番理性的引导,吾人当更加领略佛陀的教示。
首先,我们必须具备解读美术图像的能力。
一尊佛菩萨像的手印常传达了某种特定的讯息。
例如,常见佛菩萨曲肘扬掌,五指平伸,手掌向外,作施无畏印,表示皈依此尊,则能不畏外敌,无所惧怕。
我门看释迦成道像,右手抚膝,五指下垂,指尖触地或台座,施触地印,象征着佛已降魔,圆满证道。
有如金刚界大日如来,双手于胸前作智拳印,右手五指紧握作金刚拳,象征般若智慧:握住代表方便的左手食指,以示结合智慧和方便,方能递入佛智。
这些例证说明了,佛、菩萨圣像非止于崇拜、信仰而已。
透过不同的手印,他们正在向我们布道说法,讲演经义。
有时,在博物馆或美术馆中欣赏佛教作品,我们常忽略了这些作品原本应为佛寺整体设计的一部份。
事实上,博物馆和美术馆的陈列方式,往往使得作品原来的精神风貌丧失殆尽。
例如,《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和文殊菩萨的辩论,充份阐扬了大乘思想中的第一义谛。
为此,艺术家多以两人辩论的场面作为佛寺壁画的主题。
这是因为:古代教育水准低落,文盲众多,宗教师便使用佛画来解经说法。
所以,追究作品的经典根据,而非割裂析赏,是深入了解佛教美术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尤其,在大乘佛教里,思想内容的特色往往影响美街作品。
以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的特点来说,其强调直接的宗教体验,导致禅宗艺术回异于其他宗派的表现方式。
如我们所常见的禅画,概多为水墨作品,往往逸笔草草,笔简而神备。
再如,有名的禅寺庭院里,更利用院中山石林木的布置,处处透露出禅机,予心灵极大的想像空间。
另外,密教注重持咒观想,而在此一修行方式的影响下,密教美术出现了多首多臂,手持各类器物的菩萨像,或甚至是青面獠牙,面目可怖的明王护法像,作为信徒观想的对象。
由上述可以知道,佛教美术造型往往与特定宗派的思想内涵息息相关。
故吾人在欣赏的同时,若能对其背景稍作了解,相信更能探得作品的精髓。
不论是主观的欣赏,抑或客观的认识,对抄了解一件有价值的佛教美术作品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感性的层次上,我们藉由佛教的美术作品,将个人的宗教情操发挥到极致;而在理性的层次上,我们透过佛菩萨的造型,印证了所学所思,并且增广见闻,优游法海。
是以,结合主、客观的角度,旨在调融我们的理智和情感,以求活出一期圆满无碍的生命。
美术欣赏与感悟上了美术欣赏课,感受颇多。
美术欣赏课使我的视野由古希腊、古罗马倏而转到了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
古罗马、古希腊的宏伟的宫殿建筑、众多的雕刻作品,展现了这两个伟大时代曾经的辉煌。
文艺复兴冲破了中世纪的宗教束缚,出现了人才辈出的局面。
使我知道了中国的陶瓷艺术的源远流长,和陶瓷艺术对于世界的贡献。
通过中西方美术艺术的差异使我更加了解了中西方美术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及增加了我对于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之情,也使我更加了解了西方的美术艺术。
美术欣赏课不仅仅是对于绘画艺术的欣赏,而且是对于雕刻、建筑、陶瓷艺术等等艺术中所体现出的美术艺术的欣赏。
我想上美术欣赏课给我的最深课的感受莫过于此了。
这使得我的眼界大开。
美术欣赏当然包罗万象:古今中外的,各个艺术流派的,不同方面的。
有古罗马、古希腊的最具特色的建筑、雕塑。
有文艺复兴时期各个艺术大师的杰作。
还有近现代的各种新兴的流派的介绍。
这些都是西方的艺术中的美术艺术的具体体现。
那么对于东方,尤其是中国,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自然要数陶瓷艺术,还有独特的建筑风格。
更加不同于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是中国独有的山水画的艺术手法。
我在选修《中国水墨画基础》课的时候,老师就讲过中国的山水画很是不同于西方的绘画。
他还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他有一个外国留学生跟他学习中国的山水画法,但是不管怎样这位外国的学生都画不出中国山水画的那种真正的味道,尽管他的画功很好。
从这个例子中,我想中国山水画是凝结了中国人民的特有的情节在里面的,所以外国的画家很难画出中国话的味道来。
当然,西方和东方的绘画艺术分别属于不同的画法,各有千秋。
因而我们应该相互学习,才能相互促进彼此的发展,而不能顽固守旧。
尤其在当代不断发展的世界里,加强彼此的交流学习更加显得重要。
中国画注重画山水等自然景物或者虫鱼鸟兽等动物,并且善于运用空气透视法,而且善于想象,这样可以使得绘画有远有近,画面有种旷远阔达的气象在里面,并且中国的画更加注重使内心的情感表达在画上。
而西方的绘画主要运用焦点透视的方法,表现的绘画作品多为描摹人物、事件为多,展现的空间不够开阔,所以常有种压抑的感觉。
看中国画多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善于运用留白的画法,而且多描摹大河高山等雄伟的景物,所以有种壮美之感。
而描摹的花鸟树木却给人一种伶俐轻快、聪慧灵性之感。
而观看西方的绘画则多为油画,色泽虽然浓重,但却看起来大多有种灰暗之感。
很少可以感受到空灵之感。
我想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
因为西方受宗教的影响深远,宗教气氛浓厚。
而中国则不太相信宗教,相反中国的儒、释、道教则更多的是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与否的方面,因而束缚较少,所以中国的画更让人感觉一种轻快愉悦的感觉。
当然和作画的工具的运用也有很大关系。
西方用画笔,中国则是毛笔。
这种工具的差异自然导致了做出的画会有差异。
还有就是颜料的使用了。
中国画用墨先画好画,然后再经过一种工序叫做装裱,这样给画加上各种鲜亮的颜色。
使得中国的画可以保存很长的时间而完好,不退色。
但是西方就很是不同了,用画笔在画布上作画,颜料用化学颜料,画好后保存就很麻烦,比较容易褪色。
当然这些都是古代的一些做法了,现在西方的保存技术是大大的提高了,我们反而落后了。
现在当然是有很大的改变了,以前是东学西入,后来是西学东入,到现在东西方的交流是不断地加强,相互的影响。
所以绘画艺术也不断的相互的学习借鉴。
中国的建筑和西方的建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的房屋时用木材制作的,而西方的建筑则是用石材制作的。
这和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古代处于长江黄河流域,土地肥沃,深林茂密,地势平坦,所以盛产优质木材,因而房屋多为木材制作。
而西方则多山地,山产石材,所以他们必然会以石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另外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的石雕雕刻雕像繁荣的原因之一。
我原先以为石材造的房子当然会比木头造的房子坚固的多,但是我的猜想是错的。
石材耐压但是韧性差,而好的木材不但耐压而且韧性很好,甚至比钢还要好。
这是我叹为观止。
而更加令我感到惊叹的是,中国房屋使用了斗拱的结构,这使得每个梁柱环环相扣,使得屋顶的巨大重量通过斗拱的精巧的结构而转移到支撑房屋的大柱子上去。
这就使得屋子的墙壁不用承担重量而仅仅是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
这俨然是现代钢筋混凝土构架的雏形。
而且这种斗拱的结构还有利于房屋的扩充,而不用费很大的功夫。
也就是说可以在原来的房屋上面通过梁柱来扩充,而不用推到重新来建。
而西方的石材不仅韧性不好,而且还要承担很大的重量。
并且可扩充性也不好。
当然它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加高。
中国的房屋却多是一层的。
中国常见的高层建筑恐怕要数塔了,然而塔的建筑形式去时舶来的,因为佛教的传入而传进来。
西方石材建筑的集大成恐怕是凡尔赛宫了。
中国的木材建筑的集大成当然非皇家的宫殿了。
中国的房屋建筑多主张对称美,建筑群往往有一条中轴线,而西方的的建筑则多曲线,典型的教堂大多有圆形的穹顶结构。
较之,我认为中国的木材建筑有种举重若轻的感觉,而感觉西方的石材建筑则多是一种凝重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