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必修四期末测试题

高中语文必修四期末测试题

必修四期末测试题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尴尬嗜好意蕴变换莫测B.漫骂忤逆诬陷越俎代庖C.疲惫寒伧寒暄自惭形秽D.裨益坟莹蔓延连篇累牍3.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1)老舍先生在《茶馆》里是_______王利发经营的茶馆的变化来反映旧中国的变迁的。

(2)如果垃圾收费搞一刀切,统一每人每月多少元,势必会同排污收费一样_______为环保部门筹集资金的手段,对约束居民自身的行为没有丝毫作用,更不符合垃圾收费政策的初衷。

(3)公安部正在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_______,探索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A.通过蜕化界限B.经过退化界线C.通过退化界限D.经过蜕化界线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今年6月,法国电信旗下子公司宣布将加强与中国通信设备商的合作。

无独有偶....,在全球处一流地位的商沃达丰运营商已经频繁地向中国的3G终端厂商抛出橄榄枝。

B.记者在阿富汗耳濡目染....了许多有关阿富汗难民的悲惨生活。

C.不论什么时候,他都是如坐春风....,亲切地和自己的下级交谈。

D.最后,朱老先生说这只是一次粗枝大叶....的讨论,希望大家能从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具有的谨严精神。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学生作文个性差异是很大的,这种差异包括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同一个体在不同能力层次上的差异造成的。

B.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我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中国的传统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

C.早晨八时,随着一声枪响,参加“迎新春万人环城长跑赛”的同学们在环城公路上飞快地驰骋着。

D.这个决议系统地总结了外贸工作的经验,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对外贸工作的许多重大问题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者,东海下邳人也。

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擢曹掾,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郡中离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敢隐情。

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命曰“于公祠”。

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

其姑告邻人曰:“孝妇养我甚谨,我哀其无子,守寡日久,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母自经死。

母女告吏曰:“孝妇杀我母。

”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欲毒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以上府。

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此不杀姑也。

太守不听,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

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后太守至,卜求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杀之,咎当在此。

”于是杀牛祭孝妇冢,太守以下自至焉,天立大雨,岁丰熟。

郡中以此益敬重于公。

于公筑治庐舍,谓匠人曰:“为我高门,我治狱未尝有所冤,我后世必有封者,令容高盖驷马车。

”及子,封为西平侯。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狱:案件B.郡中离文法..者文法:法令条文C.我老,久累丁壮..奈何丁壮:年轻男子D.其后,母自经..死自经:上吊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父号曰“于公”,为.县狱吏B.其.姑告邻人曰旦曰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天之苍苍,其.正色邪?C.于公以为养姑十年以.孝闻D.郡中离文法者.不赂者以.赂者丧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下列句中的“姑”字与例句中的“姑”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养其姑甚谨A.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B.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C.多行不义必自毙。

子姑待之D.姑妄听之4.下列句子都能表现“于公”执法公正的一组是( )①决狱平法,未尝有所冤②东海郡中为于公生立祠③郡中离文法者,皆不敢隐情④数争不能得,于是于公辞疾去吏。

⑤于是杀牛祭孝妇冢⑥及子,封为西平侯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④⑤D.③④⑥5.下列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丞相西平侯于定国的父亲曾作过县里的狱吏,后来升为郡里的狱官,他断案执法公正,从未有过被冤枉的。

B.东海郡有个孝妇,没有子女,年轻时就守寡,侍奉她的婆婆特别恭谨。

《窦娥冤》中窦娥有一句唱词:“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其中“孝妇”说的就是她。

C.文中的“于公”在孝妇“屈打成招”后,认为孝妇侍奉婆婆几十年并以孝闻名,可以推断她不会杀死婆婆,可是多次争辩也未能改变太守的意见,于是他就借病辞去官职。

D.亢旱三年证明了“于公”推断的正确,郡中百姓更加敬重他。

后来他被封为西平侯。

(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后为护军居家无事慕万石陆贾之为人因画之于壁以自玩。

三、诗歌鉴赏及默写(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

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谈谈你对这首词思想内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与李煜另一首亡国之作《虞美人》的上阕(“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中都出现了“花”、“月”、“春风”(“东风”)等意象,比较两首词运用这些意象的手法和作用有什么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___________。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考古学中的主流与暗流中国考古学关注的焦点长期集中在夏商周三代,这是国际史学界通常所说的“原史时代”。

因为夏商周三代是一个历史有记载但记载又过于简陋,不足凭信的时代,它需要考古学和历史学合作,才能有所收获。

同时也因为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具有拆不开的缘分,以“证经补史”为宗旨长期是考古学的学科定位,所以几代考古学人大都是在三代史实的真伪问题上耗尽了生命的灯油。

考古学家关注的是一个中国考古学从产生以来就开始的、打了几十年笔战的老问题:谁最贴近那个司马迁描述的“白胡子老子”——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或者说哪一个遗址才是成汤的亳都或者夏禹的阳城?学界的讨论基本上都围绕着夏文化及二里头文化的地域和年代做文章,都盯着夏商时代的大遗址。

没有谁认真关心三代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组织、日常生活、心理模式等更根本、更迫切,也是考古学更容易说出些道理的问题。

结果是,除了甲骨文和《史记》里已经明白无误的殷墟(近来的考古发现对殷墟在商代晚期都城定位的具体位置也提出了疑问),关于这些考古遗址和传说遗址的对应,至今仍然是一些无法验证的争论,没有哪一个是最终的结论。

相对于对历史传说的渴望,真正的考古学探索却被湮没了。

尽管某些考古学家对人物、事件这种有所选择实无选择的述说,也折射出考古学界许多发人深思的内在问题,比如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学说,比如严文明先生关于聚落考古的探索和思考等;但是,夏文化的探索在那个时候主要仍然是地域和年代问题,是考古学术语中的时间和空间问题。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证史学考古观笼罩着中国考古学的方方面面,最终是以《中国文明的起源》总结和代表了一个时代那些问题上中国考古学的最新认识和最高水准。

俞伟超先生曾经回忆说:1984年的考古学年会上,中国考古学会的好几位理事提议讨论一下考古学的理论问题,但是最终被拒绝。

也正是那一段时间,俞伟超先生正为苏秉琦先生的考古学论述选集撰写编后记,俞伟超先生说,他一边撰写一边听德沃夏克的B小调104号大提琴协奏曲,写到激动时曾经流下了眼泪,内心一直有一种在天堂门前徘徊却不得而入的感觉。

这就是那个时候中国考古学非主流学派的心情和生存状况。

张光直先生在《哭童恩正》的短文中,以一种不得不说的姿态,回顾了那个时期童恩正策划的一次中美考古学合作计划夭折的情况,并且不无理由地推测了中国考古学对理论和与国外考古学合作的恐惧心态。

这也可视为中国考古学史上十分宝贵的侧面资料,折射出中国考古学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包括一些思想状态的问题,其中弥足我们借鉴者甚多。

1.下列对“原史时代”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中国考古学关注的焦点长期集中在夏商周三代。

B.国际史学界常说的中国考古焦点的夏商周三代。

C.历史上的记载不够完备,可信度不充分的时代。

D.需要考古学和历史学合作才能有所收获的时代。

2.对“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真正的考古探索被湮没在对历史传说的渴望中,是值得中国考古学深层思考的问题。

B.主要考古学家有所选择实无选择的述说,折射着考古学界许多发人深思的内在问题。

C.证史学考古观笼罩着中国考古学,是苏秉琦、严文明等先生深层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D.考古遗址和传说遗址的对应,仍是一些无法验证的争论,没有哪一个是最终的结论。

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坚持不坚持“证经补史”的学科定位,是中国考古学应该思考的深层次问题。

B.为谁最贴近司马迁描述的“白胡子老子”而打几十年的笔战,真是毫无意义。

C.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某个时期,中国考古学的非主流学派在学术上仍受到压制。

D.《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在考古理论和对国际考古学潮流的理解上相对滞后。

4.文中所说的主流与暗流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风声在耳凸凹走在熙攘的街市上,看着攫利者飘忽的行色,听着叫卖者嘹唳的贩声,内心不禁忧郁起来:感到人到底是被生计追迫着,本质上是与觅食的兽们无多大差异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