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磨课的过程

磨课的过程

(1)磨课的过程:课题:《雨说》参加人员:共同体全体成员时间:2012.05.14地点:学校小会议室主持人:林初选老师活动步骤:一、开场白(林初选老师)到会人员签到。

对这课的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和呈现。

程序:自评——集体评课——上课。

二、徐秀秀老师谈修改后设想1、主问题:雨说了什么?2、本来定了两个问题:雨说了什么——为什么说。

第二环节浪费了很多时间,对主题“笑”,关爱大地儿童——关爱所有的人时间不够了。

3、指导诗歌不够,指导时还读不出作者想表达的感情。

三、评课1、林彦老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评许秀秀老师《雨说》赛课经过4月27日有效磨课活动,许老师对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反思与消化,第二次在麻三中八年(2)班上课。

这节课是值得肯定的,许老师教学能力水平又得到提升。

谈几点看法与诸位商榷,以起抛砖引玉作用。

①善于引导,耐心启发,注意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上,师生互动在和谐平等氛围中推进。

主问题(雨说了些什么)设计符合学生实际与认知规律;小问题提出能给学生思考时间,有启而发,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诗歌内涵,体现课改精神和教育新理念。

②能抓住诗歌特点,注重朗读教学,学生在读中思、思中品、品中悟,多角度敲击文本。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提示该特点:学习这些诗歌,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像与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含蓄、精炼、优美的诗歌语言。

许老师在分析诗第一、五节时,加强朗读指导,朗读形式有师生读、男女读、个别读、全体读,课堂朗读氛围浓。

在分析第一节时,抓住“禁锢”、“喑哑”等词语品析,加以朗读情感指导;在分析第五节时,教师问:“假如你是其中一物,你看到怎样景象?”三位学生分别以泥土、小溪、小鱼角色描绘情景,引导学生在读中想像,思维闸门打开了,很好落实诗歌教学目标。

③教师语言清晰、标准、流畅,有着扎实教学基本功。

教材处理恰当,文本切入正确,比较准确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教学流程清楚,教学整体结构完整有序。

以上三点是本节课优点,下面三点仅代表本人看法,不妥之处请斧正:①本次赛课主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那么《雨说》这首诗歌教学内容该如何选择与呈现呢?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增删、重组和包装的艺术处理过程,以增强教材的情趣性、生活性,降低教材难度,使教学内容更趋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体现,简言之,就是解决“教什么”、“选什么”|、“教什么最好”、“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的问题。

许老师教《雨说》这首诗时,整堂课前重后轻。

诗的后部分情感饱满,最可再形成亮点,而许老师应时间关系而弱化后部分教学。

教这首诗可以抓住第一、五节内容(读品析想);淡化二、三、四节(人称变读便可),重敲第七、八、九节(领略意境、想像情景,重敲“笑”字,升华主题),兼顾第六节(理解关键句、链接材料)。

因此,可以认为这节课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有欠缺。

②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许老师重视朗读教学,找到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

许老师能适当点拨指导,但不细腻不深入。

学生一开始就读得不错,后面几次读的质量并没有提升,为何?朗读指导粗线条不够精细,应该从重音、语调、语气等方面给予点拨。

若学生不到位的,教师可一句一句让学生模仿着读,读出趣味、读出情韵。

关键字词品味有点粗糙,应该注重品味最佳方法选择。

③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单调,教师语言应富有激情、灵动的,教师语言是丰富的,与诗歌整体语言是和谐一致的。

例如教师点评第五节首句时,可以即兴插入“天街小雨润如酥”古诗句,丰满教学内容。

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表现,要有生成问题时精当追问能力,要有即兴语言表现力,要有教学方案烂熟于心、眼观六路的机智,这些需要教师长期知识内功、能力素养修炼的过程。

作为刚出道的年轻教师,能上出这样课已属不易了,这一点要求似乎有些苛刻。

名师是锻炼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

2、王洵老师①第一次修改的点领会还不到味,提出来的修改意见还没达到。

②诗歌形象的把握如何处理?③雨说说了什么?没让学生展开来说。

应该让学生说出诗歌形象的特征,形成氛围了,再进入爱是使者、天使的形象······④学生说了修辞手法,学生会品味,品味语言的方法还是不错的,抓关键词、修辞等,形象把握和研讨的过程中穿插朗读的指导,这是朗读指导的第二个层次。

朗读指导的第二个层次。

可以设计一个朗读脚本,其实你已经点到,语气、语速等,是否更明确这几点的朗读方法,为进入语言品味的深化铺垫。

⑤四种朗读形式。

:加叹词,语气语调,联想想象的读(整个情景扩大化,更好进入诗歌)反复读。

朗读形式上的变化,对象更明确,感情更深入,意境更好。

⑥2——4小节关键词“爱”,乳名、亲、爱都关联着的,在高潮部分可以加一个问题,这首诗还有哪些关键词值得我们推敲、玩味的?前面用朗读、比较、词语变换的方法,一点点指导我们学生去品味诗歌语言。

⑦教师对诗歌反反复复的就究读懂每句话每个关键词,学生点到哪你就能讲什么,对学生对话时候有应变能力。

⑧课后作业的设计。

⑨评价语言,学生讲的很好时候,是诗话的语言,老师评价的语言是说明文的语言,如:我是鱼儿,我在池塘中跳跃的身影,用诗歌的语言来形象化,体态语言、情感、儿化语言,欢呼雀跃的语言,多余的话都把他去掉,就用诗歌的语言,文中诗歌的内容与学生形成合拍的对话,与学生的朗读对上号。

朗诵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诗歌内容的熟悉上。

3、周高烛老师①诗歌语言美意境美,雨说雨不是雨,文章挖掘的细腻,品读语言带动学生气氛,但还做的不到味。

②前面铺垫好,引导学生更快的进入情境。

③雨是什么?雨是母亲、朋友、天使,前面是天使,中间是朋友,后面是母亲,朋友、母亲说什么。

引入循序渐进。

三个角色与三段是相呼应的。

④文章分析的很细腻,但太细腻,大局观把握不够。

前面五节挖掘的很深,但后面的“勇敢的笑”重点精彩部分没出现。

⑤大问题设计不错,但缺乏铺垫,小问题设计还不够细,还需精妙。

⑥两个对话设计不是很清楚。

⑦预设的很好,但是小问题“生成妈妈不要我出去淋雨”。

方法有二,达到不破不立的方法,为什么妈妈不让去,杏花雨杨柳风,我们还会撑伞吗,在雨中漫步,沾衣不湿杏花雨。

⑧朗读方式很多,但指导感情还需加强,小点的指导,如重音点处理。

⑨导入:将学生引入诗歌。

4、王淑媛老师①点评引导:雨说了来的目的,雨说来大地的任务。

②朗读,点出方法,可以通过朗读重复某个词读出情感就可以了。

我是来亲近你的,学生的回答虽出乎意料,我觉得是老师的提问很意外,我们的意图,诗歌想通过朗读的方式读的愉悦有诗意:我想我们已经听懂雨说的话了,那我们改变方式,变换人称来读下,读出来意境就可以了。

可以加上叹词。

可以同桌读。

读着过去。

③重点句:我是幸运的,笑,可以做成幻灯片。

幸运,联系背景;笑,联系理解。

④最后可以把前面讲到的读的方法联系起来。

⑤作业:雨对中华大地儿童说了那么多的话,给我们带来了温馨带来了快乐,带来了快乐,带来了甜蜜,她教会我们乐观的生活。

你想对雨说点什么呢,选择其中的某一小节,写几句“我说”作为对雨说的回答,要求:飞扬想象力、巧妙运用拟人的手法,选择具体的场景细节。

5、林初选老师①整堂课是否有一个整体感,通过读把握雨的形象,通过问题的设计感受的雨来做什么,重点是雨对孩子说什么。

②板书是否要改。

③幻灯片的作用:注意力集中,更清楚。

朗读指导、关键词链接,背景插入,主题形式,作业。

④通过读感受形象,通过读把握形象,通过读提炼主题。

6、王孝格老师雨说了什么?说的比较简单,是雨的形象。

雨象征什么?是内容了解后所知道的。

7、钱艳君老师①语言赏析还不够细化。

②朗读指导不够细化。

③评价的话语不到位。

(2)磨课后的收获:作为一名成员,我很有幸参与磨课活动的整个过程。

期间,我感触颇深,收获颇多。

下面就是自己的一些感受写出来和大家共享。

(1)“磨课”,是教师专业发展中“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综合体现,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素养的快速提升。

当然,这次活动的成功离不开集体磨课,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重难点的体现,甚至到教学过程各个细节的实施。

参加磨课的每位老师都能认真积极地思考教学设计的缺失,向执教老师提出自己的教学修改建议。

再接下来,执教老师根据反馈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第一次修改;然后进行第一次试教,所有参与听课的教师都认真地做好听课记录,并从教师、学生、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有意关注。

执教教师上完课,大家坐到一起,坦诚相待,相互评议,相互学习,相互交换意见、心得、体会。

(2)“磨课”是我对本课例进行试教、反思,再试教、再反思、再上课的过程。

它的优点在于教师经过反复的实践、思考、改进,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让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可以深入地思考教学中出现的某个问题,找到相应的最佳解决办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精品课”。

(3)“磨课”能指导教师深刻理解教材。

在讨论交流中大家的见解相互摩擦,思想相互碰撞,一方面挖掘课堂与教材的亮点,另一方面亮出听课教师的观点和招数,促使上课的老师开拓思路,提升教学水平。

就在这近乎苛刻的反复磨课、反复修改教案和课堂实践过程中,吸收执教老师的教学经验,内化成自己的教学行为。

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才能与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品味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无限快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