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_说文解字注_的同源词研究_何书
_说文解字注_的同源词研究_何书
度 。戴震就 曾指出 :“训诂音 声 , 相为表里 。” [ 3] 王念孙也 说 :“诂训之旨 , 本于声音 , 故有声同字异 , 声近义同 , 虽 或类聚群分 , 实亦同条共贯 。” [ 4] 这些精辟之见 , 成 为指 导当时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和同源词探索的重要理论 。
作为乾嘉学者的杰出代表段玉裁 , 在同源词的研究 中 , 自有较为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这一理论 , 是建立在他 对词的音义关系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 , 这主要包括以 下两个方面 :
“ 因音以得其义” , 即“ 因声求义” 。 此说虽由宋末元 初的戴侗首先提出 , 明代的方以智也对此作过探索 , 但 是 , “上古音的体系如果不建立起来 , `因声求义' 就只是 一句空话” 。 [2]所以“因声求义”作为训诂的重要方法 , 作 为同源词研究的重要途径 , 直至乾嘉时代 , 因古音学的 昌明才臻于系统化 、理论化 。 而段玉裁正是运用自己建 立的古音体系 , 把“因声求义” 的方法广泛应用于自己的 同源词研究和训诂实践中 。
一大进步 。同时 ,他注意将词义引申 、新词派生的研究与同源词研究相结合 , 并把同源词研究与训诂实践相结合 。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氏的同源词研究在同时期的同类研究中独对一帜 ,在同源词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 关键词]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同源词 ;成就
[ 中图分类号] H13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3 -7489(2004)02 -0073 -04
2004 年 6 月 第 20 卷 第 2 期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to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Jun .2004 Vol .20 , No .2
《 说文解字注》 的同源词研究
何书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江苏 南京 210097)
二 、 从多种角度较为全面地进行同源词的探索 、 系 联 , 为后世此类研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法 、途径 。
(一)以声训系源 。 1 、运用汉代人使用的“之言”术语 。注明词与词之间 的同源关系 。 《说文 · 糸部》 :“纟两 … …一曰绞也 。”段注 :“ 绞之言 交也 。”“ 交” 、“绞” 同属见母 、宵部 。《说文 · 交部》 :“ 交 , 交 胫也 。”《易 · 大有》 :“厥孚交如 。” 孔颖达疏 :“交 , 谓交接 也 。”《说文 · 交部》 :“绞 ,缢也 。从交 , 从糸 。”段注 :“两绳相 交而紧谓之绞 。”“交”为腿胫相交 , 孳乳出“绞” ,两字同源 。 《说文 · 马部》 :“ 驾 , 马在轭中 。”段注 :“驾之言以车 加于马也 。”“加”和“驾” 同属见母 、歌部 。《尔雅 · 释诂》 : “加 , 重也 。”王力《同源字典》 :“驾谓以轭加于马上 。”可 见“驾”是“加” 的后起孳生字 , 二字具有同源关系 。 2 、直接以音同或音近字作注 。 《说文 ·午部》 :“午 , 午吾也 。”段注 :“午吾者 , 朔也 。” “午吾”和“ 朔” 同属疑母 ,“ 午吾” 属鱼部 ,“ 朔” 属铎部 , 鱼铎 二部对转 。《说文 · 午部》 :“午吾, 逆也 。” 又《说文 · 干部》 : “ 朔, 不顺也 。”二者同源 。 《说文 · 口部》 :“嗌 , 咽也 。从口 , 益声 。 ”段注 :“嗌 者 , 扼也 , 扼要之处也 。”“嗌”和“扼” 同属影母锡部 。《说
(二)义存乎音 。这是由“声义同原”说直接生发 、与之 密切相关的理论 。在注解《说文》中 , 段氏提出“义存乎音” 之说 ,这是用极其通俗的语言 , 对音与义关系的进一步阐 述 。正因为“义存乎音” , 故应“于声得义” , 因此 , 他一再强 调 :“学者之考字 , 因形以得其音 , 因音以得其义 。治经莫 重于得义 , 得义莫切于得音 。”这既是治经释义的训诂原 则 , 也是同源词研究的基本原理 。例如 :《说文 ·禾部》 :“ 禾康 , 谷皮也 。”段注 :“云`谷' 者 , 日亥 黍 、稷 、稻 、粱 、麦而言 。 谷犹粟也 , 今人谓已脱于米者为禾康 , 古人不尔 。禾康之言空 也 , 空其中以含米也 。凡康宁 、康乐皆本义空中之引伸 , 今字分 别 , 乃以本 义从禾 , 引 伸义不从禾 。”“ 禾康 之言空 也”即是根据“义存乎音”之说而“ 因音以得其义”而推出 的结论 。“禾康” :溪母阳部 , “空” :溪母东部 , “禾康” 、“ 空”二 字双声旁转 , 古音相近 , 意义相关 , 二者同源 。
一 、《说文解字注》同源词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我国语言学史上 , 对词与词之间音义关系的探索 可上溯到先秦 , “ 乾 , 健也” 、“ 政者 , 正也”之类的声训即 是其例 。传统语言学中 , 以汉代刘熙《释名》为代表的声 训研究和扬雄《方言》为代表的转语研究 , 以及宋代王圣 美开始的“ 右文” 研究 , 可以说是这类研究的先驱 , 它们 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方面对词的音义关系进行探索 、阐 释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 , 以上研究基本上属于训诂实例 , 而缺乏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 。清代乾嘉时代是传统小学 的鼎盛时期 , 古音学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 其 “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挥” 。[ 2]学者 们对古音与古义关系的认识也 随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
《说文 · 衣部》 :“ 衤金 , 交衽也 。” 段注 :“《释器》曰 : `衣皆谓之襟 。' 孙 、郭皆曰 :`襟 , 交领也 。' 《郑风》 :`青青 子衿 。' 毛曰 :`青衿 , 青领也 。' 《方言》 :`衿谓之交 。' 按 : 衤金 之字一变为衿 , 再变为襟 , 字一耳 … …凡金声 , 今声之 字皆为禁制之义 。”
文 ·手部》 :“扌鬲 , 把也 , 扌鬲或从户乙 。”段注 :“护乙 , 今隶变作 扼 。”“嗌” 、“扼” 二词音同义近 , 王力《同源字典》 :“ 依段 说 ,则`嗌' 、`扼' 亦同源 。”
3 、在作注的阐述中 , 包含一个与被注字音义相关的 字。
《说文 · 手部》 :“ 挟 , 俾持也 。” 段注 :“俾持 , 谓俾夹 而持之也 。”“ 挟” 属匣母 , “夹” 属见母 , 二者同属叶部 。 《释名 · 释姿容》 :“ 挟 , 夹也 , 在傍也 。”“ 挟”是“夹” 的后 起孳生字 ,故同源 。
[ 摘 要] 段玉裁《说文解字》 运用自己建立的古音体系 , 以 “声与义同原” 、“义存于音” 为理论基础 , 深入分析了
词与词之间的音义关系 。段氏的同源词研究融声训法 、转语说 、“古文说”为一炉 , 形 、音 、义互求 , 充分重视汉字形体
的辅助作用 , 总结出汉语语词孳生 、演变的一些规律 , 这对于主要以训释单个字词意义为目标的传统训诂学来说 , 是
《说文解字注》 [1] 是清代文字训诂大师段玉裁的传 世名作 , 古今学者对此书颇为推崇 , 并从多方面进行了 研究 , 本文从同源词的角度全面总结了《说文解字注》在 同源词研究方面的成就 :(一)《说文解字注》同源词研究 的理论基础 ;(二)从多种角度较为全面地进行同源词的 探索 、系联 , 为后世此类研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法 、途 径 ;(三)综合运用归纳 、演绎 、类比等逻辑推理的方法 ; (四)将同源词研究与词义引申 、 新词派生研究相结合 , 揭示词汇发展的系统性 ;(五)将同源词研究与训诂实践 相结合 ,为词义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
[ 收稿日期] 2004 -03 -04 [ 作者简介] 何书(1969—), 女 , 四川仪陇人 ,南通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研究 。
2004 .2 NTSFXYXB 73
近的语音形式来表示 , 语言中由此出现了“ 声近义通” 的 同源词 。“ 声义同原”体现了段玉裁对词的音义结合关系 以及同源词的产生问题有较明确的认识 。
(一)声义同原 。这是段玉裁论述音义关系的重要理 论 。是“声近义通”等学说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说文 · 示 部》 :“礻真, 以真受福也 , 从示 、真声 。”段玉裁注(以下简称 段注):“此亦当云 :`从示 、从真 , 真亦声 。 ' 不言者 , 省 也 。声与义同原 , 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相近 。”“声与义 同原” ,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 , 即词的音和义同一来源 。 就 单个的具体的词而论 , 其音和义来源于语言 , 同时产生 , 同时存在 , 紧密相依 , 不可分割 。其中语音是这个词的形 式 , 语义是这个词的内容 , 词正是形式与内容的完整统 一 。就整个词汇系统而言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识 范围的扩大 , 词汇不断丰富 , 词义不断引申 , 新词也不断 孳生 。“ 新词产生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 就是在旧词引申到 距离本义较远之后 ,在一定条件下脱离原词而独立” 。 [5] 这类新词既然由旧词所派生 , 在意义上与旧词有一脉相 承的关系 , 由于声义同原 , 新词就常用与旧词相同或相
(二)对古今字的研究 段玉裁关于古今字的观点是 :“ 古今人用字不同 , 谓 之古今字 。” [ 1]“非如今人所言古文 , 籀文为古字 , 小篆 、 隶书为今字也 。” [1]段注所说的古今字 ,指记录同一个词 先后使用的不同的字 。他在为《说文》作注指出的古今字 中 , 有相当一部分的今字是由古字增添偏旁而成 , 二者 具有造字相承的同源关系 。 《说文 · 丘部》 :“虚 , 大丘也 。山昆山仑 丘谓之山昆 山仑虚 。” 段注 :“按虚者 , 今之墟字 , 犹昆仑今之山昆山仑字也 。”“ 虚” “ 墟”同属溪母 、鱼部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 虚为大丘 , 即所谓四方高 , 中央下者 , 故引申为虚空之称 , 其后引申 义行 , 又加土作`墟' 。 ”即“墟”为“ 虚”的后起孳生字 。 《说文 ·又部》 :“叉 ,手指相错也 。”段注 :“谓手指与物 相错也 , 凡布指错物间而取之曰叉 , 因之凡岐头皆曰叉 , 是 以首笄曰叉 ,今字作钗 。”“钗”是“叉”的后起孳生字 。 (三)对形声字声符兼义现象的研究 1 、用“形声包会意” 、“ 会意兼形声” 、“凡从某之字多 有某义” 、 “ 凡同声多同义” 等术语 , 指出声符的兼义现 象 , 从而把声符相同的一组同源词系联起来 。《说文 · 部》 :“真 , 仙人变形而登天也 。 ”段注 :“凡稹 、镇 、 、讠真 、 月真 、填 、空真 、阗 、嗔 、滇 、鬓真 、王真 、真耳 、慎字皆以真为声 , 多取 充实之意 。其颠 、木真字以顶为义者 , 亦充实上升之意也 。” 段注指出 “ 稹” 、“镇” 、“ ” 等十三字具有相同的声 符 , 即“皆以真为声” ;意义上又“ 多取充实之意” , 声近义 通 ,所以这一组词属于同源词 。 《说文 · 句部》 :“ 钱句 , 曲也 。 从金从句 , 句亦声 。 ” 段 注 :“按句之属三字皆会意兼形声 , 不入手 、竹 、金部者 , 会意合二字为一字 , 必以所重为主 , 三字皆重`句' , 故入 句部 。” 《说文 · 句部》收有“笱” 、“拘” 、“ 钱句” 三字 , 按照 《说文》的体例 , 这三字应分别收入《竹部》 、《手部》和《金 部》 , 段注指出这三字表意的重点在于共同的声符 “句” , 声符“句” 声中兼义 , 因此这三字具有“ 弯曲” 义 , 是一组 同源词 。 2 .指出形声字声符的声近义通现象 。字形不同的谐 声偏旁 , 只要音同 ,所表示的意义也可能相同 。 例如 : 《说文 · 鼓部》 :“贲鼓 , 大鼓谓之贲鼓 。”段注 :“ 凡贲声字 多训大 , 如《毛传》云 :`坟 , 大防也' 、`颁 , 大首貌' 、`汾 , 大也' 皆是 。”“ 贲鼓” 、“坟” 与“ 颁” 、“汾”皆训大 , 两组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