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历史开明王迁都成都【开明王迁都成都】公元前4世纪,古蜀国开明五世(一说九世)废帝号称王,迁都赤里(今成都上南大街一带),建立庙宇,成都首次成为都城。
秦惠文王灭蜀【秦惠文王灭蜀】公元前316年(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蜀国内乱,蜀王派兵伐苴侯,苴侯求救于秦。
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伐蜀,古蜀国灭亡。
张若筑成都城【张若筑成都城】公元前311年(周赧王四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十月,秦惠文王派兵平定蜀国叛乱后,蜀守张若仿咸阳建制兴筑成都城,公元前310年(周赧王五年)九月完工。
成都城分大城和少城,城曲缩如龟,成都因此又名"龟城"。
文翁兴学【文翁兴学】西汉景帝年间(前156~前141),庐江文翁任蜀郡太守时,提倡教育,派人至京师太学学习,学成归来委以重任,并在成都城南修建石室学宫(在今成都石室中学),重奖品学兼优的学生,开蜀中官府办学之先河。
刘备成都称帝【刘备成都称帝】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刘备领军灭刘璋,自领益州牧。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与魏、吴成三国鼎立之势。
蜀汉于公元263年被魏攻灭。
李特、李雄据成都【李特、李雄据成都】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十月李特率众攻占成都,建立农民政权。
公元306年,其子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
公元338年其后继者改国号"汉",史称"成汉"。
"成汉"政权前后历6世,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国亡。
唐朝皇帝避居成都【唐朝皇帝避居成都】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因"安史之乱",玄宗入蜀避居成都。
玄宗返长安后,唐朝政府升成都为"南京"。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僖宗避乱入蜀,在成都居住3年。
浣花夫人卫成都【浣花夫人卫成都】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泸州兵马使杨子琳趁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奉诏入朝之机,乘虚突袭成都。
崔宁之妾任氏(人称浣花夫人)出家财募众数千人,自帅以击之,杨子琳败走,成都得保。
任氏护卫成都有功,朝廷封她为冀国夫人。
成都人奉她为守护女神,后在成都西部浣花溪畔兴建了浣花夫人祠。
芙蓉花开成都城【芙蓉花开成都城】五代后蜀后主孟昶喜赏名花,偏爱芙蓉,下令在都城成都的城墙上遍植芙蓉树,并派专人护理。
后人继承此俗,遍地栽植芙蓉树,每到秋季,芙蓉花开,满城锦绣,花香四溢,成都因此得名"芙蓉城"。
芙蓉现为成都市市花。
三范修史【三范修史】三范指北宋学者范镇、范祖禹、范冲,均为成都华阳县(今双流县)人。
范镇参加纂修《仁宗实录》、《起居注》、《新唐书》、《类编》等书;范祖禹是范镇侄孙,纂修了《神宗实录》、《唐鉴》,并担任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的主要助手;范冲是范祖禹长子,曾主持重修宋神宗、宋哲宗两朝实录。
三范在中国史学、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范祖禹所撰的《唐鉴》12卷,被誉为"深明唐三百年治乱"的史学名著。
设置益州交子务【设置益州交子务】"交子",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商人之间货款的支付凭证。
"交子"最早出现在公元1008年,初在成都民间发行流通。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宋朝政府在成都设置益州交子务,统一管理交子的发行与流通。
张献忠据成都【张献忠据成都】清顺治元年(1644),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攻占成都,建立大西农民政权,改元大顺,自称大西王。
石达开就义科甲巷【石达开就义科甲巷】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兵入川,攻成都未成,在大渡河紫打地(今四川石棉县安顺场)被清军诱俘解至成都,同治二年五月初十被杀于成都科甲巷。
创办尊经书院【创办尊经书院】清同治十二年(1873),四川学政张之洞集资在成都文庙街西侧石犀寺附近修建尊经书院,光绪元年(1875)春建成开学。
书院以人才荟萃著称,王 运、宋育仁等曾先后担任书院山长。
尊经书院培养出了大批人才,近代四川诸多"蜀学鸿儒"和杰出人物,如杨锐、廖平、宋育仁、蒲殿俊、张澜、吴虞、吴玉章等均曾是书院的学生。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书院扩建为四川省高等学堂(四川大学前身)。
创办四川机器局【创办四川机器局】清光绪三年(1877),四川总督丁宝桢在成都东门下莲池创建四川机器局,次年建成投产,这是四川最早的军用工厂。
后规模不断扩大,辛亥革命后改称四川兵工厂。
四川机器局是洋务运动在四川最突出的成果,客观上刺激了四川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四川保路风潮【四川保路风潮】清宣统三年(1911)五月九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
当劫夺商办铁路的"上谕"传到成都时,立即遭到成都立宪派的强烈反对。
同年六月,清政府与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同",其夺路款、卖路权的阴谋完全败露,成都绅商于六月十七日在岳府街铁路公司成立保路同志会,誓死"破约保路",保路风潮迅速由成都扩及全川。
九月七日,四川总督诱捕保路同志会蒲殿俊、罗纶、张澜等人,屠杀请愿民众,制造"成都血案"。
九月八日,成都附近的保路同志军揭竿而起,围攻成都,全川同盟会员借机发动了武装起义。
四川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日军轰炸成都【日军轰炸成都】抗战期间,日军多次轰炸成都,其中大规模轰炸有两次。
1939年,成都市中心遭日机轰炸,数百平民被炸死。
1941年,日机108架对成都实施大轰炸,死伤1000余人。
成都市人民政府成立【成都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
1950年1月6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成立,周士第任市长。
★━━成都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成都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两个奇迹:一个是它的名字,两千多年来从未变更过,这在中国地名史上实属罕见;二是两千多年来,成都一直是四川地区的郡、州、府、道、省等行政区划的首府所在地,从未变更过,可以算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省会城市之一。
地理成都位于国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东界龙泉山脉,西靠邛崃山。
其中,平原面积和周边丘陵、山地面积几乎各占一半。
成都市区位于成都平原东部,平均海拔约500米。
成都平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
位于岷江干流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其灌溉渠网呈扇形展开在广阔的成都平原上,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历史成都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
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
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秀”,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
经济成都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加之自古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之便,因而物产丰饶,是四川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
成都的手工业历史悠久,许多产品享誉全国,蜀锦、蜀绣、漆器、瓷胎竹编等是杰出的代表。
文化成都是古蜀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现今出土的大量古蜀国文物说明,早在商周时期,古蜀国人民就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候成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
成都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云雾,日照时间短。
民间谚语中的“蜀犬吠日”正是这一气候特征的形象描述。
成都气候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空气潮湿,因此,夏天虽然气温不高(最高温度一般不超过35摄氏度),却显得闷热;冬天气温平均在5摄氏度以上,但由于阴天多,空气潮,却显得很阴冷。
成都的雨水集中在7、8两个月,冬春两季干旱少雨,极少冰雪。
成都是我国大西南的古城,远在三千年前在成都平原已有部落聚居,号称蜀国。
公元前316年,秦派张仪、司马错入川,并了巴蜀,改蜀国为蜀郡。
秦当时治水专家蜀郡守李冰带领群众筑都江堰,凿山导河,开渠引水,于是成都平原便有“天府”之称。
王莽末年,成都首次成为封建帝王之都。
三国时,蜀汉在此建都,十六国的成汉、五代的前蜀和后蜀均在此建都,秦汉时期,置有锦官和车官,故成都有“锦官城”、“车官城”之名,简称“锦城”。
五代后蜀孟之祥为加强防御,绕城筑低矮的土墙,称“羊马城”,至孟昶时,在城墙上遍种芙蓉树,故成都又有“芙蓉城”之称,简称“蓉城”或“蓉”。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是闻名海内外的三国文化圣地。
它位于成都市区,是全国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纪念地和唯一的君臣合祀庙宇,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武侯祠始建於公元223年,主要由惠陵、汉昭烈庙和武侯祠三大部分组成,祠内古柏森森,环境幽雅,殿宇宏伟。
系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唐代诗人杜甫成都故宅旧址,位于成都市区,是富有诗情画意和竹林风光的名园。
诗人杜甫于公元759年移居成都,历时3年9个月,在此作诗240余首,其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居草堂之作。
主要建筑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等。
建筑结构布局紧凑,相互呼应,别具一格。
草堂博物馆内珍藏各种历史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是研究“诗圣”杜甫的珍贵资料。
杜甫草堂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都永陵博物馆:是五代时期前蜀皇帝王建(公元847——918年)的陵墓。
位于成都市区,1942年发掘,出土的重要文物有白玉谥宝、哀册、玉带、玉杯、银钵、铁猪及铁牛等。
是研究五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
这里绿树成荫、花卉飘香,环境幽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沙遗址:被誉为二十一世纪中国首项重大考古发现的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大道,被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遗址代表了3000多年前的灿烂辉煌的古蜀文化。
在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中,大都是工艺精美的金玉印饰品和翡翠饰品以及大量的陪葬陶器、象牙、龟壳和鹿角。
栩栩如生的石刻雕塑形态独特,举世无双。
该遗址文化与近临的广汉三星堆遗址文化一脉相承,前后衔接,是中国考古史上继三星堆之后又一重大成就。
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船棺遗址:位于成都市中心商业街的古船棺遗址,发掘于2000年7月,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每具船棺均以特大圆木造成船形,其墓葬规模堪称全国之最。
同时出土的文物有制作精美的陪葬陶器。
该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殊院:为清代川西“四大丛林”之一。
前身是唐代的“妙园塔”,宋时名“信相寺”,明时毁于战火,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重修之后改称“文殊院”。
寺内藏有自唐宋以来古今名人书画500余件,珍藏各类经书12万余册,还有自汉代以来的碑刻、雕、刺绣等实物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