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其培养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其培养

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3月·B适应与发展是个体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个体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发展自我的过程。

13~19岁的青少年中学生善于迎合时代的潮流,适应变化的社会,但由于年龄等多种原因,也容易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往往仅限于“养”而忽于“教”;而学校教育则把主要精力用于提高学习成绩以应付升学考试上,也忽略了对学生社会适应行为和良好人格的培养,以致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厌学、以自我为中心、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帮助青少年适应社会,促进他们更好发展,是社会和教育的基本责任。

因此,研究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途径和教育对策,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一、社会适应行为的定义社会适应(social adaptation )是个体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是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技能,应对社会环境变化、遵循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个体的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不断的学习、交往、发展与创造的过程中,逐渐成为独立的主体去承担社会责任、应对社会环境变化和挑战的心理和行为活动。

个体的社会适应状况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活动而实现的,社会适应性也是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的。

因此,研究社会适应,一定要研究适应行为。

关于适应行为(adaptive behavior )有许多种定义。

这些定义有某些共同点,但是对适应行为究竟是能力还是行为习惯和方式,仍未形成一致的看法。

此外,人们对适应行为与智力的关系仍有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智力是指抽象思维能力,而适应行为主要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因此二者是有区别的。

另一些人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如皮亚杰),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二者的研究角度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1]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社会适应行为定义为:个体为了适应外在社会环境、文化的要求和内在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必须在生活、学习和交往等实际活动中学会、选择和回避的行为,它也是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达到其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程度的能力水平的反映。

适应行为包括适应良好与适应不良,后者指个体与其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协调的状况。

二、社会适应行为的理论模型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问题,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心理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建立了许多理论模型,包括人格模式理论和智力模式理论。

人格模式理论认为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与人格的形成、表现密切相关,稳定的适应行为就是人格特征。

智力模式理论把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理解为智力或社会能力,与个体内在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加工密切相关。

这两类理论模型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其培养郑溪璐【摘要】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行为不仅对其个人产生重要的作用,也对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有重要影响。

本文根据社会适应行为的人格五因素理论和情感智力理论,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培养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适应适应行为教育论坛3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3月·B1.人格五因素的社会适应理论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人格是个体适应行为的内在依据,甚至认为社会适应就是人格适应。

奥尔波特(G.A llport1937)认为人格指“一个人真正是什么”,它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决定了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2]人格心理学家在研究人格的内涵、结构、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同时,也对个体的社会适应行为作出了解释,提出了人格适应模式的理论,其中人格五因素理论是较为理想的理论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Buss提出大五人格理论(BigFive Model of Personality),认为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结构必须与环境相适应,作为生活在群体中的人类必须相互合作,个体必须面对和适应其生存的环境。

[3]近10年来,人格的五因素模型(Five FactorModel,简称FFM)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尽管在研究方法、地域等方面存在差别,但结果基本相同。

美国心理学家John综合了多项研究结果,以人格五因素分别命名为:①外倾性(extraversion);②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③随和性(agreebleness);④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⑤开放性(openness)[4]。

FFM是从成人人格的研究中提出的,而青少年人格中也存在类似的五因素。

鉴于FFM在成人和青少年人格特征的适应性,可以借助人格五因素模型作为构建良好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框架。

一个具有适应社会良好人格的人,才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人格五因素理论把社会适应性解释为如下五因素:①社会交往(E因素):表明一个人的内外倾向和程度。

在这方面较好者往往善交际、较能接纳他人、有信心、乐观、希望成功。

②社会容让(A因素):表明个人的社会生活取向和环境认同程度。

这方面较好者往往与环境相一致,容纳他人和环境,不易发生冲突。

③责任心(C因素):反映个人的责任心、本分及道义感,高分者愿意承担责任,有道义感,富有同情心。

④稳定性(N因素):表明个人情绪和行为的稳定程度。

高稳定性的特点是能自律和克制,情绪反应较平缓、接受规则。

⑤开放探索(O因素):表明对外界和自我内心的开放和接受程度。

开放性高者对新事物敏感,喜欢独特和创新,易于沟通,自我感觉良好,乐于接纳自己,也希望给外界留下良好印象。

这五个方面基本涵盖了良好社会适应性人格的主要内容。

2.社会适应行为的情感智力理论在人格心理学家重视人格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时,智力(认知)心理学家则强调智力在个体社会适应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社会适应是一种智力活动,社会适应的本质是个体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来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适应环境,保持与社会环境的和谐。

具有代表性的是社会适应行为的情绪智力理论。

情绪智力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Daniel·Goleman)提出的。

他认为一个人要较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一般必须具有良好的情绪智力。

他把情绪智力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内容。

①了解自我的情绪、自我知觉的能力。

②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

③自我激励的能力。

④认识和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⑤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他认为自我知觉是情绪智力的核心,是人类对心灵的自我感受,是心理顿悟的根基;管理自我是建立在自我知觉基础上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安慰;自我激励是主体为趋向某一目标而做出的自我调动与自我指挥;对他人情绪的识别是体会他人情感的人际关系能力;处理人际关系是调控与他人相处的情绪反应技巧,具体指受社会欢迎程度、领导权威、人际互动效能等。

情绪智力的核心在于强调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和管理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情绪智力理论对我们研究社会适应行为和智力问题有重要的启示。

三、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适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层面以及有机体与环境各个层面之间的互动。

个体在不断成长,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个体必须主动积极地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就是要适应所处的生态环境的要求,才能得到发展。

对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对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研究。

近年来,有研究者把危险性因素(risk factor)和保护性因素(protective factor)的概念引入社会适应的研究,发现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对社会适应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5]1.危险性因素目前公认的危险性因素的定义,是尔富(Rolf)和约翰森(Johnson)提出的,寇帕(kopp)把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危险性因素分为两大类: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研究表明,危险性因素包括气质与人格(例如神经质)、提前进入青春期、冲动教育论坛4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3月·B 性、低智商和低教育成绩、父母不佳教养方式、父母低水平的监督、低父母依恋、虐待孩子、父母之间的冲突、破裂的家庭、反社会性父母、人口多的大家庭、社会经济因素、同伴影响、学校与社区影响,等等。

2.保护性因素在对危险性因素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发现,一些处于危险环境中的儿童和青少年克服了困难,没有产生问题行为。

这是因为存在某些调节、缓冲或隔离危险性因素的变量,即保护性因素。

保护性因素主要也包括两大类: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自尊、自我效能、责任感、成就动机、计划能力、积极归因、内控、高期望、自律、批判思维、热情、乐观、好脾气、敏捷、积极行动、高智商、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等。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内部和家庭外部两个方面。

家庭内部,有温暖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一致的行为规范、对孩子提供关爱和支持等;家庭外部,则包括亲密的同伴友谊、成人导师式的指导、良好的角色榜样、安全的学校氛围、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及宗教信仰等。

[6]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都是同时存在的,有些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是稳定的,有些因素则是变化的。

四、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培养青少年具有培养良好社会适应行为的潜质,但这种社会适应行为并非天然生成。

根据社会适应行为的人格模式理论和智力模式理论,以及影响因素,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培养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途径。

1.培养青少年的挫折耐受能力为了更好地应对挫折,青少年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辩证看待挫折和失败。

遇到挫折时,保持冷静,不把错误当成包袱,认真分析原因,理性归因,吸取教训,为成功作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可以采用积极转移,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遇到挫折心情烦躁时,做些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缓解情绪。

最后,把挫折视为过程而不是结果。

面对挫折和失败,以开朗、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着眼于发挥自己的潜能,注重过程中的自我实现,着眼于未来,这是战胜失败、重获成功的必要条件。

当挫折产生的不良情绪难以克服、无法消除、转移时,应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借助专家的指导使自己的情绪趋于平静。

2.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是青少年的基本活动之一,是青少年成才的必备素质,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基础。

没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不可能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

要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首先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包括诚实、正直、乐于助人、尊重他人、真诚、宽容、自信等,这是与人交往的基础。

第二,要主动交往并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交往是个互动的过程,只有积极主动与对方交往才能使对方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在后续的交往中形成强烈的定向作用,起到“先入为主”的效果。

第三,正确运用语言。

[7]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因此,要训练与人交谈的技能,学习倾听的技巧,学会劝说和安慰别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