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高考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

2017高考文言文翻译强化训练

2017年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一)狄仁杰以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河南,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

’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

”特荐为并州法曹。

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

”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①犯法,善才绳之。

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

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高宗大怒,命促刑。

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

”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

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

”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瓘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②之例,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

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

”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

须法外杀之。

”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

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命编入史。

又曰:“仁杰为善才正朕,岂不能为朕正天下耶?”授侍御史。

后因谏事,高宗笑曰:“卿得权善才便也。

”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惧之,仁杰按之,请付法。

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高宗乃许之。

由是朝廷肃然。

(选自《大唐新语》,有删改)【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

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

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

③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也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B.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C.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D.虽国之英秀/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不欲/推问请曲赦之/弃臣于无人之境/以为忠贞将来之戒/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

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

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

“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27.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狄仁杰凭着资历、声望被授予汴州判佐之职,却被吏人诬告,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得悉他的冤情后连忙向他道歉,并推荐他为并州法曹。

B.将军权善才查办了犯法的飞骑兵,得罪了飞骑兵,飞骑兵为了报复,到唐高宗面前捏造权善才的罪行,诬告其砍伐昭陵的柏树。

唐高宗听了悲伤得痛哭流涕。

C.狄仁杰坚持为权善才进谏,在侍中张文瓘挥动笏板命令其出去时,狄仁杰援引古例强行劝谏,称赞高宗有如尧舜,最终说服了高宗,挽救了权善才的生命。

D.第二、三两段关于狄仁杰执法的故事,刻画人物以语言描写为主,通过典型事件和生动的人物对话,充分表现了狄仁杰高超的辩才和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

须法外杀之。

(2)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二)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

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

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

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称臣。

乃欲..通使。

君王宜郊迎,北面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

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

”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

秦时已并天下。

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

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

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

《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词。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战国策•秦策二》: “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C.剖符,符,凭信。

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

《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北面,面北,面向北。

指臣服于人。

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

《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

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自傲自大。

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

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

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8.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三)杜暹,濮阳人也。

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

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

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

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

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等犯状。

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

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先蕃人情。

”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

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

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

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

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

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

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

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

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

慰朕怀也。

”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

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

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

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B.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C.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D.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