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春节习俗——主题班会
祭灶节
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 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 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每 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 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 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 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旧时称腊月二十三为“送小灶”, 二十四为“送大 灶” .每当祭灶这一天,家家都要将灶台、案台、 锅碗瓢盆收拾得干干净净,在神龛前设丰盛的祭 品送灶时,要把神龛中间的旧神位接下来,焚香 点烛,同时将旧神像在香炉前焚烧。焚烧时,全家 都要跪拜叩送,表示送灶神上天去“汇报情况” 了到。 了除夕晚上还要将灶 王爷接回来,称迎灶或 接灶。
初一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 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 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 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 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 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 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 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 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 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 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 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 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 "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 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 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 娱乐。
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 出现在宋朝。
元宵节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 “烤百病”“散百病”, 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 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 除灾。 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 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 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 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 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 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 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起源于 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 桃木板)。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 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 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 方向发展。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 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 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 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 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 水,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 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 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 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 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它表 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 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 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 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 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 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 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 饭前赶回婆家。
迎神接福
正月初四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 月二 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 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 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 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 迎神时,富裕人家要供上三牲-----鸡、鱼、猪头, 如果经济不允许,也可免去,但是一盘米、一盘 红糖却少不了。因为奉上白米千盘,意谓新年五 谷丰登;红糖一盘,暗含生活甜蜜。焚香上礼毕, 便燃放爆竹,这时神灵便全部各就各位了。
南பைடு நூலகம்人过春节习惯吃年糕, “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 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 高。
华人过节总不会忘记死去 的先人,春节也不例外。 供奉食物或鲜花以表心意, 是我国华人普遍采用的仪 式,祭祖的形式或许因宗 教信仰而不同,但纪念祖 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 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 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 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 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 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 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中国民间称正月初七这天为“人日”,“人胜节” 或“七元日”。据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 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和马,第七日 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类 的生日。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还保留着“捞鱼生(类似吃
生鱼片)”的习俗,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 而我国北方地区则还有用炒过的大米拌上饴糖、 做成球状或方状食品食用的习俗,寓意太平安康。
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 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 良辰,人们要放一些 食物在床下、灶间, 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 物,以祈求来年五谷 丰登。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 “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 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 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 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谷日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 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 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 晴朗,则在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天日节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 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 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 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 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 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 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 法。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 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 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 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 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 神,即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 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 为财神贺辰。据说,财神爷 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 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 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 又称"穷子"。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下象征性的 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 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 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 理。
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 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 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 气" 统统扫出门。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 的神茶郁垒,其中一位 手执钢鞭,另一位手 执铁锏。如果鬼魂在 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 事情,神荼、郁垒就 会立将它们捉住,用 绳子捆起来,送去喂 虎,因而所有的鬼魂 都畏惧神荼、郁垒。
石头节
正月初十,称为石头节,俗称十指。先民认为万 物有灵,石头是有灵气的,它代表一种坚韧、沉 稳、尊贵、高尚,代表着圣洁的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和优秀品行。石头节定在初十日,应该是从 初十的十音化来。十与石同音。这一天,民间忌 动石器,不搬石头。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 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 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 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 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 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 “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 成,或实心,或带馅。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 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 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 “三天官”,“天地官” 喜“ 乐,人故”上元节要燃 灯。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 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
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 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 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 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 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 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除夕的主要活动有四项: 吃团圆饭、祭祀、放鞭 炮、守岁。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 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 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腊八节:
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 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 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节"。腊八这一 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现又称八宝粥,用料以桂 圆、苡米、麦片、糯米、绿豆、红豆、芸豆、花生等八 物(也可选自己喜爱的如芡实、栗子等)。腊八这一天,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 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 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 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 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