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益生产设备管理

精益生产设备管理

“精益生产 — 全员设备保全暨注册 设备管理工程师高级研修班”
主讲:王彬
E-mail:aiyicisnow@
引言:什么是精益生产
模块一 现代设备管理
一、现代设备管理的发展趋势与所面对的挑战 随着工业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机械 制造、自动控制、可靠性工程及管理科学出现 了新的突破,使现代设备的科学管理出现了新 的趋势,把握这一新趋势,对于加强我国设备 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一新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 • • •
1、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 2、设备维修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趋势 3、可靠性工程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趋势 4、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趋势 5、从定期维修向预知维修转变的趋势
二、什么是TPM,TPM代表了什么意义 TPM有以下五项内容组成: 1、以建立追求生产体系极限效率化(综合效率 化)的企业素质为目标。 2、以现场构筑能够未然防止所有损失的结构, 即以生产系统整个寿命周期为对象,实现“灾 害为零、不良为零、故障为零”等。 3、从生产部门普及到开发、营业、管理等所有 部门。 4、从领导到一线作业人员全员参加。 5、通过反复的小组活动达到损失为零。
1、全员生产维修(TPM)管理的发 Nhomakorabea进程(2)
• 到了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重视设备的可靠性、可维修性设计,从设计阶 段就考虑到如何提高设备寿命,降低故障率,使设备少维修、易于维修,这 也就是维修预防(MP)策略。维修预防的目的是使设备在设计时,就赋予其高 可靠性和高维修性,最大可能地减少使用中的维修,其最高目标可达到无维 修设计。日本在60年代到70年代是经济大发展的10年,家用设备生产发展很 快。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的很多产品已实现无维 修设计。 4.全员生产维修(TPM)阶段(1970年至今) TPM (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又称全员生产维修体制,是日本前 设备管理协会(中岛清一等人)在美国生产维修体制之后,在日本的 Nippondenso(发动机、发电机等电器)电器公司试点的基础上,于1970年 正式提出的。 在前三个阶段,日本基本上是学习美国的设备管理经验。随着日本经济的 增长,在设备管理上一方面继续学习其它国家的好经验,另一方面又进行了 适合日本国情的创造,这就产生了全员生产维修体制。这一全员生产维修体 制,既有对美国生产维修体制的继承,又有英国综合工程学的思想,还吸收 了中国鞍钢宪法中工人参加、群众路线、合理化建议及劳动竞赛的做法。最 重要的一点,日本人身体力行地把全员生产维修体制贯彻到底,并产生了突 出的效果。
TPM的定义中,T、P、M各字母具有以下的意义: T—Total :“全面” 的意思,意味着内容中 “综合效率化”“生产系统整个寿命周 期”“所有部门”“全员参加”的全部。 P—Productive:“生产”的意思,是生产系统 效率化的极限追求,使“灾害为零、不良为零、 故障为零”等所有损失为零。即不仅意味着追 求生产率,还意味着实现灾害为零、不良为零 的真正效率化。 M—Maintenance:“维护”的意思,即以生产 系统整个寿命周期为对象的广义的维护,可以 说是以单一工程的生产系统、工厂、生产经营 体为对象的维护。
2、TPM给企业带来的效益(2)

意大利的一家公司:推进TPM三年,生产率增长33. 9%,机器故 障减少95.8%,局部停机减少78%,润滑油用量减少39%,维修费用 减少17.4%,工作环境大大改善,空气粉尘减少90%。 目前推行TPM的企业已遍及北欧、西欧、北美洲、南美洲、亚洲、 大洋洲、例如在韩国,在80年代初2267家公司已有800家开始推行 TPM管理。日本为表彰TPM推广成果,设立PM奖,除了日本和日本 在海外的子公司外,从1991年以来,著名公司如简特、沃尔伏、贝尔 时、皮埃里和福特汽车公司等42家公司获得PM奖。 国内一些著名企业,如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广东科龙电器集团、 上海光明乳业、天津新伟祥工业制品有限公司、辽宁鞍钢集团、青岛 海尔集团、山东将军(烟草)集团也引进了TPM管理模式,取得明显 成效。 TPM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体现在产品成本、质量、生产率、库存周 转、安全与环境保护以及职工的劳动情绪等方面。
三、新一代的TPM以及其核心内容实施
1、全员生产维修(TPM)管理的发展进程 2、 TPM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3、 TPM与TQM、JIT的关系 4、 TPM的目标 5、 TPM的八大支柱与任务分担
1、全员生产维修(TPM)管理的发展进程(1)
• TPM起源日本,战后日本的设备管理大体经历以下四个阶段:事后修 理阶段;预防维修阶段;生产维修阶段和全员生产维修阶段。 • 1.事后修理(BM)阶段(1950年以前) 日本在战前、战后的企业以事后维修为主。战后一段时期,日本 经济陷人瘫痪,设备破旧,故障多,停产多,维修费用高,使生产的 恢复十分缓慢。 • 2.预防维修(PM)阶段(1950~1960年) 50年代初,受美国的影响,日本企业引进了预防维修制度。对设 备加强检查,设备故障早期发现,早期排除,使故障停机大大减少, 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在石油、化工、钢铁等流程工业系统,效 果尤其明显。 • 3.生产维修(PM)阶段(1960~1970年) 日本生产一直受美国影响,随着美国生产维修体制的发展,日本 也逐渐引入生产维修的做法。这种维修方式更贴近企业的实际,也更 经济。生产维修对部分不重要的设备仍实行事后维修(BM),避免了 不必要的过剩维修。同时对重要设备通过检查和监测,实行预防维修 (PM)。为了恢复和提高设备性能,在修理中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随时引进新工艺、新技术,这也就是改善维修(CM)。

2、TPM给企业带来的效益(1)


为什么TPM在日本乃至全世界都得到承认并不断发展呢?这主要是因为实行 TPM,可以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告效应,可以充分发挥设备的生 产潜力,并使企业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自从TPM在日本和世界各国企业中推行以来,给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 效益,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无形资产,下面列举一些具体事例。 日本的西尾泵厂在实施TPM之前,每月故障停机时700多次。在TPM推 行之后的1982年,已经做到无故障停机,产品质量也提高到100万件产品仅 有11件次品,西尾泵厂被誉为“客厅工厂”。 日本尼桑汽车公司从1990年到1993年推行TPM的几年里,劳动生产率提 高50%,设备综合效率从TPM前的64. 7%提高到82.4%,设备故障率从 1990年的4740次减少到1993年的1082次,一共减少了70%。 加拿大的WTG汽车公司:1988年推行TPM,三年时间,其金属加工线 每月故障停机从10h降到2. 5h,每月计划停机(准备)时间从54h降到9h; 其活动顶生产线废品减少68%,人员从12人减到6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