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经济与中外经济关系[单选]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阶段。
【多选、简答、论述】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水平:(1)传统农业十分发达;(2)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活跃。
【单选】据统计,我国人口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异乎寻常的增长,从明嘉靖、万历时的约1.2亿增至清嘉庆末年的4亿。
【单选】景德镇由于窑火不绝呗戏称为“四时雷电镇”。
【单选】明清以来商业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也主要集中于南方。
【单选】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一种极为典型的自然经济结构。
【单选】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静听手工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助耕。
【名词解释】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这种经济结构中,人们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换。
【多选、简答】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特征有:(1)这种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自给性和封闭性。
(2)这种经济结构具有突出的离散性。
(3)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显著的稳定性。
(4)这种经济结构还具有典型的同构性。
【单选】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多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占有者是地主、国家和自耕农,主要的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单选】土地商品化是自耕农所有制广泛存在的经济前提。
【单选】租佃制经营是对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最有利、最获益的土地经营形势。
【多选、简单、论述】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体内存在和发展的,在商品经济中渗透着深深的自然经济性质。
(2)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手工业虽然保持了持续的发展势头,并几度辉煌,但是封建社会手工业无力承担揭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序幕的历史任务。
(3)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商业十分繁荣和活跃,但是它瓦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能力却很有限。
(4)中国封建社会政府所实行的一整套重农抑商的政策和措施,不仅严重地抑制和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而且也压抑和摧残着新生的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章鸦片战争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多选】鸦片输入我国的历史是很早的,最早向中国输入鸦片是葡萄牙人和荷兰人。
【简答、论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危害有:(1)鸦片贸易的急剧增加,改变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使中国从19世纪初期开始,逐渐地由一个出超国转变为入超国。
(2)鸦片的大量输入,使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朽和反动。
(3)鸦片的泛滥,毒害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和体质,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严重萎缩。
(4)鸦片的泛滥,使本来消费水平就很低、购买力就十分有限的中国人把项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吸食鸦片,社会购买力日益低下。
(5)鸦片的大量输入,不仅使中国成为入超国,而且也引起了中国的通货。
【单选】白银的大量外流,这势必在国内引起金融恐慌,财力枯竭,导致银钱比价急剧变动,出现银贵钱贱现象。
【单选】黄爵滋于1838年提出的《严重漏卮以培国本疏》很有斥责性。
【单选】在林则徐严厉缉拿和有效措施的威力下,共缉拿鸦片两万余箱。
【单选】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也就是《南京条约》。
【单选、多选】1843年7月和10月与英国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后一条又称)《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
【多选、简答】《南京条约》及其附约的主要内容有:(1)割让香港;(2)五口通商;(3)勒索巨款;(4)协定关系;(5)取消洋行制度;(6)开设租界;(7)领事裁判权;(8)片面最惠国待遇。
【名词解释】五口通商:《南京条约》中的重要条款之一。
条约要求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
实际作用使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并逐渐破坏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单选、多选】《南京条约》要求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单选】《南京条约》中的赔款数额约当清政府当时财政收入的1/3强。
【单选】英国商人在各通商口岸,“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管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这一规定,无疑是对中国关税主权的极大损害。
【单选】开设租界使英国人可以携其家眷到中国的五个通商口岸居住。
【名词解释】片面最惠国待遇:英国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就向清政府要求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是一条严重危害中国主权的条款,中国只要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英国都可以同样享受,英国将总是享受中国给予最为优惠条件的国家。
【单选】中美于1844年7月3日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
【多选】美国通过《中美望厦条约》取得了除英国已取得的特权以外的权利,如:(1)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2)明确协议关税;(3)肆意侵略中国的领海权。
【简答、论述】《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西方列强攫取的各种经济特权。
中国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实行协定关税、取消行会制度、承认领事裁判权等,并被迫对列强实行最惠国待遇。
中国独立主权遭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由贸易顺差变为逆差,中国成为入超国。
第三节农村经济的萧条与危机【单选】洪秀全的科举功名幻想破灭,开始信仰基督教,走上推翻封建制度的道路。
【简答、论述材料分析】《天朝田亩制度》的政策主张包括:(1)在土地制度方面,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公有,均天下天地给农民耕种。
(2)在社会生产方面,赞赏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并据以设计理想社会的生产形式。
(3)在对待劳动性别地位方面,提倡男女平等,特别是在经济生活中主张妇女享有平等、独立的地位。
(4)在对外关系方面,反对闭关自守,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发展对外经济、政治和文化往来。
【简答】《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洪秀全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运动经济思想的最高体现。
《天朝田亩制度》是历史上这种农民革命所提出的唯一完整的农民小生产者的革命纲领和理想社会方案。
作为革命纲领,它目的在于摧毁以地主地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生产关系,实现广大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作为理想社会方案,它设想建立一个处处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人间天国。
他的经济思想,对后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过一定的影响。
但是他不可避免地还有小生产者的封建落后性,推行绝对平均主义、禁欲主义和军事化的社会生活是注定行不通的。
这都反映出他经济思想的乌托邦性质。
第四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单选】发展中国近代工业,以期多少能够抑制西方的商品倾销,成为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起来。
第一节中国资本原始积累【单选】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出发点。
【简答、论述】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与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区别。
(1)资本原始积累的产生原因不同。
(2)劳动者的来源不同。
(3)货币财富的积累方式不同。
(4)所处的内外环境及政府的作用不同。
第五章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命脉控制权的争夺第一节中国半殖导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危机的加深【多选、简答】《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1)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后辽东半岛被清政府以银三千万两赎回。
(2)承认日本对朝鲜控制。
(3)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5)允许“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名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
【简答、论述】《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危害:(1)它允许外国资本任意在中国投资设厂,根本不受中国政府的限制,这无疑对中国政府和中国的一个沉重的打击。
(2)条约规定中国要向日本赔偿各种损失二亿两,加上辽东半岛的赎金三千万两,共计达二亿三千万两之巨。
这对于每年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两的清政府来讲,其经济负担和压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3)《马关条约》第三条,中国割让台湾、辽东半岛这样大面积的国土给日本实在也是空前的。
【单选】《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入资本输出为主。
【单选】戊戌维新是清政府进行改良的首次尝试。
【单选】《辛丑条约》中国政府赔偿战争损失白银四亿五千万两,通常这笔赔偿被称为“庚子赔款”。
【简答】《辛丑条约》对中国经济的危害:(1)如此巨大的战争赔偿几乎成了套在中国政府头上的沉重枷锁,从此这后这个政府只有对外国俯首帖耳,再也不能在外国列强面前“胡作非为”了。
(2)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在中国驻扎军队,这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空前危害。
(3)外国侵华势力压迫清政府对统治集团进行清洗,所有反对外国建立各种政治经济联系、支持义和团的人都遭到了清洗,在外国势力的干预之下,清政府日益成为一个亲外国的傀儡政府。
【单选、多选】国家税收田赋、关税、盐税是主要的三项。
【单选】1913年,袁世凯政府以输德善后为名,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筹措的贷款,称为“善后大借款”。
【单选】“西原借款”是段祺瑞政府通过他的日本顾问西原龟三向日本借的一系列债款。
【名词解释】善后大借款:袁世凯为巩固其独裁统治,以办理善后为名,1913年向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筹措的借款,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以中国盐税、关税及直隶、山东、河南、江苏四省的中英税款作担保,并聘外国人掌管盐税征收事务。
至此,中国盐税大权完全被外国列强控制(或外国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名词解释】西原借款:1917~1918年,日本对华的借贷资本输出(或日本通过政治贷款来支持和控制北洋军阀政府),解决北洋军阀政府的财政危机。
段祺瑞政府通过西原龟三向日本借款,其中最大的八次借款总额达1.45亿日元,这笔外债被称为“西原借款”。
段祺瑞政府为取得“西原借款”,把东北的修筑铁路、砍伐森林和采矿等一系列主权出卖给日本,为日本全面侵占中国东北埋下隐患。
第二节民国初期的商业,金融业和城市公用事业【单选】1897年,在上海出现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银行,即中国通商银行。
【单选】1905年,在北京出现中国第一家由国家经营的银行,即户部银行。
【多选】在上海、杭州等城市出现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被称为“南三行。
”【多选】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出现的“盐业银行、大陆银行、金城银行和中南银行,被称为“北四行”。
第三节民国初期的中外经济关系与对外贸易【简答】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是:(1)外国在华贸易投资的增加,外商的经营网由城市伸向农村,从沿海伸向内地,这一方面加强了对中国农副产品的直接收购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外国商品的销售量。
(2)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扩大了商品的购销领域,尤其在铁路修通、轮船通航、汽车通行后,使各种货物进出便利快捷,有些原来没有被开发利用的货物,也开始成为大宗出口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