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史课后题答案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史课后题答案复习资料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土地资源的特点】优势:我国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

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种类丰富产品。

劣势:(导致传统农业规模小、脆弱)(1)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和人口矛盾突出。

(2)土壤种类繁多,但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矿产资源的特点】我国国土广,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

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

二是单一矿少、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开发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1、小农家庭的规模及贫困状况汉后,小农经济普遍是贫困的五口之家,产品除消费交换外所剩无多,不足应付家庭正常支出外的需求。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为了维持生存,小农在生活和农业生产投入上都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历史上赋税绝对值连增,赋税在多数时期一直维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窘迫,不得不依赖于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等副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二、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缓慢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土地所有制结构】(1)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也是发展最充分、最典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2)国家土地所有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国家土地所有制主要包括:大量未开垦的土地,诸如山林川泽沙漠荒地等。

国家直接控制的可耕土地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中国传统社会最大量、普遍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规模小:由于它是把所有权和经营权牢固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占有土地的数量受自身经营能力的制约,在资金等物质生产条件都较恶劣的环境中只能寻求在数量有限的小块土地上不断地投入劳动力,强化精耕细作的程度。

极不稳定,流转速度快:一些自耕农通过购买土地上升为地主,更多的自耕农则可能丢失土地而破产。

土地买卖机制、土地兼并机制、土地离散机制同时起作用的结果,造成土地关系的剧烈动荡。

制约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过程十分缓慢。

【租佃关系】传统社会租佃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1)依附农租佃制,这是一种超经济强制关系,地主对于佃客及其家属的人身享有管辖、处罚和役使的权利,还有权限制他们的自由,可以迁徙转让他们。

(2)分成租契约租佃制,这是一种经济强制关系,佃农基本上拜托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还处于半分离状态。

(3)定额租契约租佃制,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发生分解。

这三种租佃制对佃农的剥削是十分残酷的、具有封建性。

严重影响了我国近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所有制结构和租佃关系是影响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主要原因。

三、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土地运动机制变动趋势。

【土地买卖机制】土地可以作为商品合法买卖。

【土地兼并机制】社会财富地产化、土地占有集中化。

土地兼并早在汉时代就已产生,这种兼并土地的经济活动几千年来始终没有终止。

【土地离散机制】是指通过土地买卖或其他方式,使土地占有规模日趋小型化、分散化的一种趋势土地离散机制是使我国传统社会一直未能出现稳定的产的重要原因。

第三章工商业发展与主要制度安排一、论述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及其特征【发展阶段】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手工业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1、汉代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要反映在铁器的广泛使用、丝制品的发展与造纸工业的创建三个方面2、宋代手工业的发展主要反映在矿冶业、雕版印刷工业以及纺织业的规模扩及印染技术的进步等方面。

3、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突出发展反映在制瓷、棉纺织等生产领域。

【发展特征】1、手工部门不断增加2、技术不断进步;劳动分工不断发展3、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工场手工业的出现4、手工业分布随经济中心逐渐南移5、官营私营手工业并存二、简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1、商业中心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这一过程,三国南朝始见征兆,唐后期加快发展,到宋代乃告完成。

2、城市之后,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唐时加快,明清时突出,出现专业市集,新兴市镇。

3、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加,行业细分,民用农副手工产品的地位提升。

4、商业开始时局限于流通领域,到传统社会末期逐渐与生产过程结合,如向小生产者预购、订货、贷款、当包买商等。

三、试述中国古代主要的商业制度及其对其时商业发展的影响【专卖制度】指某些重要的工商业部门禁止私人经营,而由政府垄断。

主要有盐、铁、酒、茶等专卖政策。

早期阶段可能抑制奴隶主势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巩固统治政权。

其最终结果是造成生产萎缩,人民的需求不但不能扩大,反而日趋下降,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应不断减少。

【均输平准法】(1)均输法规定郡国应缴贡物,按照正常市价,折为当地出产的土特产品。

这些产品是商人们一向贩运出境的物品,郡国只要就地交给均输官就行了。

均输官像过去的商人那样将这些商品运往需要该种物品的其他地方去销售。

这样一来就把贡品商品化了,政府不必再加一文钱就可以从土特产的辗转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而民营商业的贩运贸易却部分的被官府取代了。

随着均输法的全国推行,活跃了地区间的各种物资的交流;大大扩充了财政收入;私人批发商的贩运贸易则受到很大的限制。

(2)平准法由官府来吞吐物资,平抑物价。

使物价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

四、清政府闭关锁国的主要容【限制贸易口岸】、、、云台山为外贸口岸;后来只开;【限制商民出入】出海贸易需要执照;【限制贸易物品】严禁兵器铁器书籍出口;数量严格限制;【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外商需经政府特许。

第四章古代社会的财政、货币与金融一、中国古代的财政收入制度,为什么经历从控制人丁为主到控制地产为主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大致分为人丁为本和地产为本两个阶段。

【人丁为本阶段】中国古代的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剩余产品有限且不稳定,国家必然对劳动者人身的直接控制来控制社会资源、获得财政收入。

【地产为本阶段】唐中期均田制度名存实亡,逃避赋役,地主兼并等原因,不少农民远离故土,四处流散,没有固定的产籍,严重冲击了赋役征收,租庸调制难以为继,以地产为本获得财政收入的制度开始了,其标志是两税法的实施。

以后基本保持不变。

随着农业生产进步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力役和人头税直逐渐被摊入土地,从控制人丁为主演变为控制地产为主。

三、试从制度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变迁。

【战国汉】金钱并行货币制度汉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黄金一般只作为价值尺度,支付工具和储藏手段,流通手段专用铜钱。

【晋南北朝隋唐】钱帛兼用制度由于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虽然铜钱流通,但各种实物充当交换媒介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各类实物中,绵帛作为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地位最为突出,绢帛充当货币是与商品经济落后情况下的简单交换相适应的。

【宋至明初】钱钞共存制度纸币是在信用汇兑和“交引”等有价证券广泛使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逐渐发达,货币状况与商品流通的矛盾尤其尖锐,于是出现了纸币,铜钱为辅币。

【明中期至清】银钱咸通制度随对外贸易的发展,外国大量输入;明中期后,排挤纸币、取代铜钱成为主要流通手段,从此确立了中国古代后期以为主,以铜钱为辅的货币制度。

清代市场对于货币制度的需求极大,但国家对于货币制度的供给严重落后、清末,各地开始依照外国银元铸造银币,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古代的信用经济发展较早,水平也不低,但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欧洲那样的金融业?【货币形态多样】【货币职能不集中于一体】【铸造流通的地域性】第五章中国传统经济的特征与波动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是什么?【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①农民小生产者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自身的需要进行生产。

②农民不但自己生产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手工业品,具体表现就是耕织结合。

③地主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是自己享用,很少用于交换。

人们的经济生活基本停留在自然经济围。

【发展中的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交换很早就出现了,并不断的发展着。

市场交换是自然经济的必要补充,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附属物。

【长期延续的中国传统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农民家庭尽量不与市场发生关系,或将买卖限定在固定的有限的经常不变的围,这种习俗和观念也严重的限制了市场的扩大,在中国传统市场的模式下,商品交换不管其怎样发展,并不能改变作为自然经济补充的地位,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的经济制度。

二、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是什么?【自主经济】(1)农业地位促使地主经济和自耕农经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2)地主除交税外,不存在对上级领主的依附,自耕农也不存在对地主的依附,是有活力的经济形式。

(3)地主经济存在扩大再生产的机制,自耕农可以将剩余产品出卖转变成货币,并用于购买土地扩大再生产,这两种基本经济形式构成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竞争机制】以地主之经济为代表的自主经济也是一种竞争经济;地主与自耕农在法律上是平等竞争关系;主延续几代后可能沦为自耕农甚至是佣农,自耕农也可通过购买土地上升为地主。

所以,中国地主制经济存在一种潜在的竞争机制,正是这种竞争机制导致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也是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历史周期性反复的根本原因。

【社会管理】管理体制包括发达的官僚机构和村社组织,将分散的地主经济、小农经济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国民经济体系。

三、试论述中国古代几次巨大的经济波动及其成因【几次巨大的经济波动】(1)汉到三国时期的三次巨大经济波动: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西汉末农民战争、三国战争等共有三次大的破坏。

而在期间和平时期,经济有较大的发展。

(2)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波动,此期间战乱频繁,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3)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经济反复波动,这期间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最繁荣的时期。

(4)宋到元末的经济动荡,宋代采取的制度措施,经济呈现出兴旺的局面,元末又遭到破坏。

(5)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波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但其中也有停滞和破坏现象。

【产生波动的原因】(1)自然灾害中国多自然灾害,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很低。

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使中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减弱,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周期是构成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原因。

(2)少数民族进攻南迁中国历史上始终存在着北方游牧族对中原的进攻和南迁,而在大规模南侵过程中,往往造成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倒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