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下表是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变化表。
该表反映了( )年份丝茶其它农产品和手工业品1871年—1873年87.20% 12.80%1891年—1893年51.50% 48.50%A.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B.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C.西方的丝茶制造业开始超过中国D.西方的生活习惯逐渐改变2.阅读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造成该表所反映趋势的根本原因是( )第2题图A.中国农民穷困,购买力低 B.鸦片走私泛滥,白银外流C.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低 D.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3.下表是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年代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该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晚清政府税收逐年提升 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C.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 D.民族工业取得初步发展4.“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
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
”近代中国的这场改革( )A.率先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B.一定程度上推动封建经济瓦解C.从经济领域深入到了政治领域D.基本实现了向工业文明的转型5.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提到:“窃自同治元年臣军到沪以来,随时购买外洋枪炮,设局铸造炮弹,以资攻剿,甚为得力。
”材料中的“设局”指的是创办( )A.江南制造总局 B.上海轮船招商局C.安庆内军械所 D.天津机器制造局6.光绪初年有人说:“外洋工料尤易冒浮,报价每至四五倍之多。
……故人谓机器局管事一年,终身享用不尽。
”此言论( )A.揭露洋务企业经营管理腐败B.批评外洋工进行敲诈勒索C.指出洋务官员待遇过于丰厚D.说明顽固派阻挠洋务运动7.1890年诞生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下列关于该厂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是洋务派在“自强”旗号下创办的军事工业C.是中国社会完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标志D.是洋务派在“求富”旗号下创办的民用工业8.决定下表中企业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1875~1892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企业名称开办年份停办年份及原因创办人直隶磁州煤矿1875 1883退股李鸿章湖北兴国煤矿1875 1879经费无着盛宣怀台湾基隆煤矿1876 1892亏损沈葆桢直隶开平煤矿1878 李鸿章徐州利国驿煤铁矿1882 1886亏损胡恩燮 A.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B.自然经济的抵抗C.封建官商合办的经营方式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9.如果要为如图选择一个图题,最为贴切的是( )第9题图A.“清王朝自救运动” B.“民族工业的春天”C.“实业救国的浪潮” D.“近代工业的起步”10.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著作中记载“沪地百货阗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即买办)一言,顷刻之间,千金赤手可致。
”对该现象解读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之前难以出现B.买办阶层在社会中活跃C.上海已经对外开埠通商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繁荣11.观察如图,对图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第11题图A.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B.两类资本所占比重差距在缩小C.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D.民族工业发展缓慢12.1900年《东南商报》记载,汉口“乡间老成妇女子,特购入棉纱,以自织成其所好土布,余剩则卖却”。
汉口乡间的现象反映出( )A.耕织结合更加紧密B.自然经济趋向瓦解C.西方经济掠夺加剧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二、非选择题13.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的诞生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政府正式派官员和商人携物出洋赴赛,始自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
……大清国的展品“物件悉尊华式,专为手工制造,无一借助机器”。
经评判,中国赛品“以丝、茶、瓷器、绸货、雕花瓷器、景泰蓝,在各国中推为第一”。
——《清末商品赛会活动评述》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洋务派开始在通商口岸创办一些近代企业,如1861年中国第一个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立;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成立;差不多同时,一些民用企业和民族企业也相继成立。
完成下列要求:(1)材料一为我们研究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经济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2)材料二中“近代企业”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带有近代性质的企业为什么最早在通商口岸出现?(3)某历史学习小组为研究洋务运动确立了一个“守旧与创新”的主题,如何理解这一主题的含义?14.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工业化开始起步。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妙在借水火之力,以省人物之劳费……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1865年)材料二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
……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
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置办外国机器的理由。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这一行为的直接目的。
(2)据材料二,指出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的资金来源,分析民用工业的性质和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在近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
归纳近代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特征。
第十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那个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21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选择题1.B【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经济解体。
题目中时间是1871——1893年以及信息“丝茶”其它农产品和手工业品逐渐上升,说明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故本题选择B项。
2.D【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经济解体。
首先要弄清这一均势是什么:输华货物不多,有波动,个别时间还在减少。
其次要注意时间是在鸦片战争及鸦片战争后。
3.C【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经济解体。
从表格材料看,农业税收的比重逐渐下降,工商杂税的比重逐渐上升,表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动,故选C。
A项没能反映本质问题;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B 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题不符。
4.B【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由题干信息“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可知,这次改革是指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故本题的答案选B项。
5.A【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由李鸿章“到沪以来”“设局铸造炮弹”,可知为A项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局为官办航运公司,B项错误。
安庆内军械所在安徽省,C项错误。
天津机器制造局在天津,D项错误。
6.A【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材料反映了在洋务派的军事企业——机器局的管事人员通过虚报工料报价贪污中饱的现象,实际是在揭露洋务企业存在严重的腐败。
C项说法错误;B项与材料不符,材料没有涉及顽固派;D项错误。
7.D【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并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B 两项错误,D项正确;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标志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故C项错误。
8.C【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题干要求选出“主要”因素,洋务企业的走向主要是由亏损或没有经费导致失败。
A、B、D三项都是次要因素,只有C项是主要因素,故选C项。
9.D【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
“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指的是是洋务运动,材料中虽然有关于洋务运动的内容,但还有一些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民族工业的春天”是一战期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的浪潮”在19世纪末出现,本题的时间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无论是洋务企业还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是近代企业,所以最贴切的标题是“近代工业的起步”,故D项正确。
10.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工业产生。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许广州一地对外贸易,上海还没有成为通商口岸,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通事”在中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沪地”“中外贸易”表明当时的上海已经是通商口岸,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通事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后来大都发展为官僚资本主义,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1.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工业产生。
通过观察图示可以发现,D项说法不准确,因为商办的企业数量是急剧增加而不是在减少,这说明民族工业并不是发展缓慢,而是迅速发展。
12.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工业产生。
由上表可知外迁人员中种田人数逐渐减少,迁至城镇做工、经营小商业,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逐渐增多,表明外迁地域逐渐由农村转向城市、国外,故①正确;外迁人员中种田人数减少,做工、经营小商业,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逐渐增多,表明谋生手段的变化,故②正确;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在甲午战后,故③错误;沿海居民外迁谋生从事做工和商业表明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13.(1)手工业居世界领先地位;近代工业落后。
(2)含义:使用机器生产。
原因:通商口岸外国势力侵入早;自然经济解体比较早;交通便利。
(3)创办近代工业,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王朝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了新式人才,冲击了旧思想、旧观念,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理解:守旧是指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创新是指洋务运动的措施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4.(1)理由:有利于民生;节省人力、物力;与民争利。
目的:服务于军事工业。
(求富,为军事工业筹措资金。
)(2)来源:政府和商人;性质: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作用: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地位:迈出了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
特征:政府主导,民间参与;最初创办军事工业,后来又发展到创办民用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