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
非笔试课程考核报告
2014 至2015学年第一学期
考核课程:日本城市规划详解
提交日期: 2015年 3 月 24 日报告题目:日本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借鉴
考核成绩
考核人
姓名唐惠娟 _ 学号 2013050112 年级 2013级
专业城乡规划学
所在学院建筑城规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研究生处制
日本城市规划对中国的借鉴
——基于对日本大正—昭和初期城市化发展历程的研究
摘要:
大正—昭和初期是日本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在此期间,日本确立了统一的城市规划制度,推进了城市化进程,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日本城市化特征,虽然日本这一阶段的城市规划制度、技术、模式并不成熟,且体现出诸多弊病,但这对目前正处于城市规划与建设重要时期的我国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鉴于此,本文将对日本大正—昭和初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背景、特征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该时期日本城市规划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日本;城市规划;大正—昭和初期
大正—昭和初期(1912—1935),日本作为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制定了一条适合其国情的城市化道路,而在该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日本城市规划制度与规划模式逐步完善,随着日本传统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化,彼时的日本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城市规划特征,包括大城市圈为主的规划模式、临海工业带现行发展的“非均衡式”规划理念,以及“交通现行”的规划策略等等。
不盲目参考发达国家经验,自主探索城市化道路,针对性地制定城市规划模式的做法,对正处于城市化发展重要阶段的我国而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产生的产业公害、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问题,也为我国城市规划事业带来诸多警示。
1 日本城市规划背景与基本制度
明治时期的东京市区改正条例是日本全国统一城市规划的起点和必要基础,但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城市逐步扩张,明治时期的规划制策略已经不再适用。
在此背景下,大正—昭和初期的日本逐步开始探索新的城市规划策略,于1919年出台了全国统一的城市规划法,此后逐步建立了更为适用的城市规划制度和相应策略,并改进了东京市区改正条例,最终形成以土地规划整理制度、建筑线制度、用途地域制度为核心的城市规划制度体系。
此时的全国统一城市规划,已经成为日本重要的国家事务,随着日本政府不断探索、践行新制度、新方法,日本城市规划吸引了更多技术、资金,加之城市规划官僚组织的不断探索,使得日本城市规划制度与策略日趋成熟。
2 日本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大正—昭和初期,日本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模式和理念等,有着较为突出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大城市圈为主的城市规划基本模式
大城市圈发展模式是将城市作为人口聚集的中心区域,不断向外辐射,进而
在大城市周围形成卫星城市,大城市与卫星城市相互呼应形成大城市圈。
这种城市规划模式,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市化发展。
刚刚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时的日本,尚未具有任何工业基础,政府利用财阀所享有的资源和势力推进工业化发展,这样一来,政客、商人聚集的大城市就成了工业化的出发点,并随着工业化发展逐步向外延伸。
10年代初的日本,形成了北九州、京滨、阪神、中京四大工业带,日本政府大力修建四个大工业带之间及其周边的铁道干线,使得交通便利、劳动力流动效率提高,交通干线上的许多小町村逐步发展为新兴城市。
大正时期,大阪周边的44个町并入大阪市,开始形成“大大阪”式的城市圈,此后,政府进一步强化大城市周围铁道以及郊外电车的建设,从而逐步形成了大阪与神户相结合的阪神工业带,以及北九州城市圈,之后昭和初期又着重发展中京工业带,形成中京城市圈。
为保障大城市规划模式的延续与发展,东京等六大城市还在一战后提出特别市制度,即要求府县双重行政,由大城市股则卫生、建筑、商业、交通的规划,要求建立一元化大城市行政监督制,最终该提案通过,大城市圈的为主的城市规划模式得以发展。
2.2 “非均衡式”的城市规划理念
日本城市化进程是由政府主导的,在大正—昭和初期,经济落后、耕地有限的情况下,日本政府采取了“非均衡式”规划理念,即率先发展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临海工业带,通过率先完成临海工业带城市化,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方式来实现全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对此,日本政府着重对对六大城市为主的沿海工业地带的工业、农业、交通、卫生等领域进行规划,将当时有限的劳动力、资金、技术、能源等社会资源高效率地应用在这些人口数量达到百万,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地区,最终形成太平洋工业地带。
彼时,太平洋工业地带周边,人口数量在3到5万之间的小城市,多数已经成为集三大产业于一身的综合经济体,且这种规模的城市遍布全国。
日本政府对其市区、农业、工业、郊区和生活与休闲地区进行了明确的规划,使这些城市的三大产业密切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3 交通先行的城市规划策略
城市化、工业化与交通现代化三者的发展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日本也是如此。
大正—昭和时期,交通现行是重要的城市规划策略之一。
早在明治时期,政府就主张强化道路建设,当时东京市区改正事业费中的60%以上用于城市道路建设。
到1912年,日本铁路总厂达到9631Km,包络877km的轻轨铁道。
一战时期,日本铁路干线网已经初具规模,为后来的城市化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19年城市规划法将“以交通建设为先”的理念提升到法律高度,道路、桥梁的建设在此后的城市规划中仍然占据关键性的地位。
到了二、三十年代,日本的铁道、航海、航空运输事业均高速发展,以六大城市为主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也在质与
量上均取得重要进展,如东京在昭和八年修建的公路全长达7300km。
3 日本城市规划对我国的影响与启示
大正—昭和时期的日本城市规划策略,对此时期日本现代城市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促进经济发展、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该时期的日本城市规划策略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对此我国应充分结合国情,审慎借鉴日本经验。
日本大正—昭和初期的城市规划中十分强调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与此同时也忽略了为市民生活提供保障的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最终导致交通建设与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极度不平衡,市民生活质量未得到显著改善;其次,在城市规划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日本缺并未就环境保护、工业排污等问题及时出台法律法规,导致产业公害问题严重,煤烟污染、粉尘污染、水源污染等引发市民的反对运动,但以失败告终。
鉴于此,我国可就大正—昭和初期的日本城市规划采取以下借鉴策略:
首先,可借鉴日本大城市集中有限发展的模式,以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一方面利用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带动经济、工业发展,另一方面对超大城市采取控制用地规模,使大城市向四周有序扩散。
目前,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城市规模较大的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和珠江三角洲,正在积极尝试大城市圈发展模式,此时,充分借鉴日本大城市圈发展策略,尤其是城市扩张与控制理论,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次,我国城市规划中,应重视交通建设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均衡发展,在强化交通干线建设促进城市圈形成的同时,注重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交通与公用基础设施,均是影响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应尽量虽小两者的差距,在协调规划的同时合理分配财政力量,实现完整、协调的城市化。
此外,城市规划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使其体系化、制度化才能保障其有持续、有序的开展。
对此,我国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对土地规划与利用、土地用途分区、环境保护、工业生产等问题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且对此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
在制度确立与法律制定时,一方面要综合专家学者意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听取公众建议和意见,避免重蹈日本因法治建设滞后、产业公害控制不力而引发反对运动的覆辙。
最后,我国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吸取日本城市化初期产业公害的教训,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维护好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严峻,水源污染、雾霾问题严重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这一方面与环境政策、法律滞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城市规划中对环保、绿化、城市功能分区等问题重视不足有关,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应始终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综合考虑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综合运用生态学、社会学理论,优化城市规划策略,确保城市化健康、合理发展。
4 总结
综上所述,大正—昭和初期的城市规划,对当时日本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当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失衡、产业公害等问题频出,但大城市圈模式、非均衡城市化理念和交通先行策略,为日本城市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借鉴日本城市规划经验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结合国情、有的放矢地吸取其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应对日本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贫困、污染等问题提高警惕。
只有兼顾城市与市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和城市化。
参考文献:
[1] 钟秀明、武雪萍.城市化之动力[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 陈路.日本明治时期城市化剖析[D].苏州大学,2008.
[3] 谭纵波.从中央集权走向地方分权——日本城规划事权的演变与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8(2):26-31.
[4] 何平均.日本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发展与启示[J].农业经济.2012(6):9-11.
[5] 曾珠.日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理论导刊.2014(2):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