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 蛋白抑制剂

药理学 蛋白抑制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三、抗菌作用机制相同

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影响全过程) 影响膜通透性 使细菌胞膜通透性增高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四、不良反应相同 1、第八对脑神经损害: 表现:前庭功能损害和耳蜗神经损害 眩晕、恶心、呕吐、 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耳鸣、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听力减退
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奈替米星(毒性最小)
依托红霉素或乙琥红霉素易引起
(转氨酶升高、肝肿大、胆汁郁积型黄疸)
停药可恢复,肝功能不良者禁用
阿齐霉素
Azithromycin
◆ 抗菌谱广 ◆ 口服吸收快 ◆组织分布广 ◆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 ◆ t1/2长,大多原型粪便排出
阿奇霉素
与红霉素:
① 对肺炎支原体的作用最强,抗流感杆菌和淋 球菌、弯曲菌也有效。 ②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的抗 菌活性较弱。
15元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
16元大环内酯类:麦迪霉素,交沙霉素,
螺旋霉素,罗他霉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4~16碳大环内酯环 第一代: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 交沙霉素;
第二代: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
第三代药物:不易耐药的酮基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抗菌谱较窄
◆ 对G+菌和部分G-菌有抗菌作用;
敏感的革兰氏阴性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球
菌、布鲁氏菌、巴斯德氏菌等
不敏感:
大多为肠道杆菌 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布鲁氏菌
[抗菌机制]
与细菌核蛋白体 50s 亚基结合,抑制 转肽作用和抑制 mRNA 移位,而阻碍蛋白 质合成。
临床应用
1.军团菌病、空肠弯曲菌所致败血症或肠炎、
白喉带菌者、支原体肺炎等首选。
四环素类与氯霉素类
■广谱抗生素
■对G+菌和G-菌、 ■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 螺旋体、阿米巴原虫等均有抑制 作用。
【四环素类分类】
•天然四环素类: 四环素(tetracycline) 土霉素(oxytetracycline) 地美环素、金霉素 •半合成四环素:多西环素(doxycycline) 强力霉素 米诺环素 (minocycline,二甲胺四环素)
酰基转移酶 (两者互相竞争结合部位,而呈拮 抗作用,故不宜合用)。
林可霉素类
■敏感菌引起的急、慢性骨髓炎的首选药。 ■青霉素无效或青霉素过敏的G+球菌感染,
呼吸道、软组织感染、败血症
■厌氧菌感染
林可霉素类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胃纳差,恶心、呕吐、胃部不适和腹泻, 以腹泻最多见,发生率为25%,也有假膜性肠炎 假膜性肠炎:用万古霉素、甲硝唑治疗。 过敏反应: 10% ,偶见皮疹、瘙痒、药疹等
护理注意事项: ①用药期间询问有无耳鸣、眩晕等早期症状 ②长期用药的病人要定期做听力监测 ③肾功能低下或老年人要适当减量使用 ④最好不与其他有耳毒性的药物合用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2、肾毒性 表现 :主要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可见蛋白尿、 管型尿、少尿、无尿、尿中红细胞、甚至肾功能 下降。 发生原因 氨基糖苷类主要经肾排泄并在肾脏蓄积 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 肾毒性的后果 可造成药物本身排泄减少 而加重其他不良反应。
性发作:敏感细菌
肺炎:
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
尿道炎和宫颈炎:多种耐药淋病奈瑟菌
皮肤软组织感染:敏感细菌
新大环内酯类药物 克拉霉素 Clarithromycin
◆抗菌活性强 ◆口服吸收好、不受食物影响 ◆分布广泛、组织浓度>血浓度
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不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不良反应轻、发生率低
组织分布广泛,并能沉积于骨及牙组
织内。
■排泄 主要:以原形经肾小球滤过排泄
部分:胆汁排泄,有肝肠循环
【作用机制】
(1)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与细菌核蛋白体30s亚基A位结合,阻止 tRNA的联结,而阻止肽链延伸。 (2)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使胞内重要物
质(核苷酸等)外漏,抑制DNA复制。
【药理作用】
红霉素(erythromycin)
【体内过程】 ■红霉素不耐酸,口服吸收少 ■肠溶片或酯化物 (依托红霉素/无味红霉素) 其抗酸,口服吸收好 ■乳糖红霉素iv
[抗菌作用] 抗菌谱近似青霉素
1. 对G+菌、G-菌和厌氧菌敏感;
2.对军团菌、螺旋体、肺炎支原体
及螺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有抑制作用。
3.对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的耐药菌 也有效。
2. 耐药金葡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者。
3. G+球菌感染:如大叶肺炎、扁桃体炎、猩红热、 丹毒、急性中耳炎或鼻窦炎等.(疗效不及P-G)。
[耐药性]
金葡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
性,且与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有 完全交叉耐药性。
【不良反应】
1. 消化道反应及伪膜性肠炎 2. 血栓性静脉炎:iv其乳糖酸盐常见 3. 肝脏损害:
林克胺类 Lincosamides
林可霉素类
林可霉素(lincomycin) 克林霉素(clindamycin)
■分布广、渗透性强,易渗入骨及关节 (但不渗入脑脊液) ■G+菌(除外肠球菌,但包括产酶菌株) 各类厌氧菌 G-菌:如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人型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等
林可霉素类
作用部位同红霉素(50S亚基),抑制肽
【临床应用】 严重G-杆菌感染的首选药
绿脓杆菌感染:庆大霉素+羧苄西林(协同作用)
G-杆菌混合感染:与广谱半合成青霉素类合用 金葡菌
及耐药性金葡菌感染
口服用于肠道感染或结肠手术术前准备
卡那霉素 kanamycin
抗菌谱与链霉素相似,只是稍强。
对多数常见的G-菌及结核菌有效。
对绿脓杆菌无效。
卡那霉素毒性较大,尤其耳毒性,可引起不可逆性耳 聋,发生率较高,对肾脏损害也较明显。 只在抗结核时使用或作为庆大霉素等的替代药。
肝毒性:黄疸、血清转氨酶升高
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伪膜性肠炎
部位:小肠和结肠 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 受累粘膜表面覆有黄白或黄绿色伪膜
多系在应用抗生素后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
调,难辨梭状厌氧芽胞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 素而致病 。
“抗生素相关性肠炎” 多发生于老年人、重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及外科大
◆ 对某些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及立克
次体有良好效果;
◆对产生‐内酰胺酶的葡萄球菌和耐药金
葡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通常为抑菌药,高浓度时杀菌。
作用机制: 不可逆地结合到
细菌核糖体50S亚基
的靶位上,抑制细菌 蛋白质合成。
(二)耐药机制
1.产生灭活酶 2.靶位的结构改变 3.摄入减少,外排增多 (三)药代动力学 1.吸收:不耐酸,用肠衣片或酯化物 2.分布:除脑脊液外各处均有 3.代谢 :肝经P450酶灭活 4.排泄 :主要胆道、肝肠循环
四环素类

吸收


受高价阳离子影响(如Mg2+、Ca2+、Al3+及Fe2+等)
形成难溶、难吸收的络合物,如抗酸药、乳制品
、抗贫血药或食物中的Ca2+、Mg2+、Al3+、Fe2+等金
属阳离子发生络合而妨碍其吸收。

吸收量有一定限度,服药量超过0.5g,血药浓度
不再随剂量增加而提高
■分布
口服易吸收但不完全,吸收后各
③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有胃肠道反应;
偶可见肝功能异常与外周白细胞下降等。
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衣原体引起的泌尿道 感染和宫颈炎等。
AZITHROMYCIN
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衣原体引起的泌 尿道感染和宫颈炎等。
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化脓性链球菌 鼻窦炎、中耳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
万古霉素
VANCOMYCIN
仅对G+菌有强大杀菌作用
(包括耐药菌株) 抗菌机制 :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
耐药性 :细菌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
且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万古霉素
VANCOMYCIN
▲其他抗生素治疗无效的严重感染,
如:耐青霉素金葡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 广谱抗生素引起的假膜性肠炎
[不良反应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1)性质稳定,有效期长,水溶性好。
药物呈碱性,在碱性环境中作用较强,
2)抗菌作用强,有杀菌作用
3)与β-内酰胺类有协同作用
并可与多种抗生素联合应用 4)有明显的PAE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一 、体内过程相似
1. 脂溶性小,在胃肠道不吸收或极少吸收 ( < 1% ) 。 2. 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组织中药物含量较 低,但肾皮质内药物浓度较高,有肾毒性。 可进入内耳淋巴液,浓度与用药量成正比, 因此有耳毒性。 3、 约90%以原形经肾排出,尿中浓度高, 可用于尿路感染。
丁胺卡那霉素(amikacin,阿米卡星) 【特点】 抗菌谱最广,对绿脓杆菌有效 对细菌所产生的钝化酶稳定 耳毒性、肾毒性有,但发生率低 【应用 】 用于庆大霉素等耐药的各种敏感菌感染 与羧苄西林或头孢噻吩合用 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其他免疫缺陷病引起的感染 二线抗结核药物
四环素类与氯霉素类
学习目标: 1、掌握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和用途、 不良反应。 2、 掌握氯霉素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及用途、 不良反应。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4、过敏反应相同 常见皮疹、药疹、发热等过敏症状, 也可以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 偶有过敏休克(链霉素)
抢救:以葡萄糖酸钙为首选药, 并注射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等 急性毒性 :表现为注射后出现口周、面 部、指端麻木感 。一般不须停药,也不 需什么处理可自行消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