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近代婚姻家庭观念的变革现代婚姻家庭观

第四讲近代婚姻家庭观念的变革现代婚姻家庭观


族谱日记反映出父权意识下降:
陕西茂陵张氏族谱中载有‚世风日降, 在 宗之人迫于饥寒, 虽父子不相顾, 况远至 数世‛, “虽兄弟不相顾, 况疏若比邻。‛
2.分居、异财及新式小家庭的出现。
家庭观念从‚家本位‛向‚人本位‛转移,分 居离析者增多:兄弟东西,各操其业 一夫一妇新式小家庭出现: 婚姻自由、男女平等、 生活民主、经济独立
二、中国近代婚姻家庭观念变革的 基本内容
(一)婚姻方面:打破非人道的婚姻制 度,建立男女交往公开、恋爱自由的婚 姻制度,取消包办买卖婚姻、简化婚礼, 使男女当事人成为婚姻的主体,婚后生 活则提倡夫妻平等。
1.婚姻自主权的下移: 由父母包办向自主择婚转变
“不得任一肩,赞一辞,惟默默焉立于旁 观之地。” “民国以来,蔑古益甚,男女平权之说 倡,而婚配自泽”。(河北盐山) “不完全由父母主持,一般先征得子女 同意。”(山西忻县)
(三)离婚:离婚观念的改 变是家族主义破灭、个性自 由解放的一种表现
如何看待离婚、离婚是否合乎 道德(文绣、徐志摩)
文绣与溥仪的离婚证(1931)
文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离婚的皇妃
三个条件:
彻底脱离,各不相扰 日常衣物开列清单,应照此单全部 付给 必须拨付赡养费15万元
徐志摩(1897-1931):中国 近代史第一位离婚人
启示之二:婚姻家庭观念的变革是曲 折而复杂的。传统道德根深蒂固,同 时人们对新的婚姻家庭观念不能彻底 了解,容易盲目冲动。
赵五贞自杀事件 毛泽东:‚这件事的背后,是婚姻制 度的腐败,是社会制度的黑暗,意想不能 独立,恋爱不能自由。‛ 胡适剧本《终身大事》
启示之三:近代婚姻家庭观念 的变革存有偏激情绪,尤其表 现在“独身主义”、“废婚” 和对家庭情感的冷漠方面。
清朝的结婚照
清末民初的结婚照
1919年“五四“运动 前,中国人结婚崇尚 红色,新人是绝对不 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20世纪20年代的婚礼
20世纪20年代
40年代
3.婚后生活注重夫妻平等、相敬相爱
部分妇女‚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不再 满足于依附地位,而是要求夫妻平等: ‚相敬相爱,如友如宾,有敌体之义, 无尊卑之分。 陈独秀:‚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 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
三、中国近代婚姻家庭观念变革的 特点
中国近代婚姻家庭观念的变革充满着 矛盾与冲突: 新旧观念的冲突 地域、阶层上的不平衡 思想与行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胡适、吴虞)
四、中国近代婚姻家庭观念变革的 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婚姻家庭观念的变革不只 是限于思想领域,还应当有社会经济、 政治领域的全面变革。新的婚姻家庭 观念由于缺乏社会经济政治基础而难 以立足。
《笑解烦恼结》 (送幼仪)
这烦恼结, 是谁家扭得水尖儿难透? 这千缕万缕烦恼结,是谁家忍心机织? 这结里多少泪痕血迹,应化沉碧! 忠孝节义——咳,忠孝节义谢你维系 四千年史髅不绝, 却不过把人道灵魂磨成粉屑, 黄海不潮,昆仑叹息, 四万万生灵,心死神灭,中原鬼泣! 咳,忠孝节义!
东方晓,到底明复出,如今这盘糊涂账, 如何清结? 莫焦急,万事在人为,只消耐心共解烦恼结。 虽严密,是结,总有丝缕可觅, 莫怨手指儿酸,眼珠儿倦, 可不是抬头已见,快努力! 如何!毕竟解散,烦恼难结,烦恼苦结。 来,如今放开容颜喜笑,握手相劳; 听晚后一片声欢,年道解散了结儿, 消除了烦恼!
‚求其配偶也,必求知识相当、情 性契合之人‛。 婚姻 ‚宜以爱情结合,而不容夹入 他种之观念‛。 蔡元培的择偶观
2.婚姻礼仪的删繁趋简:
婚姻程序上:《论婚礼之弊》抨击旧 式婚礼的‚繁文缛节之弊‛时说: “以一 人之事, 动劳百千之众, 揆之公德, 已 属有亏; 况以耳目之故, 驱人于奴隶之 域, 上以病国, 下以殃民。‛ 新式文明婚礼的出现
由遵从媒妁之言向 媒介多样化转变
征婚广告、通信订婚法
蔡元培(1868-1940)的征婚广告:
(一)女子须不缠足者; (二)须识字者; (三)男子不娶妾; (四)男死后,女可再嫁; (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
1900年,第一任夫人王昭病逝, 后与黄世振(仲玉)结为夫妻
蔡元培的第二份征婚广告:
(一)原有相当认识; (二)年龄略大; (三)熟谙英文而能为研究助手者。
让妇女可以摆脱家庭的束缚,谋求 自身解放;也有利于打破家庭制度 避免妇女成为生育机器,节制人口, 提高人口素质。
小 结
从婚姻、家庭、离婚、贞操、男系制与 遗产制、儿童公育及产儿限制等六个方面 的观念变革,我们可以感觉到近代社会那 种急风骤雨般的的思想大颠覆。 然而,这种变革往往带着对传统观念 的过度蔑视以及对现代观念的过度崇尚, 激情之后平静下来,人们就会发现思想变 革之路充满着荆棘与坎坷,尤其是在新旧 思想交替之际,各种冲突尽显其中。
1.中国传统道德失去权威
“儒家学说从一直是无可怀疑的信
仰中心,变成其基本特征是可疑的 和有争议的一种思想体系。”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1901-1991)
2.西学输入:
京师同文馆,上海同文馆、广 州同文馆、江南制造局译书局, 上海格致书院、广学会、益智 书会 “由这三个系统形成了当时输 入西学的基本规模,并以比较 稳定的平稳的速度向前发展”
58岁时娶第三任夫 人周峻(养浩)
通信订婚法:
王健善首创通信订婚法: ‚余以为宜由男女互通信, 先各抒 衷曲, 质疑问难, 徐议订 婚。‛‚创法请自我始, 敢告女同 志, 如欲与余通信, 可照下开住址 邮寄, 信到誓不示他人, 并望亦示 地址。‛
பைடு நூலகம்
择偶标准由 “门当户对”向重 感情、品行、学识方面转变
1862京师同文馆
赴欧美官员和知识分子(刘锡鸿、张德彝): “西人不知有父母,„凡为子者,自成人后, 即各自谋生,不与父母相闻。” “男女婚配皆自择,女有所悦于男,则约男至 家相款洽,常避人密语,相将出游,父母之不 禁,款洽既久,两意投合„„ 使自主焉。” “西国女子之嫁也,不待父母之命,不须媒妁 之言。” “男女私交,不为例禁。”
鲁迅《我之节烈观》
认为节烈救世说是残 害妇女的畸形道德,发誓 ‚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 除去世上害人害己的昏迷 和强暴‛
主张新的婚姻贞操观, 男女双方都有守节的义务
(五)男系制和遗产制方面: 女子也可以承袭遗产
1919年,李超死亡事件
1920年,陈独秀《男系制与遗 产制》,讨论继承权问题。
(六)儿童公育与产儿限制:
(二)家族观念: 传统家族伦理观念 受到挑战,新式小 家庭出现
1.父权意识下降
‚子孙受长上诃责, 不论是非, 但当俯首 默受, 毋得分理。‛ ——司马光《家范》
吴虞认为父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 却当 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 同做人事, 没有什么恩, 也没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 自有人格, 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 ——吴虞《说孝》
封建礼教强迫寡妇守节有四大害: 一,苦寡妇数十年之身,是为害人; 二,绝女子天与生育之事,是为逆天; 三,寡人类孳生之数,是为损公; 四,增无数愁苦之气,是为伤和。 人之生而有生殖之器,则不能无交合色 欲之事。 —— 康有为《大同书》
童而精少,老而闭房,鸟兽 方春而交,轮轴缘气而动。平 淡无奇,发于自然,无所谓不 乐,自无所谓乐也。今悬为厉 禁,引为深耻,沿为忌讳,是 明诲人此中有至甘焉。 —— 谭嗣同《仁学》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二)中国传统家庭结构赖以 存在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 逐步瓦解,传统的农业文明开 始向近代社会文明转型。
1894年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
资本种类 外国资本 洋务企业 民族资本 企业 投资总额 279.14 万 元 经营或创 办资本 197.14 万 元 4500万两 500多万两 企业总数 工人数
40个 136个
13 000 -20 000 30 000
一批城市“边缘人”“既无家 庭思想之维持,复无安土重迁之观 念”。家庭不再是人们进行经济、 社会活动的中心,地方行政力量增 强,父权家长制基础开始动摇。
(三)中国社会的文化结构发生 空前变化,传统道德文化权威开 始丧失,儒家独尊的文化一统格 局受到“西学”的冲击。
第三,在现代社会,许多贞操问题, 如寡妇再嫁、处女守贞等等问题的是非 得失,都还有讨论的余地,法律不当以 武断的态度制定褒贬的规定。 第四,法律既不奖励男子的贞操, 又不惩罚男子的不贞操,便不能单独提 倡女子的贞操。
第五,以近世人道主义的眼 光看来,褒扬烈妇烈女杀身殉夫, 都是野蛮残忍的法律,这种法律 在今日没有存在的理由。
观近 念代 的婚 变姻 革家 庭
第 四 讲
主要内容:
一、历史背景 二、基本内容 三、特点 四、启示 五、现代发展
一、近代中国婚姻家庭观念变革的 历史背景
(一)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中国走到了 亡国灭种的边缘,救亡图存成了这一 时代的主题。先觉者沉痛反思批判自 己的传统伦理价值体系。 三个阶段: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 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
(四)贞操观念:压抑女性自由的封 建贞操观、节烈观受到猛烈抨击,新 的婚姻贞操观正在形成之中。 胡适《贞操问题》
鲁迅《我之节烈观》
胡适《贞操问题》:
认为传统的贞操论是不合 人情不合天理的罪恶, 并申明自己反对贞操法律 的五大理由。
第一,贞操既是个人男女双方对 待的一种态度,诚意的贞操是完全自 动的道德,不容外部的干涉,不须有 法律的提倡。 第二,若用法律的褒扬为提倡贞 操的方法,势必造成许多沽名钓誉, 不诚实、无意识贞操举动。
孙中山先生倡导男女平权。 在一九○六年《军政府宣言》 中明确表示:“我汉人同为 轩辕之子孙,国人相视,皆 伯叔兄弟诸姑姊妹,一切平 等。”还规定废除奴婢制度 和禁止缠足,以解放妇女。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
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 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 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 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 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 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 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