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婚姻家庭观与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比较

当代大学生婚姻家庭观与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比较

当代大学生婚姻家庭观与传统婚姻家庭观念的比较——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为例田 雨内容提要:本文是一篇对当代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与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对比的调查报告,文章首先运用文献资料对传统的婚姻家庭观进行论述,总结出传统的婚姻家庭观的一些特征,然后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将当代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与传统的观念进行对比;论述观念变化的原因、分析由于观念变化带来的影响等。

关键词:大学生婚姻家庭传统观念一.导言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家庭诞生的那天起,它就与社会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并相互影响。

一定的社会制度,在不同的程度之上影响着人们的婚姻家庭观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会有相应的婚姻家庭观念与之相适应。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变革,都不可避免的给婚姻家庭制度提出新的要求,灌注新的内容,赋予新的形式;婚姻家庭作为社会设置②的一个方面,并不只是被动的受社会制度的制约,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起着反作用。

一种和谐良好的婚姻家庭观,不仅对一个家庭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同时对一个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抛开家庭对社会的反作用暂且不说,我们谈一下婚姻家庭观对社会的影响。

本文就是在社会转型的基础之上,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中国近代社会经历过几次大的转型,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新中国的诞生,第三次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这次改革春风的沐浴之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国外的文化纷纷传入中国。

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得到改变,家庭的功能在这样的冲击之下或多或少的丧失,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观自然而然的受到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民众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是全盘接受外来文化还是有批判的继承;父母、婚姻、子女对他们究竟意味着什么?责任、累赘还是甜蜜的负担,这一切引起了笔者的兴趣。

已经说过,一个良好的婚姻家庭观不仅会对家庭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同时对一个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婚姻家庭观不只是针对已经成家立业的公民而言,因为一种良好的风气的形成,是从小,从青少年时期培养的结果,因而笔者将这一目光投向当代大学生。

大学生是这个社会特殊的群体,年轻的一代,正处在社会化的重要阶段。

他们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期望与热情,容易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对大学生婚姻家庭观的调查有助于笔者了解当代年轻人的思想;更为主要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对整个社会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发挥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家庭、婚姻或许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上,家庭已存在了数千年,人类对家庭的思考和研究也有了几千年,然而关于家庭社会学的研究只有150年左右的历史。

时间虽短,但是学者们对家庭内容的研究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因为家庭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笔者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一)文献回顾:由于家庭、婚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发展史上相当重要的问题,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从古至今,从未中止过。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孝经》等思想和著作中都有对家庭观念的论述,但是系统的研究应是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以后。

在中国早期社会学的繁荣时期20世纪30年代,产生了许多有关家庭研究的论著:如《中国婚姻史》、《中国之家庭问题》、《人口问题》③等。

一些有关家庭的社会调查在当时也很多,如李景汉所做:《五百一十五农村家庭之研究》、《北京郊外之乡村家庭》、《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等。

由于战争及“文革”等原因,社会学研究曾一度被中断。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社会学在中国恢复以后,家庭研究成了倍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领域。

其中“中国五城市家庭研究”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课题列为社会学学科三大重点之一,而且,并开始了在社会学领域建国以来首次用定量方法进行大型的抽样调查;“七五”规划十三个社会学重点课题中,“中国农村家庭研究”也是其中的一个,在1979-1987年的社会学研究选题中,婚姻家庭研究占13.1%为最多;1981年以后的社会学研究中婚姻家庭研究及关于该方面的书籍、文章也居首位,由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于1985年创办的《婚姻与家庭》杂志曾是专业性的学术刊物。

④由于中国社会在转型阶段,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从研究家庭转向了对城乡差距、农民工流动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研究上,家庭研究一度走入低谷。

但是随着离婚率的上升、人口老龄化但经济却停滞以及由于家庭问题带来的一系列不良现象的出现,中国家庭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因而,家庭问题应是被再度关注的时候了。

(二)笔者独特的视角: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许多国外的文化传入中国。

由于历史背景、知识结构的不同,这些西方文化或多或少的带给中国民众一些负面的影响。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大学生的家庭观念,即对父母的态度、对婚姻的态度、对子女的态度,虽然大学生本身在对婚姻和子女的问题上还并未有亲身的经历,所以本次调查仅仅是一个探索性调查:笔者关注的是当代大学生对家庭究竟抱有什么态度,比如在面对不断增长的离婚率时,我们在为离婚自由、解放人性、保护人权欢呼雀跃的同时,是否考虑到它对社会、家庭及个人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在面对老龄化的社会,我们是否想到:中国社会真的富了吗?笔者认为,大学生是一个可塑性极强的群体,在面对不断转型中的社会,他们是积极的应对或是消极的抵抗,这都将决定着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他们对婚姻家庭报什么样的态度,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社会。

因而,笔者认为,此次调查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三.样本与资料(一)样本的选择:在社会调查中,调查者样本的选取与调查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关系,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将调查地点选取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也同样是由调查者的客观环境决定的:首先,由于调查者是一名生活在盛乐校区的大学生,对周围环境有所了解,故有助于调查者把握总体的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其次,由于个人精力有限,在样本的选取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调查者所利用的样本根据2007年4月的一次调查的数据选取(首先从盛乐校区的19个院系中随机抽取9个院系,同时从就业指导处获得这9个院系的学生人数,如表一)由于历年的招生比例没有特别大的变化,所以在分层时对样本没有较大的影响;再次,本次调查在大样本的选择上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具体到每个个案的时候,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只好采取分层抽样和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构成最终的调查对象,即首先通过分层抽样统计出各个院系需要被调查的人数,再运用配额抽样的方法去各个院系中寻找符合条件的个人,这样做会对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不足以影响整体的效果。

本次调查是一次小型调查,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制约,调查者只选取了100个调查对象。

具体的选取方法如下:1.在选取调查对象时,调查者用了分层抽样,即以院系和各院系的男女生人数、汉授蒙授生人数为分层的标准,计算出男女生的比例,蒙授与汉授人数的比例。

根据调查报告的内容及撰写的需要,笔者不考虑授课语言的影响,只将男女生(即性别因素)作为条件列于下表:抽样院系数据表表一 单位:人院系 总人数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外国语学院 1116 157 959经济学院 544 210 334法政学院 832 281 551文学院 1388 356 1032科学史与科技管理系 182 90 92旅游学院 204 49 155地理科学学院 757 357 400历史文化学院 395 162 233教育科学学院 811 214 597抽样人数合计 6229 1876 4353盛乐校区人数合计 10112 3328 6784学生工作与就业指导处盛乐综办2007年3月统计2.根据该表,可以粗略的计算出盛乐校区的男女生比例,盛乐校区总人数为10112人,其中男生3328人,占总数的32.91%;女生6784人,占总数的67.09%,即盛乐校区男女生比例为3︰7。

抽样样本100人,根据3︰7的比例,被调查的男生应为30人,女生为70人。

样本总数为100,数量较少,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调查者仅根据男女生3︰7的比例,利用非概率抽样——偶遇抽样(又称方便抽样)与主观抽样(又称判断抽样或立意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构成样本。

(二)问卷的设计、修改与回收:本次调查主要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即通过自填式问卷(见附录一)的发放对被调查者进行调研。

问卷设计历时两周,并经过四次修改。

问卷中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大学生对父母的态度、对婚姻的态度、对子女的态度,通过对这三个内容的调查,从家庭伦理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共发放100份问卷,收回96份问卷,回收率为96%;其中除去漏填或错填的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并不影响调查结果。

四.分析与结果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一些关于传统家庭观念和当代中国民众婚姻家庭观的特征。

说起家庭观念,我们不得不提及的一个概念是“家庭伦理”,家庭伦理是指调整家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恋爱道德、婚姻道德和家庭道德。

这与笔者在本文中定义的家庭观念有一些吻合之处,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两者是同义词语。

一种观念的形成,与一个社会所崇尚(或摒弃)的行为规范准则有一定的关系,一种观念的改变,也与一个社会规范的改变有关。

笔者认为,家庭伦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观念,甚至可以说是家庭观念的核心,家庭观念是家庭伦理观的一种表现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是马克思社会实践论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人们的家庭伦理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外界联系的增强而不断改变。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社会中,男女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女子服从于男子;家长制占统治的社会中,父母之命是“圣旨”;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中,为了保障财产的不流失,一般将门当户对视为准则;直到工业社会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不断发展,女性的地位得以提升,才开始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

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将内容划分为三个方面,即大学生对父母的态度,对婚姻的态度,对子女的态度。

本文只是对大学生的婚姻家庭观与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进行对比,重点在于将大学生的家庭观念量化并以数据的形式表示出来,说明家庭观念的变化及变化带来的影响,而非侧重于对传统观念进行论述。

因而,本文接下来仅用很少的笔墨叙述传统的家庭观念,为了和调查内容一致,也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传统观念中,“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单元,承担着经济、心理、教化等功能,这些功能对家庭成员来说意义重大,不可或缺。

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上,以“孝”为核心,强调父慈子孝,儿子要为父母养老送终;传统的婚姻建立在传统的礼教之上,⑤注重婚姻本身,忽视婚姻本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商品化的婚姻关系成为了传统婚姻的主要表现形式,“休妻”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婚姻关系,它表明传统社会中的男权主义、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仍然是一种男尊女卑的思想,重男轻女,认为男孩才能延续香火,而且迷信多子多福,认为后代越多越好“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才是一种福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