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波阵面干涉
11.3.3 光的空间相干性和时间相干性
1.空间相干性 . 具有一定宽度的面光源S 具有一定宽度的面光源 可以看成是由 无数条线光源组成的, 无数条线光源组成的,每一条线光源各自在 屏幕上形成自己的一套干涉条纹. 屏幕上形成自己的一套干涉条纹.由于各线 光源的位置不同, 光源的位置不同,它们在屏幕上的干涉条纹 之间有一定的相对位移.光源宽度越大, 之间有一定的相对位移.光源宽度越大,同 级条纹在空间的分布范围越大. 级条纹在空间的分布范围越大.当各套条纹 的最大位移等于或大于条纹间距时, 的最大位移等于或大于条纹间距时,干涉条 纹消失. 纹消失. 这种与扩展光源宽度有关的干涉性称为光 的空间相干性. 的空间相干性.
考虑第级明纹的位置. (2)考虑第级明纹的位置.由明纹条件 k = 0,1,2,L δ = r2 − r1 + ( n − 1)l = ± kλ 代入上式, 将 代入上式,可求得加媒质 片后第 k 级明纹的位置 x′为 D D ' xk = ± k λ − ( n − 1)l d d
D 未加媒质片时 xk = ± k λ d
相邻两明纹(或暗纹)中心间的距离: 相邻两明纹(或暗纹)中心间的距离: D ∆x = xk +1 − x k = λ d
11.3.2 洛埃镜实验
E′
E
光程差为
δ = r2 − r1 +
λ
2
s1 s2
k
L
因为从 s2 发出的光线都有半波损失,所以 发出的光线都有半波损失, 的附加光程差. 必须加 λ 2 的附加光程差. 平面反射镜与光屏 E ′ 的交线理论上应是 暗条纹,实验的确如此.所以说, 暗条纹,实验的确如此.所以说,洛埃镜实验验 证了半波损失理论. 证了半波损失理论.
两式相减得: 两式相减得
r22 − r12 = ( r2 − r1 )(r2 + r1 ) = 2dx
因为D >>d,所以当x <<D 因为 >> ,所以当 << 时,r1 + r2 ≈ 2 D
d δ = r2 − r1 = x D 设入射光波长为 λ
则:
± kλ 明纹中心) 干涉相长(明纹中心) λ δ = 暗纹中心) ± ( 2k + 1) 2 干涉相消(暗纹中心)
2.时间相干性 . 因为光源总有一定的谱线宽度∆λ ,由于∆λ 范围内的每一个波长的光都会形成各自的一套 干涉条纹, 干涉条纹,且除零级以外各套条纹间都有一定 的位移, 的位移,所以它们非相干叠加的结果会使总的 干涉条纹的清晰度下降. 干涉条纹的清晰度下降.当 D D kc ( λ + ∆λ ) = ( kc + 1) λ d d λ 时,总的干涉条纹消失 kc = ∆λ
λ2 显然有: l0 = δ c = 显然有 ∆λ
可见,光源的单色性越好, 可见,光源的单色性越好,光源的谱线宽 就越小,波列的长度就越长. 度 ∆λ 就越小,波列的长度就越长.
在杨氏双缝装置中, 例1 在杨氏双缝装置中,若在下缝后放一 折射率为n,厚为L的透明媒质薄片 的透明媒质薄片, 折射率为 ,厚为 的透明媒质薄片,如图所 示. 求两相干光到达屏上任一点P的光程差 的光程差; (1)求两相干光到达屏上任一点 的光程差; 分析加媒质片前后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2)分析加媒质片前后干涉条纹的变化情况 ( ) 解: 1)加媒质 P r1 x 片后两光束到达P 片后两光束到达 s1 点的光程差 r2 d 0 δ = [(r2 − l ) + nl ] − r1 s2 L D = r2 − r1 + ( n − 1)l
k = 0,1,2,L
干涉条纹各级中心位置可表示为 D 明纹中心 ±k λ d x= D λ ± ( 2k + 1) ⋅ 暗纹中心 d 2
k = 0,1,2,L
k 为干涉条纹的级次,正负号表示各级干 为干涉条纹的级次, 涉条纹对称分布在中央明纹( 的两侧. 涉条纹对称分布在中央明纹( k = 0)的两侧.
λ 实现相干的最大光程差 δ c = kc (λ + ∆λ ) ≈ ∆λ
2
相干光必须来自同一个原子同一次发射 的波列,而这种波列的长度(光程) 的波列,而这种波列的长度(光程)为 l0 = cτ 0 τ 0 为波列持续的时间, l0 是两相干波的最大 为波列持续的时间, 光程差.显然,波列的长度越长, 光程差.显然,波列的长度越长,则这两个 波列在相遇点相互叠加的时间就越长, 波列在相遇点相互叠加的时间就越长,干涉 现象越明显. 现象越明显.这个性质称为时间相干性
D ∆xk = x − xk = − ( n − 1) l d
' k
d r2 − r1 = x D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1.3 分波阵面干涉
11.3.1 杨氏双缝干涉 11.3.2 洛埃镜实验 11.3.3 光的空间相干性和时间相干性
11.3.1 杨氏双缝干涉
P
r1
s
s1 d s2
r2
x
O
D
光程差为 δ = r2 − r1 由几何关系有 d 2 d 2 2 2 2 2 r2 = D + ( x + ) r1 = D + ( x − )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