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古代官学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古代官学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 • 求知兼求能 • 前期和后期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21
第二节 官学制度的发展(汉唐宋明清)
一、“独尊儒术”与汉代“太学”
董仲舒
汉武帝
22
• 1.董仲舒的贤良三对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置明师;重选
举,广取士。 形成了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
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是专制皇权的行政 支柱。 • 2.独尊儒术的内容
9
“壬子卜,弗,酒小求学?”
• 意思是壬子这一天举行占卜,弗求问上天, 为了王子入学,要设酒祭祖,这样办是否 可行?
• 这表明奴隶主贵族把教育下一代当大事看 待,入学要占卜,设酒祭祖。
10
二、官学制度的建立——西周 1.学在官府是西周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奴隶主贵族建立国家机构,设官分职,从 事管理。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 文字记录,汇集成书,由当官者来掌握,这种 现象,史称“学术官守”,并由此而造成“学 在官府”。
“学在官府”有三个表现:惟官有书而民 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 学。
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人 和平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11
2.学校类型 (1)大学与小学:根据学生年龄分
大学在郊,规模较大,中有五学:辟雍、 东序、成均、瞽宗、上庠,分科教授典礼、 音乐、文字、舞蹈等。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规模较小,司教的民称为“小辅”。
4
东汉养老画像砖
5
从甲骨卜辞来看商代的学校
1、商朝已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2、商朝的学校已有一定的规模。 3、商朝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很重视。
6
甲骨卜辞
• “甲”是乌龟的背壳,“骨”是牛的肩胛 骨。“卜辞”是占卜的记录。
• 凡是完整的卜辞,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 格式:“某某日卜,某人问要做某事, 是吉?是不吉?”
16
钟 鸣 鼎 食 之 家 的 礼 具
17
射箭的技术训练
射御
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18
书数
书指文字,数指算法。二者是文化基础 知识技能,作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 习。大学则要内容深一些,《诗》、《书》 是大学学习的内容。
19
数
20
六艺教育的特点
• 文武兼备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
25
(3)学生:博士弟子、太学生、 资格:年18以上仪状端正者,好文学、 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 出路:经过考试分授不同官职,但有白 首空归者 待遇:免费食宿、有俸禄 管理:生活管理松散
26
(4)教学内容:古文经学、今文经学、 师法、家法
(5)儒经课试法:源于《学记》,大学 教育分为两段、五级、九年。 离经辨志、博习亲师、敬业乐群、 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
加强君权。 B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矛盾。 C以天道人情教化民众,有利于发挥一民
心的作用。
24
3.太学 (1)太学是封建官学的最高形态,公元前124
年设立,西汉规模小,50—300名学生,东汉 邓太后执政时大发展,全盛时有3万学生 (2)教师:博士、仆射、祭酒 • 儒林之官,四海渊源,宜皆明于古今,温故 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 • 生事爱敬,丧没如礼。师事某官,见授门徒 50人以上,隐居乐道,不求闻达,身无金疫 痼疾,36属不与妖恶交通、王侯赏赐,行应 四科(醇厚、质朴、谦逊、节俭),经任博 士。
设五经博士,确立了儒家经典的法定地位, 罢废了诸子传记的学官;尊孔、祀孔蔚成风 气,使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角落;通过 兴太学来强化儒家思想的灌输,并将儒家思 想具体化而为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标准;整理 儒家经典成为学校的任务;儒家的德行道艺 成为士人的努力方向。
23
“独尊儒术”的社会原因
儒家在如何治民的问题上有优势: A以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驾驭天下,有利于
14
(2) 国学与乡学: 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
设在王都郊外的地方学校总称乡学。依 行政区划设立,名称不一,有熟、庠、 序、校等。
15
3.“六艺”教育 • “六艺”是西周所有学校的基本课程。 • 礼乐:礼是指礼仪,包括各种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
行为规范。乐包括诗歌、音乐、舞蹈。凡是行礼 的地方,也就需要有乐,礼乐贯穿整个社会生活 活动,体现宗法等级制度。“乐所以修内也,礼 所以修外也。”包括五礼、六仪、大武乐舞等。
• 《静簋》中说,“六月初吉,王才藁京。丁卯, 王命静司射学宫,小子众服众小臣。仆学射”。 周宣王名静,这段铭文记载了周宣王还是太子 的时候,在丁卯这一天,周王命他在学宫率领 其他小臣,侍众学习射箭的事。
13
青铜铭文上关于小学的记载
• 《师嫠簋》记载:“在昔先王小学,女敏 可事,既命女,乃祖考,小辅”。这段话 是周王对嫠讲的,说他过去在先王所办的 小学读书时,聪明能干,命他做少辅。
• 甲骨卜辞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简单 记录。
7
甲骨文中“学”的写法的演变
8
“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
“丁酉”是干支纪年中的日期,“丁酉卜” 就是丁酉这一天占卜,召集多个国家的子 弟到殷都来学习“戒”。
据考证,这里的“戒”有两种含义:“一 是持戈而警戒,一是持戈而舞蹈”。以 “戒”为教育教养内容,包含习武和习乐 的两个方面。
大学是大人之学。王太子八岁入小学, 十五岁入大学。公卿长子、大夫元士的嫡 子,十三岁入小学,二十岁入大学。其余 众子则十五岁入小学。
大学以礼乐射御为主,小学以书数为主 兼及一般行为。
12
青铜铭文上关于大学的记载
• 《麦尊》中说周王在镐京,“才辟雍,王乘于 舟……王射大鸿”。意思说,周王在辟雍,坐 在船上,射大雁。
中国官学制度的演变
• 官学制度概述 • 官学发展的主要历程
• 官学的特点
1
第一节 官学制度的建立 一.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的传说
2
尧舜时期米廪的传说
3
学校的萌芽
•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 而学校的出现则需要一定程度的文明发展,例如有
能够脱离生产的教师和学生,以及适于集中教学的 内容。 • 原始氏族社会末期,物质生产能力提高,只需一部 分人从事生产,就可以确保养活更多的人,例如掌 握生产知识和技能的老人。 • 古文献记载,氏族养老的场所称为庠、序,一般位 于米廪,即粮仓附近。老人有教导后代、传授生产 经验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职责。庠、序后来成为古代 地方学校的代称,可见中国学校教育最初产生于养 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