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第7章 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原理——第7章 教师与学生
教育机智:教师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
• 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 有了这种能力教师才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 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方 法并加以正确的应用。
陶行知与四块糖的故事
• 一天,育才小学校长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 的男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命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时,王友已经等在门口挨批评了。 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 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吃惊地接过糖。 •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在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 奖给你的,因为当我要你不再砸人时,你就立即住手了,这 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吃惊了,眼睛睁得 大大的。 •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 你用泥巴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 明你合乎正直,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王 友非常感动,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几下吧! 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 • 陶行知满意的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正 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 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正确理解: •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是主体与客体 的统一体。 • 在教育过程中外界的一切影响并不是简单地输送 或移植给学生,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吸收、 转化,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 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只是外因,任何知识技 能的领会与掌握都要依靠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 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尊 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学习规律为前提。
•
师生关系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石。建立良
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教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师生关系并未处于一 种比较良好的状态。如何根据新时期的社会特 点和青少年发展特点,建立新的符合时代、学
生和教育要求的师生关系,是一个非常值得探
讨的问题。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
• 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 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 互对待的态度等。 • 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具有多层次、多性质。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具有多 阶段特征。 • 叶澜从自我更新的角度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阶段。 – 1.“非关注”阶段:进入正式师范教育之前的阶段。 (接受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 2.“虚拟关注”阶段:师范学习阶段 – 3.“生存关注”阶段:教师刚入职阶段,常常产生 “我能行吗?”的疑问 – 4.“任务关注”阶段:进入“我怎样才能行阶段” –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表现出自信和从容
• 非职业化阶段:“长者为师”、“能者为师”、 “学在官府”、“以吏为师” • 职业化阶段:东方的儒、墨“私学”;西方希腊 的智者派 • 专业化阶段: “量” 向“质” 转化,教师经由 专门的培训培养,取得合格资格证。
•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 1994年1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总则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 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 民的教育事业。
LOGO
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教 师 学 生 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是学校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也是教育系 统中的两个最基本要素。 有人说,教师是蜡烛;教师是园丁;教师 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 辉的职业· · · · · · · · 那么,到底教师是谁?
教师的职业形象
• 教师的道德形象(敬业精神、乐于奉献、坚持 公正等) • 教师的文化形象(文化中介,教师形象的核心) • 教师的人格形象(个性心理品质)
请说说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
美国一位教育家在对9万名学生进调查后,归纳出好 教师的12种素质:
• 1、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 怕上学了。” • 2、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面前像猴 子般戏弄。” • 3、耐性——“她绝对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能做到为止。” • 4、兴趣广泛——“她带我们到课堂外去,并帮助我们把学 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 5、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和笑容使我很舒畅。” • 6、公正——“她会给予你应得的没有丝毫偏差。” • 7、幽默感——“她每天带来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 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是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与学生作为未成年的社 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关系、政治关系、 文化授受关系、道德关系、法律关系。师生的社会关系 是规范性的,是人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在教育教学中的 反映。
• 2、以直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
• 教师中心论”把学生看成是可以随意涂抹的一张白纸,一个 可以任意填灌的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对教师来说,处于一种 从属地位。 •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凯洛夫(学生是白纸、容器)
• “学生中心论”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儿童变成了 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 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 于辅助地位。 • 代表人物:杜威、卢梭(学生是太阳,教师是地球)
第二节 学 生
• 学生对教育工作的对象。对学生的认识构
成了我国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学生观。不同的学 生观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建构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思考:
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例:陶行知先生“公鸡啄米”的故事
• 学生的本质特点:
1.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2.是有发展需要的人 3.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教师指导;规范化学习;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4.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让我们一起思考:
知识传授者 学习者和学者
教师 角色定位
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学生学习的榜样
学生的朋友
• 教师的角色是多方面的,既有显性的又有 隐性的;既有认知方面的,还有情感方面 的。 • 这些角色统一于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 要熟练地运用积极角色技能,成功地扮演 相应角色,避免角色不清、角色紧张、角 色冲突和角色失败。
• 8、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 气,不过我从来未见过。” • 9、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别人去认识自己, 我的进步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 • 10、伸缩性——“当她发现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 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 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 这样。” • 12、颇有方法——“忽然间,我能顺利念完我的课 本,竟然没有察觉到这是因为她的指导。”
二、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的专业性发展
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 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 较成熟的发展过程。(专业新手—专家型教师) •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 – 专业理想的建立 – 专业态度的养成 – 专业知识的拓展 – 专业能力的发展 – 专业品质的形成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 1.了解和研究学生 •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 4.建立教师威信 • 5.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 6.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对学生充满期待
•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
• 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 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 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学生是 发展的人
学生是 独特的人
学生是 教育活动 的主体
学生观
第三节 师生关系
校园童谣
现代老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 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 班里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 学生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他父母找。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说,“我们应该 重新评价师生关系在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础, 特别是当师生关系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关 系的时候。”学生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形成了消极 的体验,感到了一种被控制感和无力感。 • 师生关系不应该以知识的授受为中心,而是学生 完整的人格与教师完整的人格相互交流形成的一 个“教育性关系”。师生关系不是教学关系的副 产品,而是教学工作得以进行的前提。(亲其师, 信其道。)
(三)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1.师范教育(专业性的起点和基础) 2.入职培训 (岗前培训、师徒帮带) 3.在职学习 4.自我教育(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 优秀的老师其实主要不是学校 培养的,而是个人自我塑造的。 当然,这个自我塑造的过程往 往是非常漫长的,也需要借助 各种外在力量和个体有意识的 自我努力。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促进学生的整 体发展和自主发展而结成的教育与被教育、组织与被组 织、引导与被引导等主体间关系。
• 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而构成的 内在联系,包括人际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个性关 系等。 –实质是师生个体之间的情感是否融洽、个性是否冲 突、人际关系是否和谐。
• 教师职业演变的基本线索是:教师从古代的由官吏兼 任到近代的教官分离,逐渐朝教师职业的性质
•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 • 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一、教师职业的认识
(四)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 1.复杂性(劳动目的和任务、劳动对象、劳动方式) • 2.创造性(劳动对象、劳动内容、劳动方法 对学生 的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机智等) • 3.示范性 (“师者,人之模范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 4.劳动周期的长期性和成果的迟效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5.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 6.集体性和个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