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县智慧城市试点规划纲要东海县人民政府二○一三年六月目录1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1 -1.1发展背景及现状- 1 -1.1.1 发展背景- 1 -1.1.2 发展现状- 4 -1.1.3 发展需求- 8 -1.2发展趋势及理念- 9 -1.2.1东海智慧城市建设理念- 9 -1.2.2实现智慧东海的关键- 11 -1.3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 12 -1.3.1 东海全面平衡发展的有力支撑- 12 -1.3.2 东海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增长极- 12 -1.3.3 东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3 -1.3.4 东海城市管理的客观要求- 13 -2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4 -2.1指导思想- 14 -2.2基本原则- 15 -2.3发展目标- 16 -3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18 -3.1主要任务及控制指标- 18 -3.1.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8 -3.1.2 建设与宜居- 21 -3.1.3 管理与服务- 24 -3.1.4 产业与经济- 27 -3.1.5 创新任务- 33 -3.1.6 控制指标- 34 -3.2重点项目- 45 -3.2.1东海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5 -3.2.2东海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45 -3.2.3东海智慧城市全信息链数据中心建设- 46 -3.2.4东海智慧城市呼叫服务中心建设- 47 -3.2.5东海智慧城市重点应用领域- 47 -4运营模式- 56 -5实施步骤- 58 -5.1规划阶段- 58 -5.2建设阶段- 58 -5.3运营阶段- 59 -6保障措施- 60 -6.1组织保障- 60 -6.2制度保障- 60 -6.3政策保障- 64 -6.4资金保障- 65 -6.5技术保障- 66 -6.6安全保障- 67 -6.7人才保障- 68 -1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在全球信息化趋势的推动下,“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并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现代化的战略途径。
智慧城市是城市管理革命和发展模式创新,是现代化城市整合发展的更高形态,其核心在于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构建无所不在的高速融合网络、智能感知环境和超强海量运算能力,改革城市信息系统管理机制,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公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推动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的高端环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
1.1发展背景及现状1.1.1 发展背景1、社会背景东海是闻名中外的“中国水晶之都”,全县辖17个乡(镇)、2个街道、2个国营场,1个省级经济开发县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县,总面积2037平方公里,总人口118万。
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东海成功打造了“石、泉、湖、井、花、画”等六张特色名片。
石,即水晶石。
东海水晶、石英储量质量均居全国之首,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东海水晶城被命名为“中国水晶工艺礼品城”,是国际性水晶及其制品集散中心。
泉,即温泉水。
温泉地热面积2.4平方公里,井口水温82℃,富含30余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被誉为“华东第一温泉”、“中国温泉之乡”。
湖,即西双湖。
东海被称为“百湖之县”,其中坐落在县城西侧的西双湖总面积8.1平方公里,可与杭州西湖媲美。
井,即中国科钻超深井。
井深5158米,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已成为科普地质游的重要基地,是东海特色旅游功能县之一。
花,即鲜切花。
东海素有“华东花都”的美誉,已成功举办4届花卉博览会,获评“中国花木之乡”目前拥有鲜切花日光温室8000余栋。
画,即少儿版画。
东海已承办3届全国少儿版画双年展,被命名为“全国少儿版画创作基地”。
目前,占地60亩的东海少儿版画原创基地即将开工建设。
2、经济背景东海是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园林城市、江苏省卫生城市等近50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称号。
2011年,实现地县生产总值245.67亿元,同比增长15.5%;2012年,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全面小康建设考核指标达到省定标准。
全年实现地县生产总值277.3亿元,增长12.6%;2013年上半年,预计全县实现地县生产总值146亿元,增长12.2%;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5亿元,增长18.0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6亿元,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00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010元,分别增长9.8%和12.5%。
3、产业背景东海的产业发展坚持开放互动,加强技术合作,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标准研究能力,完善创新产业链,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中心。
(1)、新型工业。
东海发展新兴产业、特色产业集聚集群。
围绕硅材料产业发展,获批国家级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硅材料深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半导体(硅材料)产业集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百佳产业集群等4个国家级荣誉。
建设由“一心一区,六园一带”组成的“T”型硅产业集群,在现有硅工业年总产值400亿元基础上,加快向千亿新材料产业集群迈进。
同时,东海打造了食品工业、机械汽配、新型建材300亿特色产业集群,先后有德国博世、英国吉凯恩等世界五百强落户东海。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连续三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成功通过验收,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综合标准化示范县试点、省第二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10家。
(2)、现代服务业。
东海水晶市场销售额突破60亿元,“大姐吴兆娥”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全国首家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投入使用,水晶博物馆、新水晶交易市场开工建设,新水晶市场、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构建精品旅游,全力打响“华东第一温泉”品牌,温泉旅游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国家4A旅游景区,2013年上半年,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3亿元,增长14%;批发零售业销售额196亿元,增长17%;住宿餐饮业营业额8.5亿元,增长16%。
(3)、现代农业东海粮食连续九年丰产丰收,实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四连冠”,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
高效农业面积超过70万亩,鲜切花、优质稻米、设施蔬菜、生态草莓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2013年上半年,全县夏粮面积114.2万亩,苗情总体正常,预计实现总产46.8万吨,有望实现夏粮生产“十连增”;310国道沿线5个农业园区、4个产业基地“金腰带”工程快速推进,新增高效农业面积4.3万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万亩,累计高效农业面积达76万亩,其中设施农业32万亩。
4、政策背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连云港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东海县政府十二五规划和科学技术规划中都对东海县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要求。
1.1.2 发展现状1、东海位列经济百强县,为智慧城市打好经济基础。
东海的经济发展坚持开放互动,在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的驱动下,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为智慧城市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012年,东海县全面小康建设考核指标达到省定标准,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第98位。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3亿元,增长12.6%;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46亿元,增长16.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7亿元,增长20.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1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26元,分别增长13.9%和13.5%。
2、东海完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打好硬件基础;全县共完成320座基站的开通及相应管线敷设,完成从县城到乡镇的管线覆盖及网络成环,完成集团专线506条,县城小区宽带覆盖率达到95%以上,乡镇驻地实现100%宽带覆盖。
热点区域WLAN覆盖AP数量达到343个。
为保障东海县域内基础网络质量,每年投资3200万元用于基础网络建设,形成了2G/3G、4G、WLAN三网融合。
3、东海完成多样的智慧行业系统,为智慧城市打好知识基础;(1)电商通。
“电商通”系统是面向东海商务,建立了“中国水晶城”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万村千乡农家店电子信息平台。
其中“中国水晶城”电子商务平台特别针对水晶行业,在新水晶城的基础上,实现线上线下的完整交易建立的,聚东海的水晶产业资源,开拓网络平台经济的新领域,实现东海水晶在网络贸易这个节点上的价值延伸。
(2)警务通。
警务通是一种警察用来执法的移动执法系统,包括移动终端、后台处理平台以及相应的网络安全机制。
第三代移动警务通系统融合了3G移动技术、智能移动终端、VPN、数据库同步、身份认证及WebService等多种移动通讯、信息处理和计算机网络的最新前沿技术,以专网和无线通讯技术为依托。
同时可实现公安人员的移动办公。
2012年东海警务通工作手机共602台。
(3)一卡通。
一卡通是面向政府、机关、企业、大中院校等集团客户提供的信息化服务,通过将用户手机SIM卡和一卡通进行功能升级和整合,即可利用手机“刷卡”实现考勤、门禁、就餐、停车等多种功能,并享受手机缺勤提醒、消费账单通知等多种增值应用服务。
2012年东海移动共发展手机一卡通用户6200户。
手机接入单位办公系统,完成公文/合同流转,进行审阅审批,查询内部信息,实现随时随地办公。
目前发展用户560台。
外勤手机、展业通、政务监管、司法矫正等工作手机用户1500多户。
4、东海城市管理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为智慧城市打好软件基础;民生热线122:搭建起一个“一站式”综合便民服务和应急联动指挥平台。
平台以110、120、119等80多个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为基础,整合为民服务、应急联动、公安三台合一、数字城管、人民防空、权力阳光、平安监控、人民武装、环境监测、重大危险源监控等十大功能。
东海技防城、公安320: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远程视频监控和违章抓拍,对无人值守道路进行高效的治安管理,覆盖东海103个重要城乡道路卡口,同时实现95%以上的公安业务、95%以上的公安民警进入平公安综合管理服务工作平台,完成信息化管理。
交通局、公安局、农机局:利用物联网应用平台,实现大卡车、农机车辆、公交车、出租车、小轿车、摩托车、电瓶车的监控,目前已试点推广236台。
新农村:建立县、乡、村三级联网的“三资”网络监管信息平台,创新农村“三资”管理方法,实现对全县所有乡镇(场)346个村的“三资”运行进行动态、实时、全面的监控。
东海国土局:GIS数据库建设较为完备,建立村庄地籍管理系统、土地证书管理、一张图数据浏览、交互式短信、权力阳光数据交换系统等。
县委办、政府办:建立行政审批系统,并且利用无线网络和智能终端,实现电子办公。
现代农业园区:建立了农业溯源系统,实现了农产品从播种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