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九)答案

2019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九)答案

高考语文核按钮综合训练(九)答案一、(一)1.D(选项中的说法属于张冠李戴,其一,原文第2段中“而中国上古智慧通过作者的‘掰扯’,也得到了生动而又不乏深度的呈现”,此处的“作者”指的是《诸神纪》的作者严优,而不是“上古神话的作者”;其二,中国上古智慧是严优通过对诸多神话故事的分析、概括而呈现出来的,并不是上古神话的作者阐释的。

)2.B(文章应是层进结构,前两段论证中国古代神话的意义是两个分论点,第3段以前两段为基础过渡到谈神话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3.C(A.原文第1段中说“神话原生性地表达着民族精神中最稳固最恒定的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所以“不能从中国古代神话开始”的说法错误。

B.无中生有。

原文只是说“史家和儒家典籍中被历史化的……诸神形象”不同于《诸神纪》中的上古诸神,不具备“野性之美和伟岸之力”,而非选项所说的“缺乏美感及生命力”。

D.选项混淆了必然和或然,原文末段倒数第二句里的两个“愿”字,表达的是一种希望,并不是阐述一种必然性。

)〖阅读导引〗本文是《诸神纪》书评的节选。

文章首先论证了神话对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诸神纪》中诸神体现了强烈的悲剧意味和崇高之美。

第2段主要论证了阅读神话的重要意义:可以发现人类的共通之处,找到生命的原动力,了解中国上古智慧等。

第3段进一步论证中国古代神话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章紧扣“中国古代神话的意义”这一中心论点,援例丰富,论证递进,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二)4.C(“而‘我’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个人情感”分析有误。

小说倒数第三段“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的泪流下来了”,“我”是因那个奴颜婢膝的壮小伙子而落泪,是因街上“打倒帝国主义”的标语而感动落泪,这些都表现出了“我”的个人情感和思想倾向。

)5.①在“我”问他有什么新闻时,不轻易发笑的他笑了笑,他为自己能教训欺负小孩子的壮小伙子而自豪,表明他天性善良;②他平时“最厌恶武侠小说”“不要做什么武侠”,而当他看到壮小伙子欺负小孩子时能有侠义之举,这凸显了他打抱不平、正义勇敢的形象;③他没有说“中国人没希望”也没喝那一碗茶,就走了,而平时“中国人是无望的”是他批评的结束语,这异乎寻常的言行既揭示了他敢怒敢言、关心国事的一面,又反映出他从懦弱、沉沦走向觉醒的精神变化。

(每点2分)(以言行反映人物的性格,这是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常用的方法。

作答时,应先在文中找出这些“出我意料之外”的言行表现,再选择能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的词汇来组织答案。

)6.①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用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情节清晰紧凑;②生动刻画人物形象。

张丙善良、勇敢、正义、从沉沦走向觉醒的市民形象,打小孩的壮小伙子卑躬屈膝、欺压同胞的洋奴形象,通过“我”与张丙的对话得以凸显;③提升读者阅读体验。

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将真实情景再现,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④点明小说时代主题。

小说结尾点出“五九”,借人物之口表现“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主题。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属于小说阅读中的作用类题,这类题可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主旨和读者感受四个角度来组织语言作答,即作用类题“3加1”答题模式。

)〖阅读导引〗《五九》是老舍的短篇小说,小说通过“我”与主人公张丙的一番对话,揭示了“勿忘国耻”的主题。

张丙起初是一个性格懦弱的人,“中国人是无望的”是其口头禅,他对国家前途失去了信心,陷入满怀愤懑却报国无门的伤痛之中。

可当他看到一个壮实的小伙子欺负小孩子时,其蕴藏在内心的正义之感喷薄而出,他不顾自己身体瘦弱,不怕自己不是对方的对手,挺身而出,打了小伙子一个嘴巴。

从这件事上,他悟到一个民族的软弱,并非完全是实力不如人,而是气势上的自我不认可;而那小伙子横行霸道,其实是仗着洋人的势力。

他看到了中国人的希望,人民的反帝斗争唤醒了他蕴藏在心中的爱国之情,也使他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五九》以张丙为代表,表现了民族的觉醒,彰显了民族气节;同时也抨击了在外敌侵略面前卑躬屈膝、为虎作伥的洋奴隶,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三)7.D(强加因果,由材料三第2段“乡村文化是农村的发展动力”“只有重视乡村文化,挖掘和利用好乡村文化,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才能够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可知,这些是发展乡村文化的原因。

)8.B(“学缘在振兴乡村中的作用比亲缘、地缘更具有普遍性”说法错误,材料二中只是提到“地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很多时候比亲缘更具有普遍性”。

)9.①材料一侧重论述振兴乡村要重视发展职业教育,让更多农民学会从事农业产业的本领,并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文化信念教育;②材料二侧重论述振兴乡村要重视人才培养,通过“地缘、学缘、亲缘”吸纳更多的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③材料三侧重论述振兴乡村要重视、挖掘、利用乡村文化,让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

(每点2分)(解答本题需对应各则材料,抓住各段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筛选整合,概括作答。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点学生容易漏掉“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文化信念教育”这一要点。

)〖阅读导引〗四则材料都是有关乡村振兴的话题材料。

材料一论述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文化以及理想信念教育。

材料二论述乡村产业振兴需要通过地缘、学缘、亲缘三方面吸纳更多人才投入到乡村事业的建设。

材料三论述乡村文化在振兴乡村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四的表格体现了近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化情况,反映出农民收入少,城乡差距大,振兴乡村要重视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二、(一)10.D(汉昭帝刘弗陵年仅8岁即位,由“大将军霍光秉政”,因而“幼”前后都应断开,故可排除A、C两项;“俗吏上严酷以为能”中“上”为动词,意为“崇尚”,因而“上”前面不能断开,再排除B项。

故选D项。

)11.A(“男子十八冠而字”有误,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

)12.C(“致力于培养值得信赖的地方官”分析有误。

首先,原文“全安长吏”的正确理解为“长期稳定的地方官员”;其次,结合后文黄霸反对辞退年老的许县丞和他阐释的原因来看,他注重下辖地方官员的稳定。

)13.(1)(宣帝)在民间时知道百姓苦于官吏过于苛酷,听说黄霸执法公平,即位后征召黄霸让他担任廷尉正,(黄霸)多次决断疑难案件,廷尉称赞黄霸(决断)公平。

(“急”“平”各1分,句意3分。

)(2)公私所耗的费用很多,这些(费用)都要从百姓那里取得,所更换的新官又不一定贤能,有的还不如以前的官吏,(这样做)只会白白增加混乱。

(“易”“徒”各1分,句意3分。

)〖参考译文〗黄霸字次公,是淮阳阳夏人。

黄霸年轻时学习律度法令,喜欢做官,汉武帝末年以待诏的身份因交纳钱财有功被赏给官职,授官侍郎谒者,后来又交纳粮食给沈黎郡,被补任左冯翊二百石卒史。

冯翊因为黄霸是交纳钱财才担任官职的,所以不让他担任高职,而让他管理郡国钱粮的出入之数。

他管理的簿册清楚,因廉洁被称赞,被举荐升任河东均输长,又因廉洁被察举担任河南太守丞。

黄霸善于观察而思维敏捷,又通晓法律条文,温和善良又能谦让,足智多谋,善于治理民众。

黄霸担任河南太守丞时,处事及议论都符合法律,投合人心,太守非常信任他,官吏百姓都爱戴尊敬他。

自汉武帝末年,施法严厉苛刻。

汉昭帝即位,年幼,大将军霍光秉持朝政,大臣争权,上官桀等人与燕王谋划叛乱,霍光在诛杀他们之后,就遵循汉武帝时的法令制度,用刑罚严厉地约束属下,因此平庸无能的官吏都崇尚严酷的刑罚并认为这是才能,而黄霸却独用宽厚温和的政策(进行治理)而出名。

正碰上汉宣帝即位,(宣帝)在民间时知道百姓苦于官吏过于苛酷,听说黄霸执法公平,即位后征召黄霸让他担任廷尉正,(黄霸)多次决断疑难案件,廷尉称赞黄霸(决断)公平。

(黄霸)暂时担任丞相长史的职务,因为与公卿聚会议于朝廷之中,知道长信少府夏侯胜非议诏书犯了大不敬之罪,黄霸讨好他不检举弹劾,他们俩都被下交给廷尉,囚禁在牢狱中应当处死。

黄霸于是在狱中跟随夏侯胜学习《尚书》,又过了一个冬天,总共三年才出狱。

夏侯胜出狱后,重新担任谏大夫,让左冯翊宋畸举荐黄霸为贤良。

夏侯胜又在皇上面前口头推荐黄霸,皇上提拔黄霸担任扬州刺史。

三年后,汉宣帝又下诏让黄霸担任颍川太守。

当时,皇上专心于治理国家,多次颁发恩泽诏书,但官吏没有让百姓都知道。

太守黄霸挑选品行好的官吏,分别宣布诏令,让百姓都知道皇上的旨意。

黄霸尽力实行教化,然后才使用刑罚,致力于培养长期稳定的地方官员。

许县丞年老,生病耳聋,督邮将此事告诉黄霸并想赶走他,黄霸说:“许县丞是一名廉洁的官吏,虽然年老,但还能做接待送迎的事情,即使稍微耳聋,又有什么妨碍呢?姑且好好地帮助他,不要失去贤者的心。

”有的人询问他这么做的缘故,黄霸回答说:“多次变换地方官,欢送旧官迎接新官的费用和奸滑小吏(乘交接之际)销毁簿册来盗取财物,公私所耗的费用很多,这些(费用)都要从百姓那里取得,所更换的新官又不一定贤能,有的还不如以前的官吏,(这样做)只会白白增加混乱。

大凡治理之道,主要是做得不要太过头罢了。

”黄霸凭表面宽大暗中明察(的作风)得到吏民拥护,户籍人口每年增加,治理政绩为天下第一。

皇上征召他担任京兆尹,俸禄二千石。

开始,黄霸年轻时担任阳夏察捕奸盗的游徼官,与一个会看相的人一同乘车出去,看见一女子,看相的人说:“这女子将来肯定是富贵之人,如果不是这样,我就不用看相了。

”黄霸询问她,才得知她原是乡里姓巫人家的女子。

黄霸就娶她为妻,并与她共同生活一直到死。

黄霸担任丞相后迁徙到杜陵。

(二)14.A (“秋天的景色”分析有误。

“冷欲秋”是说快要到秋天;从后文写“红莲”可知,应为夏天的景色。

“冷”字的妙处是既写出了身体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也是词人心绪的表现。

) 15.①拟人手法的运用。

红莲盛开相互依偎,如同喝醉了酒的美人;白鹭无言兀立着,仿佛在发愁。

词人赋予了红莲和白鹭人的情态,颇有情趣。

②两句写景色彩鲜明。

红色的莲花,堤上的白鹭,色彩鲜艳相互映衬,鲜明突出。

③寓情于景,词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寄予在眼前的景物之中。

“浑如醉”“定自愁”虽用来描写“红莲”与“白鸟”,但也暗写了词人内心的迷醉与愁绪。

(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本题属于赏析诗句妙处的炼句题。

这类题可以从修辞手法、炼字、写景的角度、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入手。

对考生而言,“写景色彩鲜明”这一角度较难答出。

)〖诗意赏析〗《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词的上阕写景,下阕述怀。

写景部分以意象的锤炼取胜,述怀部分则以典故的化用见长。

上阕写病中所见夏日景色。

起句写气候变化,虽未入秋,已感秋意袭来。

“断云”句写江上风光,具有一种开阔的美感,也引起了词人的空虚、落寞和惆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