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正式版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正式版

In the schedule of the activity, the time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content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o make the progress consistent with the plan.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正式版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正式

下载提示:此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工作或活动的进度安排中,详细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和项目内容完成的进度,而完成上述需要实施方案的人员对整体有全方位的认识和评估能力,尽力让实施的时间进度与方案所计划的时间吻合。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4月20日8时2分,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

地震发生后,集团公司15个在川企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信息直达北京总部。

震后20分钟内,各企业分别准确部署、有序奔赴抗震自救和保供的第一现场,使中国石油成为抗震救灾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快速高效的应急响应能力得益于中国石油近十年来对完善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不懈探索。

经历了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淬炼,包括组织建设、预案建设、制度规范、保
障能力以及科技支撑为一体的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并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构建和谐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急组织建设日趋完善
为抢险救灾提供保障
按照国家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中国石油早在20xx年就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组成了由副总经理为主任,总部机关职能部门、信息组、专家组、现场应急指挥部参加的领导小组办公室。

20xx年11月,中国石油在办公厅设立总值班室(应急协调办公室),负责应急时期值班值守、综合信息、应急协调和督办
工作。

20xx年3月,中国石油在安全环保部成立应急管理处,作为集团公司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和准备工作。

至此,“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部门联动”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形成。

在企业层面,各企事业单位也纷纷成立了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设立了相应的应急工作机构,配备了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

目前,中国石油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达2800多人,在开展应急体系建设、组织预案编制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预防与处置并重
形成“1+18”预案模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个“预”就是有备无患。

结合同行业事故教训和多年工作实践,中国石油重点针对井喷失控、油气管道、炼化装置着火爆炸事故等5种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编制了《突发特别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后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集团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16个专项预案。

20xx年,中国石油按照“科学、实用、简明、易行”的原则,对总体预案和16个专项预案进行了补充修订,形成“1+18”的预案模式。

为了使最初的教科书式的预案文本更具操作性,中国石油对预案的核心内容进行提炼,把事件描述、响应流程、应急职责、信息报送等应急行动时的关键环节进
行梳理,提炼成《应急工作手册》,突出了紧急情况下应急响应的快捷效用。

中国石油还探索建立了“一普三重”的应急预案审核模式,即对所有成员企业普遍开展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对重要企业、重大工程项目、重点事故单位开展预案现场审核。

经过20xx年和20xx年的两次大规模评审,中国石油完成了对136家企事业单位的应急预案审核,实现了预案备案审核工作的全覆盖。

演练检验预案成果
让“防”字深入人心
20xx年10月28日,土库曼斯坦奥斯曼3号井井喷失控、着火,土方向中国石油请求紧急援助。

中国石油组成灭火专家
组,与高含硫、高压、高产的气井大火进行顽强拼搏,圆满完成了压井灭火任务。

这是中国石油应急队伍建设的一次成功实践。

截至目前,中国石油形成了以企业生产保障救援为主体,社会救援相应为依托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在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和使用上,初步形成了以专职消防队、危险化学品、油气长输管道、井喷失控、海上应急救援5个应急救援基地(中心)为主体的集团公司级专业应急救援响应力量。

中国石油按照“演练即实战”的要求,把应急演练作为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手段,从20xx年开始,陆续组织了“海上
综合应急演练”“井喷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油气长输管道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等5个集团公司级专项应急预案的实战演练,有效提升了应急救援队伍的整体能力。

同时,突出抓好各个层级的应急演练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仅20xx年,中国石油共开展企业级应急演练440多次,厂、分公司和基层单位应急演练10万多次。

近3年来,中国石油还安排投入近亿元,实施总部应急平台、车载应急通信系统等建设,实现应急指挥、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发布等功能,有效增强了总部层面快速反应、集中会商、联合研判、协同处置的应急能力。

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正是运用底线思维,中国石油初步建立起适合企业管理现状的应急管理体系。

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和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中国石油将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水平,为实现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形势的稳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专家观点
重视应急管理前瞻性
现代应急管理的概念不仅包含事故中快速、有效的处置方式,将前瞻性的应急处置工作融入其中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前瞻性的应急管理工作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地区尤其是自然灾害高发地区都被视为十分重要的工作,其中一个
方面就是特别强调事故发生前的准备工作。

在发生灾害事故前进行情景构建,用模拟视频技术或是现场实战还原应急处置现场,进行应对任务设置,在模拟现场考虑如何综合进行各项应急工作。

前瞻性的应急管理工作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一些中央企业的重大灾难应急准备和情景构建的课程已经开设,这也为中央企业在重大灾难和突发事件中起到十分关键的应急救灾作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前不久发生的芦山地震中,央企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救灾反应能力、指挥协调能力、专业工程抢险能力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作为
国家油气资源的主要供应企业,在震后72小时内即恢复了芦山5个受灾县区的油品供给,为抢险救灾的基础能源保障供应打下了基础。

芦山地震中,中国石油所反映出来的有关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与平时的培训演练有着密切的联系。

近年来,我曾多次参加在大庆石化、锦州石化和塔里木油田等单位的应急能力培训和演练。

因此,石油企业在灾害面前所体现出的能力绝不是灵光一现,而是长期坚持有备无患的结果。

作为能源生产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本来就存在着安全风险,如何提高风险感知力与应急基本技能,前瞻性的准备与培训就起着关键的作用。

加之作为国家
战略性油气资源的供应商、储备商,中国石油更应主动承担起与国家相关部门配合保障灾害前的应对处置机制的建立任务,在灾害发生时,为更好地保障能源供应做准备。

芦山地震无论震级或者规模,充其量只是一次对中央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中考”,一些企业在应急处置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与地方政府的协调、沟通问题。

灾害中,个别央企与地方政府沟通渠道不畅通,使得他们在指挥行动协调性、工作计划等方面还存在互相不清楚的问题,导致救援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

因此,对企业而言,前瞻性应急处置
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仅局限于企业是不够的,还要与地方政府提前沟通、协调配合、联合演练,为未来的救灾防灾做好准备。

(国务院应急专家组专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刘铁民)
员工视角
应急预案应多加演练
为预防应对突发性安全事故,石油石化企业基本都制定了针对自身生产特点的应急预案,内容也可谓周密详细。

但笔者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考虑生产的连续性而很少进行实战演练,即便是装置检修期间也较少安排应急预案演练,有
的甚至将预案束之高阁,忽视了一线员工参与应急预案演练这一重要环节。

石油石化企业生产现场的特殊性决定了危险潜伏源很多,再完备的预案不练也只是纸上谈兵。

要提高员工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通过多次演练来验证预案是否科学有效就显得非常重要。

笔者曾参加过一家化工企业基层班组的应急预案演练,整个过程很不理想:应急分工不明确,没能第一时间将险情及时上报车间,岗位间差异化处置配合措施不熟练,有的员工甚至从演练一开始就手足无措。

如此这般,万一真的在关键时刻手脚“不听使唤”,风险甚至事故就不可避免。

化工企业生产装置是一个有机的整
体,一个部门、一个车间、一台设备、一个操作都会带来生产上的连锁反应。

要最大限度地确保安全生产,各方面熟练的配合协作,提升员工心理素质及技术能力至关重要。

因此,企业适时利用装置检修时间,强化关键装置重点岗位和人员应急抢险能力的培训演练,是落实企业各种安全预案的一项重要工作,不能让预案总处于“休眠”状态。

俗话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企业要避免预案“纸谈”不练的现象,需要管理者观念上转变,重心下移,选择关键装置要害部门的重点岗位和班组,将培训和演练有机结合,以培促练,以练代培。

企业只有把安全理论融入到实践中,
组织员工对各类安全预案常演常练,才能真正提高员工安全操作技能,处乱不惊,科学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位置可填写公司或团队名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