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2)滚滚长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2.识记长江干流长度和主要支流、流经省市区和地形区及上中下游的特征。
3.理解长江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分析长江在综合开发利用的问题。
4.学会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并根据河流落差分析水能丰富的河段;学会在地图上查找长江干支流;学会绘制长江干流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1.利用查找地图熟悉的地理事物,建立空间概念;2.分析长江水能丰富的原因及河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我国在长江水利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加强对学生的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和难点】:重点:长江源流概况难点:长江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教具】:有关图片。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讲述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播放视频或图片展示第五套人民币10元背面风景,询问知不知道这是哪个地方?(学生会回答长江。
进一步询问知不知道这是长江的哪个景点?学生基本都会说三峡。
教师再进一步询问这是三峡的哪个峡?这时学生一般都不知道了,进而揭晓谜底——瞿塘峡的夔门。
)教师:生活处处是学问,希望同学们能多留心生活中的事物。
而对于长江三峡,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三峡水利枢纽了(同时多媒体展示三峡水利枢纽图片)。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长江。
板书:滚滚长江二、讲授新课1、读图2-32“长江水系”(1)、在图2-32中找出长江的河源、流经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2)、找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看看他们分别属哪一个省区?(3)、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赣江和汉江。
(4)、对照图2-9,找出长江的主要地形区。
(5)、长江流域重要的城市:重庆、武汉、南京、上海读图观察后汇报:由小组合作归纳小结长江源流概况基本信息,通过小组互助关注每一个学生。
2、学习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1)分析“长江干流剖面图”。
剖面图的横坐标指什么?纵坐标是指什么?(横坐标代表长江的长度,纵坐标代表海拔高度。
)算一算:长江上游的落差约有多少?(总6621米,上游约6321米,占长江总落差的百分比?约为95%)思考: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因为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阶梯再进入第三级阶梯,受地形的影响)河水在穿山越岭(横段山脉和巫山)时会形成什么样的特征?(多峡谷急流)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峡谷?播放虎跳峡、三峡的景观图,在地图上准确找出位置。
归纳上游特征: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2)到中游后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水流特点会怎样?思考:为什么会形成“曲流”?(三峡急流河水冲入中游平原,在惯性作用下左摇右摆,形成曲流。
尤其,从湖北的枝江——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即“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
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对洪水的分洪有何影响?(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今年的大洪灾也是这段最危险。
新中国成立之前,群众称之为“命江”。
江汉平原上的荆江河段呈现“船在屋上走,人在水下行”的险情,荆江河段在枯水期,堤内水已经明显高出堤外路面,倘到丰水期或是汛期,对两岸人民的威胁可想而知。
有没有解决办法?(裁弯取直,建分洪工程,建水利枢纽工程等)支流的特点又如何呢?(多支流,多湖泊)归纳中游特征: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3、下游特征:水流平稳,江阔水深3、完成47页“活动”(1)、从上、中、下游看,长江干流落差最大的是哪一段?(2)、玲玲说:“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就丰富”对吗?(3)、长江流至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形成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的长江三峡,这里正在兴建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
对照图2-9,从地形角度,谈谈在三峡修建大型水坝的好处。
学生讨论完成由两个问题引入长江的水能和水运前后衔接紧密,承上启下。
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1、在图上指出长江水能丰富的河段,说说长江水能集中分布于哪个河段?2、针对因地制宜的原则,在长江开发的过程中在AB两地各应发挥么主要功能?三、拓展分析1、阅读了解“长江三峡工程”讨论:①、三峡工程的主要作用?(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环保等)②母亲河长江是否就有百利而无一害呢?(不,如今年洪水)③防洪是目前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为什么长江发生洪灾的频率越来越快?老师小结补充:1)、近年来长江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区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比较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含沙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这是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2)、人与水争地,使长江流域受水面积不断减少是——又一重要原因。
(问:人争地来干什么?)盲目围湖围江造田、建厂建镇建民垸等,使河道变窄,湖泊萎缩是灾害频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仅长江通江湖泊的面积已减少了5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三峡水库的实际库容量!可见,长江洪水日益频繁,今年洪水水位连创历史新高并非偶然,并非长江母亲不爱它的儿孙,而是我们过于贪婪,对她催逼太甚!④应该怎样来防洪、治洪呢?(对于长江的水患,我们治理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
防洪方法有很多,根本在于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平衡。
1954年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结合,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
三峡地区建库后,可以控制川江向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另外,为改善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最近又全面无条件停止在上游山区砍伐森林,关闭现有木材市场,在原森林采伐区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这都是值得提倡推广的良好措施。
增加阅读材料“长江的洪涝”使学生深刻认识长江的洪涝给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和治理的必要性。
2、理解“黄金水道”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长江丰富的水能。
长江航运价值高原因。
俄罗斯河流航运价值低的原因。
欧洲河流航运价值高原因。
亚马孙河航运价值低的原因。
由此可见,河流的航运价值和哪些因素有关?四、课堂小结1、长江的概况2、长江各河段的水文特征3、长江与人类的关系【板书设计】:【学情分析】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千米,世界第三,举世闻名。
学生平时对它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加上已学过《中国地理》的政区、地形等知识,以及前一节对河流的水文特征、学习河流的方法已有所认知。
针对初中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热情较高等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尽量多动口、动手、动脑,多给学生表现他们才智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效果分析】本节课将课本、导学案和多媒体很好的结合使用,从整体上来讲比较成功,对课堂效果也比较满意。
首先,利用水文数据分析第一大河原因,通过读长江干流剖面图,分析各河段特征,并探究长江落差最大、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其次,讨论长江洪水造成威胁最大的河段以及如何防洪治理,启发学生积极探究,学会交流、倾听、合作,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讲练结合、精讲多练,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对知识目标的解读,通过适度的练习来体现,有利于学生课堂内消化掉所学知识。
本节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内容比较多,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同学们在学习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效果较好。
【教材分析】本课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中国河流——外流区为主”后,学习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本课时是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的教学重点。
长江这一课时的学习是学生深刻了解“人地关系”和谐发展与矛盾并存的典型教学案例之一,能够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地理”的课程标准理念。
因此,本课题在整个《中国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材通过地图、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长江的概况了解。
对于长江巨大的水能资源教材介绍的比较详细,除了地图、图片,还增加了阅读材料。
因为学生对落差势能这些物理概念难以理解,需要细细解读。
对于“黄金水道”教材介绍的比较简略,仅通过文字加以介绍,学生容易理解。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河流(第2课时)滚滚长江【评测练习】1.长江水能资源90%集中在()A.源头至宜宾B.宜宾至宜昌C.宜昌至湖口D.三峡段2.下列有关长江的叙述,错误的是()A.长江河段的治理已经进行了裁弯取直B.长江流域的灌溉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97%C.长江水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三峡D.长江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3.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这是因为它()A.航运价值巨大B.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源[C.地理位置重要D.水能资源丰富,建了许多大型水电站4.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 ( )A.抗旱B.防洪C.发电D.灌溉5.“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 )A.支流多B.流域广C.无湖泊调节洪水D.河道特别弯曲6.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该图为____________水系图。
(2)流经的地形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干流沿途依次经过的:温度带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干湿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图上标注下列地理名称序号:F.葛洲坝水利枢纽G.三峡水电站(5)写出城市名称: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
(6)写出相应河流名称: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7)用‖符号注明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课后反思】本节课内容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学好这一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
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真研读了地理课程标准及解读,认真把握教材、设计问题,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好地完了本节教学,具体反思如下:一堂好的地理课应该做到创设情境,点燃激情,教师作为好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