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水肿病
中医内科——水肿 6
(五)、护理: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 水肿》中首次提出了 水肿必须忌盐。 (六)、 预后: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 水肿》指出水肿有五 不治:“一、面肿苍黑, 是肝败不治; 二、掌肿无 纹理, 是心败不治;三、腰肿无纹理 , 是肺损不 治;四、阴肿不起者, 是肾败不治; 五、脐满反 肿者, 是脾败不治。”
中医内科——水肿
2
二文献摘要
水肿是《内经》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病名 《内经》肿称之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 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以表里上下为 纲 , 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 。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 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目录:
☆概述
☆病因病机 ☆诊察要点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中医内科——水肿 1
【概述】
一概念:
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 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 证。
1、潴留之水变为水湿之邪,它可以阻遏气机,影响脏 腑功能; 2、浮肿最常见和最早见的部位:眼睑或下肢、其与眼 睑部位结缔组织疏松有关,下肢与水性下垂有关; 3、外在的肌肤水肿,内在的脏腑亦水肿,其更重要, 它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
难愈:肺脾肾累及
肝 阳损及阴, 肝肾阴虚, 肝阳上
亢 , 则可兼见眩晕之证
关格:肾阳衰败,气化不行,浊毒内闭,上 转为他病
逆下闭,造成呕吐、小便不通。
癃闭:膀胱开阖不利,小便点滴或闭塞不通。
中医内科——水肿 13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造成 水肿的机理?
• 肺主一身之气, 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 风邪犯肺, 肺气失于宣畅, 不能通调水道, 风水相搏, 发 为水肿。脾主运化, 有布散水精的功能。外感水湿, 脾阳 被困, 或饮食劳倦等损及脾气, 造成脾失转输, 水湿内停 , 乃成水肿。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 阖作用。久病劳欲, 损及肾脏, 则肾失蒸化, 开阖不利, 水液泛滥肌肤, 则为水肿。诚如《景岳全书· 肿胀》篇指出 :“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 ,盖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 故 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 脾虚则土不制水而 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中医内科——水肿
9
(二)病机
风 寒 热 疮毒内犯 侵袭肺卫 肺失通调 风水相博 脾不运湿 火热内攻 损伤肺脾 困遏脾阳 脾失转输 损伤脾肾 肺失通调 不能
外感湿邪 水湿内侵 饮食不节 损伤肿
水湿壅滞 脾不运湿 肾失气化 10
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中医内科——水肿
(三)小结
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造成水肿的机理?
阴阳转化:阳水 阴水
阴水与阳水的区 别及相互转化?
寒热转化:水湿浸渍
湿丛热化
湿从寒化 水肿 各证 型之 间寒 热虚 实的 转化?
虚实转化:实转虚 寒湿 脾阳不振 肾阳虚衰 湿热伤阴 肝肾阴虚
中医内科——水肿
12
转归: 阳水患者如属初发年少, 体质尚好, 脏气未损, 治疗及时, 则病可向愈。 痊愈
因生活饥馑、饮食不足所致水肿, 在饮食条件 改善后, 水肿也可望治愈。 脾肾衰微, 水气上犯, 出现水 心 邪凌心犯肺重证。
中医内科——水肿 14
阴水与阳水的区 别及相互转化? 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 水肿的病理性质 有阴水、阳水之分, 并可相互转换或夹杂。 阳水属实, 多由外感风邪、疮毒、水湿而成, 病位在肺、脾。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 多由饮食劳 倦、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所致, 病位在脾、肾。 阳水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 正气渐衰, 脾肾阳 虚, 或因失治、误治, 损伤脾, 阳水可转为阴水。 反之, 阴水复感外邪, 或饮食不节, 使肿势加剧, 呈现阳水的证候, 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中医内科——水肿 4
(三)病因病机
1.与肺、脾、肾有关
《素问· 水热穴论》指出 :“勇而劳甚, 则肾汗 出, 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 外不得越于皮肤, 客于穴府, 行于皮里, 传为附肿” 。“故其本 在肾, 其末在肺” 《素问· 至真要大论》又指出 :“诸湿肿满, 皆 属于脾” 2.与疮毒有关 明代李梃《医学人门· 水肿》提出疮毒致水 肿的病因学说 , 对水肿的认识日趋成熟。
基本病机:肺失通调, 脾失转输, 肾失开阖, 三焦气化不利。 病位:在肺、脾、 肾, 而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病性:阴水、阳水 转归:阴水、阳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水肿各 证之间亦可以相互转化。(如示意图) 预后:阳水易消, 阴水难治(如示意图)
中医内科——水肿
11
病理转变:
中医内科——水肿
3
(二)分类及证候表现
《灵枢· 水胀》 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 , 如“水 始起也,目窠上微肿, 如新卧起之状, 时咳,其颈脉动 ,阴股间寒, 足腔肿, 腹乃大, 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 其腹, 随手而起, 如裹水之状, 此其候也” 《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描述风水脉证 :“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 宋代严用和将水肿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 区 分了虚实两类不同性质的水肿 , 为其后水肿病的临 床辨证奠定了基础
中医内科——水肿
7
急慢性肾炎综合症 肾病综合症 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继发性肾病
讨论范围
表现以头 面、眼睑、 四肢、腹 背、甚至 全身浮肿。
肾性水肿 心性水肿 肝性水肿 营养不良性水肿 功能性水肿 内分泌失调性水肿
中医内科——水肿
8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风邪袭表:挟寒、热 2.疮毒内犯:肌肤患痈疡疮毒 3.外感湿邪:久居湿地、冒雨涉水 4.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食辛辣或营养不良 5.禀赋不足 先天不足或劳倦、纵欲、生育 久病劳倦 过多,久病产后。
中医内科——水肿
5
(三) 治疗:
《素问 · 汤液醪醴论》提出 “平治与权衡,去菀陈 挫 …… 开鬼门 , 洁净府” 的治疗原则 , 这一原则 , 一直沿用至今。 《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在治疗上又提出了发 汗、利尿两大原则:“诸有水者 , 腰以下肿, 当利小 便,腰以上肿, 当发汗乃愈。” 对于水肿的治疗 , 严用和又倡导温脾暖肾之法, 在 前人汗、利、攻的基础上开创了补法。 《仁斋直指方· 虚肿方论》创用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 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