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中医内科学水肿

最新中医内科学水肿

• 2、治则:分利湿热,利水消肿
3、方药:疏凿饮子加减 疏——疏风胜湿,治表治上——秦艽 羌活 凿——通利二便,治里治下——泽泻 木通 猪苓 茯苓 滑石 车前 槟榔 香陆 大腹皮
早晨面浮,午后足肿,劳则更甚为气 血两虚、病在脾。
腰以下肿甚,兼脾肾症状为阳虚水泛、 病在脾肾。
5、掌握治疗要点:
(1)、治疗大法:利水消肿,因势诱导,随证而施 (2)、上下异治:上半身肿甚——发汗(鬼门)
下半身肿甚——利小便(洁净府) 水液废料郁积于中,肿满实证——逐水(去菀陈 莝)
(3)、治分阴阳: 阳水——发汗,利小便 阴水——温补脾肾
2、严重者身肿、腹大,不能平卧,或见尿闭, 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甚至头痛, 抽搐、神昏。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殿及久病体虚病史
4、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沉、血常规,血浆蛋白, 血脂,肾功能,心电图,肝肾B超等检查有助确诊。
(二)鉴别诊断
1、水肿 鼓胀
浮肿 腹大
2、水肿 饮证
气喘
有四肢浮肿,后见腹大。
四、分型论治
(一)风水相搏型
《景岳全书》:“凡外感毒风,邪留肌肤,则亦 能忽然浮肿”。
1、辨证依据: (1)浮肿从眼睑开始,头面较剧,波及四肢,肤
色光亮,按之凹陷易复,小便短少。 (2)恶寒发热,咳嗽。 (3)苔白,脉浮。 (4)外感风邪病史,发病急、病程短
2、治则:疏风宣肺行水 3、方药:越婢加术汤
症状
秘,形壮色红。 小便不赤涩,大便溏。
2、辨别外感与内伤
外感: 感受外邪,起病急,病程短,恶寒 发热、头痛、身疼、脉浮;
内伤: 脏气亏虚,病程长,迁延反复,虚中挟
实,以本虚为主,有气血阴阳不足表现;
3、辨病变脏腑
水肿从上开始,头面较剧,兼肺系症 状为风水、病在肺。
水肿从下开始,下肢较甚,兼脾湿症 状为水湿、病在脾。
中医内科学水肿
• 定义
• (一)定义:
• 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
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 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 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别名 水胀。
• (二)范围:

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衰;肝
硬化;内分泌性水肿;贫血,营养不良
• (7)、近代:辨证论治 • 扶正(健脾,温肾,益气养阴) • 攻邪(清热利湿,活血利水)。
风邪袭表 疮毒内归 感受水湿 饮食不节 劳倦体虚
二、病因病理
肺失通调
风水泛滥
湿毒浸淫
脾失运化 肾失蒸化
湿热蕴结 水湿浸渍 脾阳虚衰 肾阳衰微

湿

留 泛 溢
水 肿


三、诊治纲要
(一) 诊断依据: 1、凡以头面,四肢,胸腹乃至全身浮肿者, 即可诊为水肿。
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脾气得实,则自健运, 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
• (5)《景岳全书》:“治宜温补脾肾,此正治法
也。·······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 然。消伐所以逐邪,邪逐而暂愈者,愈由勉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6)、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治水之法,行
其无所事,随表里寒热上下,因其势而利导之,故 宜汗、宜下、宜渗、宜清、宜燥,宜温,六者之中, 变化莫拘”。
先有腹大,皮色苍黄, 脉络暴露,后见浮肿。
先肿,肿甚而喘
先喘,积年久喘延成 水肿
(三)证治要点:
1、区别阴水阳水
1、起病
阳水 起病急,病程短
阴水 起病缓,病程长
2、水肿 水肿由上而下,上半身 水肿自下而上,下半身肿
特点 肿甚,肤色光亮、按之 甚,肤色萎黄,按之凹陷
凹陷易复
难复
3、伴随 小便短涩黄赤,大便多 神疲气怯,劳则病加,
麻黄——疏风宣肺利水 石膏——清肺泄热 白术 茯苓 泽泻 猪苓——健脾行水 4、加减: 偏风寒——去石膏 加防风 桂枝,或荆防败毒散。 偏风热——加银花、连翘或银翘散 兼疮毒——五味消毒饮 肺气不宜,咳嗽较重——杏仁 前胡 葶苈子 川朴
(二)湿毒浸淫型
1、辨证依据 (1)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 (2)恶风发热,四肢困倦 (3)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2、治则: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跗肿,胸腹满”
• 1、辨证依据: • (1)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 • (2)身重困倦,胸闷纳呆,泛恶; • (3)苔白腻,脉沉缓;
• 2、治则: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3、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 大腹皮 茯苓皮 陈皮——化湿行水 桂枝 泽泻 桑白皮 生姜皮——通阳利水 白术 苍术 厚朴——健脾燥湿
(4)、区别脏腑 肺——发散行水,提壶揭盖 脾——补脾制水 肾——温肾利水
(5)、重视气血: 治水先治气——气行则水行:行气, 降气,益气 血不利则为水——养血利水,化瘀利水
( 6 )、慎用攻逐
高度浮肿,形体壮实,正虚邪实,急则治标,攻 邪为先,可用攻逐利水法,甘遂末0.5-1.0g,胶囊 装,饭后吞服,药后小便增多,水肿减轻,症状改 善,则以扶正为主,“中病即止”。如攻逐后泄下 不止,用冷粥饮之。
3、治疗
(1)、《素问·汤液醪醴篇》 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
(2)、《金匮要略》 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越婢汤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防已黄芪汤 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 水,可下之——十枣汤
• (3)、宋·严用和《济生方》

温肾利水——济生肾气丸

健脾行水——实脾饮
• (4)金元《丹溪心法》“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
4、加减:湿邪盛——苍术 苡仁 砂仁 脾虚较甚——党参 北芪 上半身肿甚——麻黄 杏仁 下半身肿甚——木瓜 苍术 厚朴 车前子 肿甚而喘——麻黄 杏仁 葶苈子
• (四)湿热壅盛(结)型 • 《景岳全书》:“大人小儿素无脾虚泄泻等证,而
忽尔通身浮肿,或小便不利者,多以饮食失节,或 湿热所致”。
• 1、辨证依据: • (1)遍体浮肿,皮色光亮绷急,小便短赤; • (2)胸脘痞闷,烦热口渴,不引饮或大便干结; • (3)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3、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麻黄、杏仁、桑白皮——宣肺行水 连翘——清热散结 赤小豆——利水消肿 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利湿
4、加减:疮痈脓毒——重用蒲公英、鱼腥草 疮毒糜烂——土茯苓、苦参 血热红肿——丹皮、赤芍 恶风发热——柴胡、黄芩
• (三)水湿浸渍型 • 《素问·六元正经大论》“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