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史》重点整理一、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㈠柏拉图的灵感说⒈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
⒉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⑴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
《伊安》神→诗人→诵诗人→听众⑵灵感的表现是迷狂(根源是“神力凭附”)。
《斐德若》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灵感的表现),爱情的迷狂。
⑶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灵魂回忆)。
《斐德若》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是来自尘世的现实美,而是在被尘世现实美引发后,又把现实尘世美“置之度外”,使灵魂直接对上界真善美世界进行回忆,直接把握事物的真实体,把握真善美,而不是进行外形的“摹仿的摹仿”,这时,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
⒊柏拉图灵感说的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和熟悉诗、热爱诗人的矛盾。
两种文学艺术:①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学艺术反对②完善的灵魂对最高理式回忆所产生的文学艺术认同,但举例却是①⒋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⑴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不是学习所得,而是灵感的产物。
⑵确切地描述了诗人和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重要感染力(文艺创作与技术制作的区别)。
⑶灵魂回忆说揭示出创作是离不开现实的触发,但又不停留于其中,努力创作出有普遍性的理想美。
㈡《理想国》中为摹仿艺术者开列的罪状⒈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
(即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⒉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
诗人对完美的神和没有缺点的英雄的亵渎和中伤,对城邦保卫者不利。
⒊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他认为人性由“理性部分”,和“无理性部分”组成,悲剧正是迎合了后者,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
此外,柏拉图指责喜剧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
“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
”为建立贵族奴隶主的理想国,柏拉图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㈠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诗学》第六章):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㈡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⒈悲剧的含义(定义与其他种类艺术比较得到):⑴媒介:演员、歌曲和韵文交替使用⑵对象:好人的严肃行动。
⑶方式:“动作摹仿”⑷社会功用:“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⒉悲剧情节和人物性格(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⑴情节重于性格,是由悲剧模仿的对象(人的行动)决定的。
行动表现了性格⑵情节重于性格由悲剧的目的决定。
组织情节,靠“突转”“发现”实现“惊心动魄”。
⑶剧中人物品质由性格决定悲剧人物的性格特点是:1.性格必须善良;2.性格必须合适;3.性格必须与一般人相似;4.性格必须一致。
⑷对情节的与性格看法与他的伦理观相联系(性格从习惯中养成)情节与性格的辩证关系:①性格是过去行动的产物,行动是性格的意向②性格是潜在的,不是现实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表现⒊悲剧的布局(悲剧的情节安排或事件的安排)⑴“情节的整一性”,达到“结构完美”。
(赞美荷马、批评“穿插式”)⑵悲剧情节要有一定长度,“以易于记忆为限”⑶“突转”:使主人公突然由顺境急转为逆境的情节“发现”:让行动揭示主人公由顺境转为逆境的潜在的秘密的原因⒋悲剧冲突的本质——“过失说”⑴悲剧人物必须善良,不善良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⑵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情欲→错误):①明知故犯②不知误犯⒌悲剧的社会作用——“卡塔西斯说”(陶冶)Katharsis:①宗教学术语“净化”(道德教化)②医学术语“宣泄”(情感心理平衡)国内:<1>朱光潜“净化”①+②<2>罗念生“陶冶”(伦理),养成一种习惯三、贺拉斯《诗艺》的古典主义诗学原则贺拉斯是古典主义的奠基者。
古典主义,是指罗马的文艺要像古希腊的文艺学习,以古希腊的文艺为典范的文艺主张。
㈠借鉴原则(首要)。
即把古希腊文学作为典范来学习借鉴。
目的是创造罗马帝国的艺术。
㈡艺术创作的“合式”原则——贺拉斯为艺术创作从内容到形式确立的具体法则。
“合式”原则,主要指艺术上的协调一致、恰当得体,符合自然、符合情理、符合观众心理、符合艺术原则。
源于古希腊的史学和美学传统,其理论基础是柏拉图“有机统一说”和亚里士多德悲剧的艺术应该成为有机整体的“整一性”原则其社会根源是罗马贵族生活与意志、贵族审美理想情趣的体现。
所谓“合式”,就是要求在艺术上做到协调一致、妥贴得体,恰到好处,叫人感到合情合理,无懈可击。
它既包括形式的要求,也涉及对内容的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⒈结构要虚实参差,毫无破绽,在内容、形式技巧、整体效果上要和谐一致。
⒉人物性格上要自相一致,合乎类型,合乎特征。
⑴人物的性格要与年龄相符;再现古代作品中的人物,要描写人们熟知的性格特征⑵人物语言要符合个人的身份和遭遇⑶要有高贵的内容与优雅的形式⒊大红补丁说:贺拉斯反对为卖弄文采而随意插入一些与整体不协调的、色彩特别绚烂的辞藻,他给这种与上下文不协调的、色彩特别绚烂的辞藻起了个绰号叫“大红补丁”(purpureus pannus)。
这一名词,及本文中其它只言片字,经后代特别是古典主义文学家的宣传,已成为文学批评和修辞学中的格言成语。
四、朗加纳斯《论崇高》中崇高的来源(五种因素)依靠天赋:⒈庄严伟大的思想。
这是崇高的首要条件,来自高尚的心灵⒉强烈激动的情感。
文学艺术是对伟大的人的思想情感的表现而非外在世界训练获得:⒊运用词藻的能力。
包括“思想的词藻”和“语言的词藻”⒋高雅的措辞。
与“藻饰”有联系,反对刻意雕琢,主张自然浑成⒌结构的堂皇卓越。
上述四方面的有机整体五、普罗提诺的三一原初原理(太一、心智、灵魂)㈠“流溢说”:万物本源“太一”(神、最高理式)依次流溢出宇宙理性、灵魂、感性世界。
流溢的层次越低,反映神的光辉越弱,因而越来越不完善,在感性世界中最后遇到的物质与“太一”或神完全对立,因而是万恶之源。
㈡神是美和艺术的来源⒈此岸世界(现实世界)的美根源在彼岸世界(神)——理念流溢某物使其分有理念而美⒉艺术先于人的经验存在,艺术家在神的支配下创造艺术品,是艺术创造了艺术家神→艺术→艺术家→艺术品(流溢)㈢对艺术美的关照凭心灵和理性⒈对美的事物的认识要通过感官,但要把握事物美的本质,把握精神领域更高级的美,尤其是把握神的美,就不能只是通过感官,而是要凭心灵和理性。
⒉⑴观看凭眼睛,关照凭分有神的美的理念的心灵。
⑵对艺术和美的关照是为了心灵的感悟,达到神的境界。
⑶要使自己心灵美,抛弃尘世物质的羁绊,鄙视、远离感官肉体的享受,清洗心达完善㈣对摹仿说的新解释“艺术不是单纯地再现我们所见到的东西,而是返回到产生自然本身的那些理念。
”六、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文艺观㈠摹仿自然即摹仿上帝的创造⒈上帝创造了艺术家,艺术家的创作就是对上帝的摹仿,因自然万物是上帝创造,所以只有摹仿自然才能掌握上帝的“技巧”。
⒉美的三要素理论⑴完整(完美),不完美的东西就是丑的⑵适当的比例或和谐⑶鲜明,鲜明的颜色是公认为美的㈡美与善、艺术与道德的区别⒈美与善(本质相同,“二者建立在同一真实的形式上面”)的区别⑴善是与人的各种目的、功利、欲望相对立的性质(“四因说”的“目的因”)⑵美只与“形式”相关,与知识对应,只引起人的快感(“四因说”的“形式因”)⒉艺术与道德的区别⑴艺术家的目的是创作美的作品,目的与道德无关,人们的评论与道德也没有关系⑵道德关涉到的是“人生的总目的”⑶艺术家从事特殊目的的活动(创作)客观上有损于道德与有意把人引入迷途不同㈢《圣经》的象征意义文学语言和神学语言都具有象征性,不能直接反映事物之“理”,应该通过形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诗和神学的真谛。
七、文艺复兴时期“三一律”的提出者及其内容卡斯特尔维屈罗在《亚里士多德〈诗学〉诠释》中提出“三一律”。
“三一律”的内容:“事件中的地点必须不变”,“表演的时间和所表演的事件的时间必须严格地相一致”,“事件的时间不超过十二小时”,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点内“完成主人公的巨大幸运转变”。
八、布瓦洛《诗的艺术》中倡导的三大理论原则1、理性的原则——崇尚人性,是整个古代文论的出发点和基础布瓦洛强调的理性是笛卡尔主义的理性,理性或良知是与生俱来、天然均等的,是普遍人性的一部分。
只有抓住普遍永恒性的作品才是美的。
理性是艺术达到完美的最高尺度,是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原则。
理性之所以重要在于它能帮助诗人正确认识事物的关系、程序、条理,可以帮助作家写出有条有理、合乎情理的文章。
人们凭借理性判断是非真伪,凭借理性从善避恶,求得真理。
真理是理性的产物。
美的东西必然是符合理性的,理性=真实=美。
⑴理性原则的基本内容①理性是文学的基础和灵魂,也是文学的目的,遵从理性是艺术达到完美的根本途径。
②走理性之路很难,而偏离理性,文艺会走向堕落。
③理性是区别文艺作品的唯一标准。
⑵具体操作中理性原则的要求①在处理文艺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贯彻理性原则,即形式必须无条件服从内容。
②在处理戏剧冲突上贯彻理性原则,即感情要服从理性。
③在具体创作上贯彻理性原则,构思清楚,思路明晰,剪裁完整统一,语言通顺文雅。
④在批评中贯彻理性原则,把理性作为评价作品高低优劣的唯一标准。
2、自然的原则(摹仿自然)布瓦洛的“自然”指的是天生具有永恒意义的自然人性,是一种抽象的常情常理。
摹仿的自然是作为理性原则的一个补充、用理性的方式表现自然的内容,自然的就是理性的,普遍的就是永恒的。
⑴摹仿自然要尽情尽理。
艺术真实是逼真可信的摹仿事物,反对在艺术当中出现怪诞、神奇的事物。
⑵在人物上要求描写定性与共性,要写出人物的类型。
主张写某种道德思想、品格的类型性格,写与一定年龄相称的性格,不允许描写性格的任何发展变化。
⑶题材上主要描写“城市”和“宫廷”。
对城市要加以认识,对宫廷则认真研究,下层人的普通生活不在“自然”范围之内。
3、古典的原则——从崇尚古典的原则出发,对大家的作品进行批判⑴遵循古典原则的原因——可以作如下表示:古希腊古罗马的作品(理性创造、摹仿自然)→古典(自然)=理性+自然→学习古典①历史证明古典作家的作品都是经过历史考量,是优秀的②实践证明法国当代优秀作家的作品大多摹仿古典③古典文艺之所以好,是因为其基本完美地体现了文艺创作的自然和理性原则⑵古典原则的要求①借用古典作品当中的人物和题材进行创作②手法上运用古典作品处理的艺术方法进行创作③在当代作家中树立古典主义权威的规范⒋对布瓦洛三大原则的评价(地位及影响)⑴进步:资产阶级的要求在文论上的发展把理性引入人性,是对中世纪神学文论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