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式】
在柏拉图心中,万事万物有一个本源,这个本源就是理式。
类似于中国的“道”,它体现着万物之为万物的本质。
柏拉图继承前人神性观,认为理式最初起源于神,由神创造出各类事物的共相,就是理式。
【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把宇宙万物的成因归结为四种(以文学艺术为例)
1、质料因:自然和人生
2、形式因:作品的形式
3、动力因:艺术家(亚里士多德强调动力因是艺术的根本成因)
4、目的因:艺术品的完成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主要指古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复活或再生,用古希腊罗马的世俗的人文学科,如修辞学,哲学,以及近代的科学技术,来取代神学。
它实际上是托古创新,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
代表人物有拉伯雷,彼特拉克,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等。
【启蒙运动】
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先驱们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主张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具有反神权,反专制的性质,是继文艺复兴后近代人类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权力意志】
尼采认为人的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
后者不是来自上帝或其他物质和精神实体,而来自人的生命本身。
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
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作是生命的愿望、意志。
但他不同意叔本华把生命意志归结为追求生存的意志,而认为生命的本质并非追求生存。
因为不处于生存之中者不能有愿望,而处于生存之中者所追求的不再是生存,而是发挥其生命力。
他由此认为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意志”。
【本雅明“灵韵”说】
1、灵韵代表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
最完美的复制品也不具备艺术作品的本真性。
原作的本真性是唯一不可复制的东西,可以不受技术的可复制性的制约。
(舞台表演对比拍电影)
2、灵韵指的是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一种距离感。
正是这种距离感,产生了艺术作品的灵
韵。
艺术品的两种价值:膜拜价值(距离感,神秘感,敬畏感),展览价值。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对比】
1、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摹仿说,承认艺术摹仿自然。
但在柏拉图的基础上,存在不
同。
2、天性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天性就有模仿的本能,孩提时代就有摹仿的本能,最
初的知识就是摹仿而来,各种题材的艺术都是摹仿的产物。
而柏拉图曾否认把摹仿看做人的天性的做法,他把摹仿看成是人在迷狂状态中对先验的理式的一种回忆,人的模仿能力是在后天习惯中自然形成的第二天性。
3、理性方面:亚里士多德强调艺术家摹仿中的理性,艺术是一种与真正理性结合而运用的
创造力特征,摹仿能体现可然律和必然律,包含着理性。
而柏拉图认为摹仿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的临摹,无技巧,没有灵性。
一种是通过灵感,凭神灵凭附,把所见到的永恒的理式表现出来,是出于一种非理性的迷狂状态。
4、亚里士多德强调艺术要表现人生,认为艺术摹仿的是事件,性格和思想,是“行动中的
人”。
而柏拉图认为艺术要服从政治,要表现健康,优美的方面,反对人物形象不完美的艺术作品。
5、最后,亚里士多德还认为“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出于人的天性。
音调感节奏感是对诗
人自己身心节律的一种模仿。
【朗吉诺斯“崇高”的涵义】
1、朗吉诺斯认为,崇高乃是人的伟大的灵魂对比人更伟大的对象的渴慕,追求和竞赛的结
果。
2、朗的“崇高”主要是指与优美相对的广大的“壮美”或者“阳刚美”的范畴。
不仅局限
在文学的范畴,还包括对自然的崇高评价。
比如赞扬尼罗河,多瑙河甚至海洋,而不会去赞叹小小的溪流。
3、朗强调主体在欣赏崇高时的主导作用。
从人的价值出发,说明人不能满足于当一种卑微
的动物,而应当向往那些真正伟大的神圣的事物。
这种思想,既肯定了主题,又强调了对象感性形态的前提。
崇高风格的五要素:
1、庄严伟大的思想
2、慷慨激昂的激情
3、辞格的藻饰
4、思想的藻饰和语言的藻饰
5、高雅的措辞
【莱辛“最富于孕育性的顷刻”】
1、莱辛认为造型艺术是时间艺术,是通过物体来暗示物体,在事物的静态形式中体现出动
态,以有限的富有孕育性的顷刻,显示出无限丰富而深刻的意蕴。
2、造型艺术选择的最富于孕育性的时刻,要包含过去,又暗示未来,尽量使艺术作品包含
更为深广的社会内容和耐人寻味的内容。
让欣赏者在反复玩味中让想象充分发挥自由活动,感受到比画面或者雕塑本身更多的东西。
【康德天才论】
1、康德对天才的定义:康德认为天才是一种以判断力为基础,又偏重于想象的先天直觉能
力。
天才是“天赋的才能”,它本身是属于自然的,这种能力“是和摹仿的精神完全对立着的”。
康德认为天才的根本心理基础在于非凡的想象。
2、天才的基本特征:独创性和典范性。
●独创性是天才的首要特征,它是不可重复的发明。
艺术的独创性之中,体现着理性
的意图。
这种理性意图使艺术创作成为一种自由的活动,独创性正体现在这种自由
活动中。
独创性的作品显出一种生气,这种生气时从天才的心中灌注到艺术作品之
中的,因此作品具有独特的精神风貌。
●典范性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强调天才的作品对其他天才的“唤醒”和启发作用。
(唤醒作用的两个特点:1、不可摹仿,天才的产品时后继者的范例而不是摹仿对
象,是对于另一个天才唤醒他自己对于独创性的感觉,从既有规则的束缚中解放出
来。
2、不可传授,作为一种自然禀赋,天才是不能传受的,只能通过典范来唤醒
其他天才,是这些天才察觉到自己的天生素质,从而将他们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
二是为艺术立法,成为其他作品的评判标准。
艺术法则是由自然通过天才给与艺术
的。
3、不足之处:康德对于到底何种能力被称为是独创性能力,未经界定。
再比如,在典范性
作用上,将艺术创造的根源归结于自然,是自然通过天才给艺术立法,片面的强调了自然根源的一面,忽略了它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一面。
【黑格尔的悲剧观】
悲剧冲突的本质:
1、悲剧的本质就是表现两种对立的普遍伦理力量的冲突和和解。
黑格尔运用对立
统一的矛盾法解释悲剧冲突,把冲突看成戏剧的最佳情境,只有当情境显得对
立统一,导致冲突的时候,情境才能显出它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2、黑格尔认为悲剧最适合表现辩证法。
这是是悲剧史上第一个把矛盾冲突学说真
正运用于悲剧学说,自觉地把悲剧看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
3、黑格尔的悲剧学说以“冲突说”为基础。
他认为,悲剧只能建立在特定的矛盾
冲突之上,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
悲剧冲突就是悲剧的推动力量。
4、黑格尔重视由精神方面差异而产生的冲突,认为只要有建立在这种种冲突基础
上的悲剧,才是理想的悲剧。
悲剧冲突的类型:
1、由单纯的物理或自然原因,如疾病,车祸等产生的冲突
2、由自然条件所产生的心灵冲突。
(第一类,由亲属关系所以其的继承权《麦克白》,
第二类,阶级出身和人应有的权利,欲望和要求构成的冲突,《阴谋与爱情》第三类,由于天生性情造成的主体情欲所形成的冲突《奥赛罗》)
3、心灵的冲突,这是最本质性的冲突,也是黑格尔认为最理想的冲突。
(一类,人无意
中做错事,后来意识到那件事本质上破坏了某种应该受尊重的道德力量。
《俄狄浦斯王》;第二类,意识到而且由于这种认识和意图才产生的破坏,阿咖门农为了胜利返回希腊杀死亲生女儿祭神;第三类,行动本身不引起冲突,但是由于所发生的那些跟它对立矛盾的情景,使它变成一种引起冲突的行动《罗密欧朱丽叶》)
悲剧的结局:
1、冲突双方同归于尽;
2、冲突双方有一方实行退让,双方和解,永恒的公理取得胜利。
黑格尔的悲剧学说基本倾向是乐观的,悲剧的目的是加强观众对人类美好事物的信任。
【柏拉图----文艺的社会功用】
1、文艺服务政治:柏拉图在政治上的野心,体现在他试图建立一个“理想国”,柏拉图对
艺术非常的了解,因此在制定理想国的治国方案时,非常注意艺术对人心的影响,并从政治家的角度,利用文艺的理想,对艺术进行规范,限制,使得艺术为培养他的理想国的合格国民服务。
柏拉图要求文艺一定要服从政治,无论其艺术性多高,目的是让文艺为理想国的政治服务。
2、批判人物形象不完美的艺术作品: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模仿的艺术,不但是自身的摹仿,
而且会导致读者的摹仿。
因此,文学作品中的神和英雄,应该是公民好的学习榜样。
同时认为悲剧不利于人们用理性战胜困难,喜剧煽动人们的情欲,悲恨,影响都是坏的。
颂歌最好,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没有细节描写,没有不满愤怒的情绪流露。
3、音乐审查:柏拉图对当时流行音乐审查,认为音调哀婉柔缓的靡靡之音都要取缔,而音
调简单严肃的战斗性意味强的要提倡。
4、反对反抗:柏拉图反对不循规蹈矩的人,悲剧从正面写问题,具有反抗性,如普罗米修斯
反抗宙斯,美狄亚弑子反抗,都不符合他理想国的文艺政策。
5、不足之处:柏拉图单纯的从国家统治者的角度制定文艺政策,这种狭隘的政治功利违背
了艺术规律。
因为情感中卑劣的一面否定了个人情趣,个人感情世界及正常爱恨,是因噎废食的做法。